職場悖論:「高薪卻毫無意義」的工作,你願意做嗎?

2021-01-18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有一份工作做起來感覺毫無意義,但高薪穩定,另一份工作做起來非常有意義,但收入微薄,你會怎麼選?本文作者揭示了這兩種工作背後的管理學理論,並為我們規劃職業道路提供了建議。如果你現在就做著一份沒有意義的工作,不要貿然辭職,可以發展一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副業。本文譯自Medium,原標題為" The Riddle of the Well-Paying, Pointless Job",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沒有報酬的工作不能算是一份工作,但如果只是「沒有動力去做」的工作肯定算是一份工作。

金錢和動力之間的區別顯而易見,但大多數公司會混淆金錢和動力的關係,認為高薪可以創造工作動力。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到底是想要更多的錢,還是想要更好的工作呢?

我們認為,自我完善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自然選擇」塑造了我們,讓我們接觸到的每件事都以改善為目標。但事實並非如此。改善自我的欲望不會體現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它主要體現在我們想要好好表現的幾個領域,但這樣做有時會損害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領域。比如,你可以成為公司裡一名出色的員工,但一旦你回家,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冷漠的父親。或者,你可能是一個很棒的父親,但一旦你進入辦公室,就變成了一個不求上進的員工。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在過去50年左右的時間裡反覆討論過後一種情況。我們如何才能把一個不求上進的員工變成一個積極的員工?

1976年,經濟學家麥可•詹森(Michael Jensen)和威廉•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發表了一篇論文,似乎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論文中,他們得出結論,高管薪酬必須與公司業績直接掛鈎,也就是說如果公司表現良好,那麼公司領導人也會拿到更多的報酬。這會導致激勵的一致性,因為高管的利益將與公司股東的利益相匹配。

這就是所謂的委託-代理理論,或激勵理論,也是當今大多數公司的基礎結構。給員工更高的薪水,員工的積極性自然會隨之提高。然而,這一理論的問題在於,它未能抓住工作領域的一個重大變化:工作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

人類學家戴維·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他的論文《論扯淡工作的現象》(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中解釋了這種狀況是如何發生的:

「上個世紀以來,職業為家庭傭人、從事工業和農業的工人數量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專業人員、管理人員、文員、銷售和服務人員的數量增加了兩倍,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從四分之一增至四分之三。也就是說,生產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動化取代了。

但是被自動化取代的這部分勞動力並沒有騰出時間去追求自己的快樂,拓展自己的視野,實現自己的想法。我們看到不斷膨脹的服務行業和政府部門,包括創建全新的行業,比如金融服務或者電話營銷,或者公司法,學術,健康管理,人力資源和公共關係。這些數字甚至沒有反映出那些為這些行業提供行政或安全支持的人。輔助行業(洗狗店,24小時披薩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人都花了很多時間為他人提供服務。

這就是我所說的『扯淡工作』。」

如果是那些確實有必要去做、而且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工作得到了高薪的補償,那麼詹森和梅克林的激勵理論可能是有效的。然而,這種激勵理論正被應用於那些工作單調乏味、讓人頭腦麻木的領域。格雷伯稱這些工作是「一種完全沒有意義、沒有必要、或有害的有償僱傭形式,甚至僱員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僱員覺得有必要假裝事實並非如此。」

在這些工作中,你明知道自己可以每天工作一到兩個小時,但你不得不假裝自己工作了整整八到九個小時。你知道這點,你的老闆知道這點,你老闆的老闆也知道這點。

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但每個人都必須假裝他們不知道。整個公司都在玩一場字謎遊戲,每個人都假裝自己很忙、很有動力,其他人也一樣。

如今的時代充斥著毫無意義的工作,但從業者可能會說他們的工作條件非常好——他們有很好的健康福利,不錯的養老金計劃,非常好的辦公室,等等。但唯一的問題是,他們的工作似乎……完全……毫無意義。

如果錢是你在某個地方工作的唯一理由,那麼高薪就是你繼續工作的唯一合理理由。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激勵理論有效。這隻意味著錢讓你的工作更容易管理,而不是更有動力。

但反過來呢?那些工作有動力,但賺不了多少錢的人怎樣呢?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哈佛大學教授,也是《如何衡量你的生活》(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一書的作者,他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

