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滋生於對時間刻度的關注我們總在嘗試用各種理由來解釋「懶惰」這一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對不同情境下的懶惰進行分類以求能找到治癒懶癌的有效方法,雖然大多數嘗試都由於嘗試者的懶最終流產。最近我在重新思考工作和時間原理的時候,發現了有關懶惰的一個另類根源,似乎可以給大多數懶癌的來源找到一個統一解釋,並提供一個解決的方向。
稟賦效應+潛意識的追求+時間=懶
這個公式可以解釋為:(1)根據行為經濟學原理,大多數人都具有稟賦效應(人對於損失的厭惡和對事物的過度重視佔有心理,不太熟悉的可以回去看以前的推文)的心理作用,我們會害怕那些被視為自己所有物的事物損失,誇大其價值。
(2)人的潛意識都是存在短視的,以最近利益最大化為追求。而幾乎所有人的潛意識都習慣追求舒適性,甚至會為了實現舒適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這就是懶的表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人徘徊於一邊懶一邊很掙扎的狀態中,精神很勤奮,身體很懶惰,其實是意識和潛意識對撞的結果。
(3)有了稟賦效應的內在形式,加上潛意識對於舒適和慣性的追求,這時候我們的心理就會傾向於尋找某些東西來換取更多的舒適。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把有刻度的時間作為換取舒適的所有物,因為它十分好衡量。而當把時間刻度作為所有物和自己對舒適的追求掛鈎的時候,我們便會極為吝嗇把時間花在做其它事情上,這是一種厭惡損失的心理。
綜上所述,越在意刻度時間,越容易滋生懶惰。
有一種懶叫「忙懶」看完上面的分析我仿佛能夠聽到來自屏幕那端的陣陣置疑聲,也許你會問,明明我在意時間後變得更忙了,每分每秒都在忙碌,這怎麼說是懶呢?我們先假設你在做一件事,這件事預計會佔用你小時,而此時擺在你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用你習慣的方式去做,實現70%的效果,時間可控制在1小時;一種是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做,實現90%的效果,但是時間不可控,可能少於1小時,可能多於1小時,請問你作何選擇?
相信我,大多數具有懶惰屬性的人都會在行為上選擇前者,最大的原因就是時間可控無彈性,而且路徑熟悉,具有時間的擁有感和安全感。進一步試想下,如果每天所有的事都選擇前者,那麼你一天理論上能做10件事,能夠實現的效果集成就是70%的10次方(假設一天做事10個小時),結果等於2.8%;而如果選擇後者,可能無法預估能做事件的總數,但同樣是10件的情況下,效果能達到34%。
前者雖然看起來忙碌,但在效果上看,與躺在床上無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忙懶。所以如果只是為了佔有自己的時間,出於舒適的慣性而忙碌,其實和懶沒有差別,也就是用行為上的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
聚焦在改變上!從上文分析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推演出許多的懶惰情況,真正的勤奮其實很難做到,因為勤奮這件事本身就帶有自我變革的內涵,而自我變革是反人性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正,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效率。其實只要調整公式的一個變量,連休息也會變得更有效果:稟賦效應+潛意識的追求+改變程度=效果
在這裡,我們把時間變成了它的本質形態——改變量。在一切時間刻度被發明之前,時間的本質是改變,沒有改變量產生的時間毫無意義(詳細分析請見本公眾號第一篇推文)。當我們把改變量視作所有物的時候,一切都將變得不一樣。
以度假為例,度假看起來是一件慵懶的事,但如果我們在度假時追求的不是休息了幾天,而是我們休息了以後身體狀態的恢復情況,那麼度假所能帶來的效果也將更優。在意休息了幾天這個時間刻度的人,往往會機械而固定的安排假期,同時時刻在意著還剩多少時間,常常憂慮;在意身體狀態的人,只要覺得舒服,就實現了佔有,心理會很滿足。
認知的稍微改變,就能給行為帶來相當大的調整。要想修正懶癌,關鍵不是在於自己多麼嚴苛的對待時間,而在於自己該關注於時間以外的事情上。
最後一個問題說到這裡,我要回答大家可能提出的最後一個大疑問:過度追求改變導致時間浪費,一天只能做一件事或者一事無成怎麼辦?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還是在關注時間刻度;其次,追求改變量不是追求實現完全改變,我們可以以自己每天從起床到累了睡覺作為一天的標準,然後分解今天我要實現哪些事情的改變推進,改變程度如何,而不是一件事必須一天完成改變;
再者,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持續改變和推進是一個方向選擇問題,當發現方向錯誤,應該果斷放棄,這與決策力有關;最後,經過我的實踐,如果你真的專注於改變量,每天都會很有成長感和成就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而且你能獲得超人的效率,你的時間維度將遠遠快於這個世界,甚至有可能變成在別人眼裡同時做出很多事的超人!這樣,你還在意時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