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163字,4張圖,閱讀時長1.5分鐘
引言:
初次聽到這個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是我們都聽過「樹懶」這個名字,所以就很好記了,樹懶是在樹上生活,因為行動緩慢,看著懶洋洋的,所以叫樹懶。同樣道理,地懶主要是在地上生活,由於身體巨大,同時巨大的身體使其行動起來也很遲緩,所以得名大地懶。
昔日的明星古生物

最早的大地懶化石是在1788 年,在阿根廷盧漢河的河岸邊發現,並與1796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將其命名為美洲大地懶(Megatherium americanum),這種巨型生物當時在歐洲風靡一時。不過,不久之後恐龍化石的發現(1822年),讓這個明星古生物光芒暗淡了不少。隨後,大地懶化石在整個南美洲都有發現,也就是說,這種史前巨大動物在曾在南美洲大量存在。
研究發現,大地懶大約生存在2.3萬年前至1萬年前,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其近親泛美地懶居住在更加北部的熱帶地區,甚至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時,成功入侵到溫帶的北美洲。
樹懶家族的巨無霸
大地懶屬於異關節總目披毛目樹懶亞目下的大地懶屬,與現在的二趾樹懶是近親。不過,雖然是近親,它們體型可是相差甚遠。大地懶是少有的體型巨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全長從頭至尾端則可達6米,體重可達4噸,體型堪比現代的大象。

大地懶的前肢和後肢都具有強壯且尖銳的爪子,有點像樹懶的長爪。不過它的後肢骨非常粗壯,能夠撐起全身的重量,完全可以站立起來,有點像現在的熊。它有一個很強壯的尾巴,加上兩個後肢形成穩定的三足鼎立的姿勢,有點像現在的袋鼠。總之,這些姿勢都是為了能使它能方便地以前肢抓取樹枝和樹葉為食。還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有一條像長頸鹿一樣長長的舌頭,方便吃到樹葉,不過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也有科學家認為,大懶獸可能有時也會「開葷」,主要是因為大地懶的肘突(手肘上三頭肌附著點)很短,適合強化揮動速度而不是力量,而這個特徵通常只會在肉食動物上發現,這樣快速揮舞爪子應該比詠春拳厲害很多。
滅絕猜想和復活設想
像很多大型原始哺乳動物一樣,大地懶也是受「第四紀滅絕事件」影響,或是環境的改變大大縮減了其棲息地,或是由於人類領域的擴張與狩獵才導致其絕種。

大地懶滅絕的時間相對較近,相比於復活恐龍,大地懶復活可能性要大很多,毛是DNA非常好的來源,科學家只要能找到地懶的毛樣本,就能實現這一設想。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的赫德裡克·龐納稱:他從距今約3萬年前的大地懶糞便化石中萃取了DNA。但是,復活這種動物的難點可能在於缺乏合適的替代性動物。現在最近的親戚是二趾樹懶,科學家們可能使用二趾樹懶的卵合成大地懶的胚晶,但是,畢竟樹懶體型太小,胎兒將很快會大過它的「代孕媽媽」,顯然是很難行得通的。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古生物趣談
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