「委託代理理論或激勵理論的問題在於,它無法解釋一些異常現象,例如,地球上一些最努力工作的人是受僱於非盈利組織和慈善組織的,有些工作是在最難以想像的地方進行的,比如災後恢復區,饑荒和洪水肆虐的國家。他們的收入很少,然而很少聽到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抱怨不知道該怎樣激勵員工。」

那麼,如果金錢不能激勵他們,那什麼能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觀點,他是一位心理學家,1968年他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頗受歡迎的文章,題目是《再談如何激勵員工?》(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文章引入了一種不同的關於工作動機觀點,即現在所謂的雙因素理論(或動機理論)。這種理論把企業中有關因素分為兩種,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與人們的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係、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由於保健因素並不能增加你的工作滿意度,所以它們在本質上只是減法。正如克裡斯騰森所說,「如果你立即改善工作中的保健因素,你不會突然愛上這份工作,最多只是你不會再討厭它了。工作不滿意的反義詞不是工作滿意,而是沒有對工作不滿意。」

足夠的工資並不能增加滿意度,但不夠的工資肯定會降低滿意度。這是保健因素的本質。即使是良好的工作關係也不能給你帶來工作滿意度,他們能做的就是讓你保持在基準水平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提高了滿意度呢?這就是赫茨伯格理論的第二個因素:激勵因素。

以下是克裡斯坦森對激勵因素的定義:

激勵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的工作、認可、責任和個人成長。你對工作做出有意義貢獻的感覺來自於工作本身的內在條件。動力不是來自外部的刺激,而是來自你的內心,來自你的工作。」

激勵因素是唯一能提高工作滿意度的因素。雖然財務穩定很重要,而且為一家你認同的價值觀的公司工作也很重要,但只有通過富有挑戰性和投入的工作,你才會真正喜歡上這家公司。

在克裡斯滕森之前描述的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的情況中,他的工資可能比他想要的低,導致一些不滿(保健因素),但是他從工作中獲得的意義增加了滿意度,這是由於激勵因素的可加性。

假設一位銀行家擁有一份毫無意義但收入頗豐的工作,那麼他的薪酬保健因素是不變的, 

但如果這份工作對他來講沒意義,那就會阻礙激勵因素髮揮作用,導致整體滿意度不高。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情況:收入較低的非營利組織員工比收入較高的銀行家對自己的工作更滿意。

說到這,如果你想馬上辭掉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有意義的事情,那我只能說,你忘記了要想工作滿意需要兩件事:

1. 保持保健因素在基準水平。

2. 增加激勵因素。

如果你突然辭職,那你基本上就抹掉了第一條。你去掉了一大堆以前擁有的保健因素,包括薪酬和經濟保障。所以,除非你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讓你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件事情中去,否則貿然辭職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其實,我們的眼光可以不局限於工作,而是放眼整個生活,把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加入,來進一步衡量你的整體工作滿意度。除了你的日常工作之外,你還可能有一個淘寶店、或者是個博客的作者,或者你會在周末創作專輯。這代表了你對所有與工作相關的事情的滿意程度,也表明了你付出努力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毫無意義的工作,但又想從工作中尋求意義,那麼發展副業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在你的日常工作中沒有激勵因素,那麼你必須從其他地方獲得。如果你有一個毫無意義的工作來支持日常開銷,那你就能在財務穩定的基礎上,把你的時間花在真正能激勵你的事情上。

如果做副業還不能解決你的問題,那麼可能你真的需要換份工作了。這超出了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但我相信它會涉及到一些深層次的、內在的自我反省,或者你需要與你的團隊進行一些困難但卻是必要的對話。

考慮到目前的就業形勢,很明顯,金錢-驅動-激勵的理論需要更新。我們會花費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工作,對於這樣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信念。當你考慮自己的職業道路時,要記住「並非不滿」是一個很低的要求,也要記住動力應該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關鍵是找到你願意深入研究的東西,並長期深耕。

譯者:Jane

推薦閱讀:如何保護自己的時間不被他人浪費?

推薦閱讀:為什麼科學勸你一定要睡午覺?


