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凌晨,閨蜜小梅發了一條朋友圈。
昨天去少年宮接她孩子的時候,孩子告訴她,那個輪滑班他不想再去了。要知道,孩子學輪滑還不到一個星期,真的是"三分鐘熱度"。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孩子說想學遊泳,她就去給他報了遊泳班。孩子嗆了兩次水,就死活都不去了。後來,又說想學畫畫,她也是立刻去給孩子報了,結果孩子去了一次,回來說了句"媽媽,老師教得和我想的不一樣,畫畫太難了……"就又放棄了。
"如今這次輪滑,又是這樣。不管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什麼都幹不長久,真不知道這孩子以後能幹什麼。"
小梅的朋友圈引起了一群同是寶媽的姐妹的共鳴,一時間朋友圈下評論爆滿——
"我孩子也是這樣,籃球足球網球桌球,運動器材買了一圈,沒玩幾次就都不幹了……真不知道他到底喜歡什麼,養個孩子真累啊。"
"就連玩,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自己喜歡的拼圖,才玩上幾分鐘就不想玩了,然後拿起火車在軌道上跑了一會兒,就要不幹去看電視了。"
我看著越來越多的評論,陷入深思:為什麼孩子連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
孩子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
"幹什麼都靜不下心來,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孩子這麼不專注,沒長性,以後還能好好靜下心來做其他事嗎?"實際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專注力都心存這樣的憂慮。
俗話說"三分鐘熱度",意思是指,做事專注度不足,三心二意。也就是家長經常抱怨的,孩子玩什麼都玩不長久。哪怕當時再喜歡的東西,沒過幾天,就都放到一邊了。
做事"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很多孩子的通病。這類孩子,難以真正堅持完成一件事。做事情的時候,注意力很難集中,耐不下性子去幹一件事,效率也是很低的。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一般有三個原因: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缺乏。
專注力缺乏的孩子往往難以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去幹一件事的。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分散,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就受到外界的幹擾。因此做事很容易中斷,去幹其他的事。
二是沒有持久的興趣,難以堅持。
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比較重視的,尤其是在孩子的興趣愛好方面,孩子想學什麼就讓他學。畫畫、籃球、書法等等,但是孩子好像都是過了熱乎勁就沒有然後了。
這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對於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就想嘗試。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興趣所在,所以不論是做什麼,一旦新鮮勁過了,他們也就不再感興趣,不再想繼續做下去了。
三是不良教育方式的影響。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一些無心的舉動,恰恰是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罪魁禍首。孩子沒辦法持久專注地去做一件事,往往是因為身邊有一個總是打擾他的人。
比如,孩子正在投入地玩著沙子,大人突然出現,把孩子牽回了家;孩子正在專心地看動畫,電視突然被關掉,被家長要求去寫作業,等等。
孩子的注意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家長不正確的影響。長此以往,他們玩的時候總會習慣性注意力分散,再也無法長久專注地去做一件事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成就。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改掉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毛病,關鍵是要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改變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得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這個理論闡述了三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這些得到滿足,那麼內在動機也就隨之提高了
歸屬感:是指孩子處在一個圈子裡,感受到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屬於那個圈子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喜歡下棋而去報了興趣班,結果發現沒有小朋友願意做自己的搭檔,陪自己下棋,那這個孩子自然是不願意再在這個興趣班裡繼續呆下去的。
自主感:是指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主導權,並且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選擇的。
當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告訴孩子"你要這麼做"或者"你不能這麼做"。其實,如果家長如果肯耐心地和孩子去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不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從而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去做出選擇,相信結果會好很多。
因為這樣給了孩子自己選擇的自主感,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為的配合度自然也就隨之提高了。
勝任感:是指孩子面對當下的事情,孩子相信他自己可以做到,對所做的事情覺得能夠完全勝任的感覺。
比如搭積木時,就算一次次失敗,孩子也還是樂此不疲,那是因為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搭成功,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繼續下去。
這三種感覺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影響著內在動機。
研究闡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不同之處在於,內在動機與挑戰、好奇、內在滿足有關。當一個人產生內在動機的時候,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喜歡上所做的事情,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堅持地更長久。
如何找到內在動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發現興趣,找到保持專注的內在動機很多家長都抱怨過,自己家的孩子只要一坐在書桌旁寫作業就全身不舒服。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去洗手間,總之一堆事,就是靜不下心來認真看書學習。
其實,這只是因為孩子對於學習和作業不感興趣,並不能就斷言孩子做事就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比如孩子堆積木,玩遊戲的時候就十分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以,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就應該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興趣所在,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內在動機,最能幫助他們維持專注。
培養孩子對自我能力的信任科學研究表明,專注力水平的高低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雖然基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專注力的基礎,但這並不意代表後天培養就沒有必要,專注並不全是天生的。
依據自我決定理論,自信是孩子學會專注的重要條件。就像前文舉例的搭積木一樣,孩子只有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才會有專注地持久不斷地去做。
因此,當孩子想要達成一個目標時,家長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固定,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達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擁有強大的內在動力,專注地去努力,知道達成心願。
引導孩子從多個方面挖掘內在動機要知道,良好的內在動機是維持專注的共性特徵。而因為人的差異性,每個孩子的內在動機所在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從多個方面去挖掘自己的內在動機,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比如有些孩子很文靜,喜歡安靜地看書或聽音樂。那家長就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地環境,給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孩子獨處。
而有的孩子運動細胞發達,喜歡運動。那就讓孩子去戶外盡情地運動,不管是一般的遊戲,孩子專門的鍛鍊,都能都幫助孩子進入專注狀態。
總之,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能夠專注地努力完成,家長也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讓孩子變得專注。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