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2020-12-05 小A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凌晨,閨蜜小梅發了一條朋友圈。

昨天去少年宮接她孩子的時候,孩子告訴她,那個輪滑班他不想再去了。要知道,孩子學輪滑還不到一個星期,真的是"三分鐘熱度"。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孩子說想學遊泳,她就去給他報了遊泳班。孩子嗆了兩次水,就死活都不去了。後來,又說想學畫畫,她也是立刻去給孩子報了,結果孩子去了一次,回來說了句"媽媽,老師教得和我想的不一樣,畫畫太難了……"就又放棄了。

"如今這次輪滑,又是這樣。不管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什麼都幹不長久,真不知道這孩子以後能幹什麼。"

小梅的朋友圈引起了一群同是寶媽的姐妹的共鳴,一時間朋友圈下評論爆滿——

"我孩子也是這樣,籃球足球網球桌球,運動器材買了一圈,沒玩幾次就都不幹了……真不知道他到底喜歡什麼,養個孩子真累啊。"

"就連玩,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自己喜歡的拼圖,才玩上幾分鐘就不想玩了,然後拿起火車在軌道上跑了一會兒,就要不幹去看電視了。"

我看著越來越多的評論,陷入深思:為什麼孩子連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

孩子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

"幹什麼都靜不下心來,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孩子這麼不專注,沒長性,以後還能好好靜下心來做其他事嗎?"實際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專注力都心存這樣的憂慮。

俗話說"三分鐘熱度",意思是指,做事專注度不足,三心二意。也就是家長經常抱怨的,孩子玩什麼都玩不長久。哪怕當時再喜歡的東西,沒過幾天,就都放到一邊了。

做事"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很多孩子的通病。這類孩子,難以真正堅持完成一件事。做事情的時候,注意力很難集中,耐不下性子去幹一件事,效率也是很低的。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一般有三個原因: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缺乏。

專注力缺乏的孩子往往難以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去幹一件事的。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分散,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就受到外界的幹擾。因此做事很容易中斷,去幹其他的事。

二是沒有持久的興趣,難以堅持。

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比較重視的,尤其是在孩子的興趣愛好方面,孩子想學什麼就讓他學。畫畫、籃球、書法等等,但是孩子好像都是過了熱乎勁就沒有然後了。

這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對於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就想嘗試。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興趣所在,所以不論是做什麼,一旦新鮮勁過了,他們也就不再感興趣,不再想繼續做下去了。

三是不良教育方式的影響。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一些無心的舉動,恰恰是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罪魁禍首。孩子沒辦法持久專注地去做一件事,往往是因為身邊有一個總是打擾他的人。

比如,孩子正在投入地玩著沙子,大人突然出現,把孩子牽回了家;孩子正在專心地看動畫,電視突然被關掉,被家長要求去寫作業,等等。

孩子的注意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家長不正確的影響。長此以往,他們玩的時候總會習慣性注意力分散,再也無法長久專注地去做一件事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成就。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改掉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毛病,關鍵是要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改變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得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這個理論闡述了三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這些得到滿足,那麼內在動機也就隨之提高了

歸屬感:是指孩子處在一個圈子裡,感受到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屬於那個圈子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喜歡下棋而去報了興趣班,結果發現沒有小朋友願意做自己的搭檔,陪自己下棋,那這個孩子自然是不願意再在這個興趣班裡繼續呆下去的。

自主感:是指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主導權,並且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選擇的。

當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告訴孩子"你要這麼做"或者"你不能這麼做"。其實,如果家長如果肯耐心地和孩子去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不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從而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去做出選擇,相信結果會好很多。

因為這樣給了孩子自己選擇的自主感,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為的配合度自然也就隨之提高了。

勝任感:是指孩子面對當下的事情,孩子相信他自己可以做到,對所做的事情覺得能夠完全勝任的感覺。

比如搭積木時,就算一次次失敗,孩子也還是樂此不疲,那是因為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搭成功,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繼續下去。

這三種感覺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影響著內在動機。

研究闡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不同之處在於,內在動機與挑戰、好奇、內在滿足有關。當一個人產生內在動機的時候,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喜歡上所做的事情,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堅持地更長久。

如何找到內在動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發現興趣,找到保持專注的內在動機很多家長都抱怨過,自己家的孩子只要一坐在書桌旁寫作業就全身不舒服。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去洗手間,總之一堆事,就是靜不下心來認真看書學習。

其實,這只是因為孩子對於學習和作業不感興趣,並不能就斷言孩子做事就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比如孩子堆積木,玩遊戲的時候就十分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以,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就應該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興趣所在,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內在動機,最能幫助他們維持專注。

培養孩子對自我能力的信任科學研究表明,專注力水平的高低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雖然基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專注力的基礎,但這並不意代表後天培養就沒有必要,專注並不全是天生的。