相關焦點

  • 把你的大腦放進營養液,給你一輩子的幸福感,你願意嗎?
    呂秀才提出的難題是否有道理我們暫且不多討論,但邏輯悖論這種東西,確實是有這樣的特點:一開始讓你覺得毫無意義,但就是面對這樣「無意義」的問題,你還是會陷入困局,直至懷疑人生。這篇文章我們就列舉五個著名的邏輯悖論,看看你是否能理清其中的前因後果,得出一個最終答案。
  • 職場上,要遠離這幾種人,小心拖累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
    而在職場上也是如此,只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好了,那麼在職場上才能順暢,至少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來上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去打好關係的,畢竟人和人不一樣,每個人的三觀也都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職場上,要遠離這幾種人,小心拖累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
  •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熱拉爾此時毫無辦法,他繼續做最後的努力:「元帥,如果你不想違抗命令,請允許我帶領自己的部下和一部分騎兵前去增援。」 格魯西考慮了一番之後,搖了搖頭說道:「分散兵力是不負責任的,我們的任務還是追擊敵軍。」 就這樣,拿破崙喪失了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
  • 職場:為何現在的你,不願意巴結你的領導
    目前勞動力市場主要的年齡段,已經從80後過渡到了90後了,領導們也沒有以前好做了。因為現在他們名義上是領導,其實實際上,他的下屬才是領導,特別是95後的人,你要是稍稍的不注意,有可能你就被你的下屬給炒魷魚,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巴結領導不僅不漲工資,而且讓人看不起。
  • 年輕人,選擇三類有潛力的工作,失業後也不用擔心找不到高薪崗位
    對此小張於是便找到老闆並且質問老闆,希望老闆能夠給出一些理由,老闆卻假惺惺地說道:這點錢至於嗎?等到你籤下了新的訂單,公司方面自然就不會虧待你,聽到老闆畫大餅,小張憤怒的選擇了辭職,隨後老闆也是發來信息安慰小張,讓小張放心,以後不會虧待小張,看到信息小張很憤怒,不想再信任老闆,因為他覺得老闆分明就是在利用她。
  • 老總說90後的職員「虎」,為什麼年輕的職場人學不會做貓了?
    90後小王是公司技術部門的負責人,因為客戶的需求,他們需要對設計做出改動,他覺得按照客戶的需求來進行大規模的改動,但是小王直接說這樣的改動會讓員工的工作量加大不說,還毫無意義。小王建議小規模的改動就好。
  • 今年找工作好難,我請5位朋友分享了他們的職場經驗.
    早期的讀者可能知道,我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就寫過工作相關話題,比如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最近兩年,遠離職場,再來談我自己的職場經驗,怕是不夠用了。所以這次,我邀請了 5 位朋友,每位我都認識 5 年以上,請他們來聊聊自己工作經歷和感受。他們有的來自娛樂行業,是藝人宣傳總監。有的在廣告行業從業 8 年,最近轉行去做了直播帶貨。有的在網際網路大廠工作,是月活躍用戶上億 app 的產品經理。
  • 職場性格測試:你的性格適合做什麼工作?做了這套題就知道了
    利益(去做第35題)祝福(去做第36題)#第25題:當你要外出遊玩一天,以下哪種描述更符合你?事先計劃你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你的測試結果是A1)說去就去,隨性地玩(你的測試結果是A2)#第26題:別人通常說你是下面哪種人?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只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骨頭酸痛、聽覺遲鈍、視線模糊、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 正如伯頓四百多年前的這本老書所言,「無意義痛苦」並非新鮮事物。這些慣常的痛苦,我們的祖先也不能倖免。
  • 93%的後浪表示願意加班?無意義的文本工作交給AI不香嗎?!
    小陳擔任著業務工作,本來規劃著在大平臺上好好努力,做出一番事業,結果發現每天大把的時間浪費在了處理瑣碎、無意義的事情上。小陳公司在全球有幾十個不同的broker提供航運信息,每家提供的文件格式各異,信息多樣且複雜。
  • 真正的愛與浪漫,就是願意陪你做些無意義的事
    每次她有看雨的衝動時,那些人都會說,浪費這麼多時間去做這樣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不是挺無趣的嗎?只有這個男人不會評價她的愛好,還會極有耐心地陪伴。有一次,他們約在一個溼地公園吃飯,結束時偶遇一場突然而至的大雨。小沫呆呆地看著雨點在湖面上打圈,從點暈為圓,爾後瀰漫成滿湖的漣漪。劉波靠著椅背、靜靜地看著小沫,含笑而從容。
  • MBA職場:如何養成高薪人士的邏輯思維力?
    底下的人動不動寫上百十來頁的PPT,沒有一個領導願意看,反而會覺得你工作能力差,廢話連篇。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能夠搶得先機。在別人還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在職場中自然就成長地比別人快了。 下面是我在平時工作中總結的一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心得。
  • 老闆:高薪招聘電焊工,卻招不到人,急死了!電焊工的回覆很現實
    前幾天,筆者的一位老鄉說他再也不想從事電焊工行業了,工資低,工作非常辛苦。而筆者剛好了解到有的工廠老闆願意高薪聘請電焊工,卻招不到人,老闆都要急死了。據了解,建築行業,製造業、精密儀器等行業對焊工人才的需求非常高,很多公司為了招到手藝精湛的電焊工,紛紛開出高薪。面對這樣的高薪招聘,電焊工們卻給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回覆:很現實,也很心酸。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精選的回覆吧:1.電焊工真的非常傷害身體,現在我經常腰痛。掙的錢都是用身體健康換來的。
  • 為何很多人讀研後很難找到高薪的工作?研究生是不是不值錢了?
    為何很多人讀研後很難找到高薪的工作?研究生是不是不值錢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考研這條路,2019年考研人數已經突破到290萬人,雖然超過200萬人落榜,但是今年錄取的人數也有70多萬。在畢業季的時候,本科生找工作難,研究生找工作也難,高薪的工作都不敢想。
  • 打工人「拿命換錢」是當今職場常態嗎?
    時至今日,長期加班已經成為中國職場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996,工具人等詞彙成為職場討論度極高的熱詞。2019年3月,一位網際網路行業的員工在GitHub上線了「996.ICU」項目,這個名字是「工作996,生病ICU」的縮寫,項目很快得到了許多程式設計師的支持。後來,項目中設立了996公司黑名單與955公司白名單,為想要跳槽的員工指個方向。
  •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談戀愛了
    #年輕人不願意談戀愛#的話題並不是第一次登上熱搜了,但同樣的話題登上熱搜之後,很多網友的回答不再是什麼「一個人自在」或者「沒等到對的人」之類的,而是「不想進XX機或是下水道」,因為同一時間,緊靠著它的另外一條熱搜是某案的開庭。
  • 「關係」的本質是「搭橋者」,但要避免陷入「布雷斯悖論」的陷阱
    本文3911個字,如果你想快速了解重點,請讀黑體字。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您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文/職場心語 我的一個老鄉,同時他也是我的大學師哥,在老家接替了父業,做電纜管的生意。
  • 詭辯真的沒有意義嗎?芝諾悖論到底想表達什麼——哲學起航
    |芝諾悖論 我們對於所謂『悖論』沒有好感,一方面,如上個小節所講,是因為感到其邏輯過於鬼怪,感到無法被說服;而這種感受,同時也對應著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些論述的意義到底何在,思想家們搞出這些東西來,僅僅是為了賣弄下,抖下機靈嗎?
  • 在大學做這幾件事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你有沒有做呢?
    在大學做這幾件事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你有沒有做呢?進入大學就等於步入一個新的生活旅程,不少人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為自己定下一系列小目標,比如經常去圖書館,期末考個好成績拿獎學金,在比賽中取得名次等等,也會想著如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比如參加社團活動,做兼職,旅遊等等,總之,大學生活會輕鬆自在許多,會有很多時間做你想做的事,可以去完成你未完成的目標,可以追尋失去的夢想,無論怎麼說,不要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和精力
  • 「職場乾貨」「996」、「715」,加班文化真的值得鼓勵嗎?
    不付出超越別人的努力和時間,你怎麼能夠實現你想要的成功?」 一年多過去了,馬老闆的阿里演講猶在耳畔迴響。「996」 作為 「奮鬥」、「機遇」 的代名詞,這幾年來已悄悄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標配。按點上下班的人,好像顯得特別不努力、沒有追求。不想加班?沒關係!外面多得是人願意加,排著隊等著取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