依據自我決定理論,自信是孩子學會專注的重要條件。就像前文舉例的搭積木一樣,孩子只有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才會有專注地持久不斷地去做。

因此,當孩子想要達成一個目標時,家長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固定,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達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擁有強大的內在動力,專注地去努力,知道達成心願。

引導孩子從多個方面挖掘內在動機要知道,良好的內在動機是維持專注的共性特徵。而因為人的差異性,每個孩子的內在動機所在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從多個方面去挖掘自己的內在動機,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比如有些孩子很文靜,喜歡安靜地看書或聽音樂。那家長就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地環境,給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孩子獨處。

而有的孩子運動細胞發達,喜歡運動。那就讓孩子去戶外盡情地運動,不管是一般的遊戲,孩子專門的鍛鍊,都能都幫助孩子進入專注狀態。

總之,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能夠專注地努力完成,家長也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讓孩子變得專注。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孩子學習不認真、不愛做家務、做事磨蹭、沒禮貌、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讓我們頭疼。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讓你玩手機你怎麼就不掛臉呢?我是你親娘,我能害你嗎?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你說你玩手機能玩出名堂來嗎?我跟你說我天天給你熬得,我白頭髮都快愁出來了。你倒好,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傻吃憨睡的。你要把我弄出神經病來了啊,要把我氣短命了,你知道嗎?」
  • 《無限可能》: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如何創造內在動力?
    我們很多人做事都脫不開「三分鐘熱度」的魔咒,或者是目標制定一籮筐,真正達成的近乎零。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找到內在動力。大腦教練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的第三部分中介紹了如何創造動力的內容。他提出一個公式:內在動力=目的×精力×三個步驟。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只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孩子們生氣說: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作者也曾做過一個試驗:讓兩組小朋友玩拼圖遊戲,,總共三個環節,第二環節,每成功拼出一個遊戲,其中一個小組就會得到報酬,第三環節,都不會得到報酬,遊戲結束後,作者讓兩組小朋友在房間自己玩會兒,奇怪的是,獲得報酬的往往會去看雜誌,而未獲得報酬的更願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剛開始獎勵,一旦不獎勵的時候,就沒有人去玩了。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01表姐的女兒琪琪上小學三年級了,小姑娘比較貪玩,平時寫作業的時候注意力也比較分散,滿腦子想著趕緊湊合寫完了出去玩,考試成績也是忽上忽下。表姐便想著激勵一下女兒,讓她有動力去學習。這樣的操作與我們對孩子的獎勵行為何其相似,就像父母說,你要是考100分就能得到100塊錢一樣,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強化行為的操作。與此相對的,也有通過懲罰來強化行為的,例如,父母說,如果考試成績低於90分便沒收漫畫書,如果再被老師叫家長便一個月不能看電視等等。
  • 太懶做什麼都沒動力?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而且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更多的錢實際上會對你的內在動機產生不利影響。 當然,無論是哪種驅動因素,當你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可以繼續前進時,給予自己激勵還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勵,都可以使你行動起來,改善自我,表現出色並樂意付出額外的努力。 但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有時候比外在動機,更能讓你持續奮進,獲得想要的那個結果。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我的一個老師朋友說過,班級裡學習好的同學他們身上往往都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只要在學習的時候,都會非常認真,外界的聲音很難打擾到孩子,這樣的孩子專注力都比較強。而班級裡學習中等或者末等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都比較差,常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也不能老實的坐著。
  • 孩子玩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五種「棄玩」類型表明,不是玩具的錯
    他挑挑這個,撿撿那個,明明一屋子的玩具,可他卻經常兩手空空,哪個也不玩。不愛玩玩具的5種類型,你家娃是這樣嗎?和聰聰的情況類似,不少家長都吐槽,孩子玩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真讓人傷腦筋。美林媽:給女兒買了好多玩偶,買回來時她都很愛玩,可時間久了一些玩偶就被她塞到了床底下,她都懶得拿,玩玩就夠了。
  • 清楚孩子逃學玩遊戲潛意識動機,才能從3方麵塑造學習主觀能動性
    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這個動機往往隱藏在潛意識層面, 潛意識經常會出現在人格動力心理學領域當中,而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潛意識心理有自己存在方式,包括了它存在的動機,表現出來的意志,以及它能夠提供的精神能量。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這一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學中提出並發展起來的。由於其在製造開放式學習機器和機器人方面的潛力,這一概念正日益受到認知科學的關注。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指生物體的行為受到三個因素影響:(1)不可抗拒的外部影響;(2)內在的需求、動力、計劃等;(3)充當目標或動機的外部對象或情況。
  • 做事「3分鐘熱度」,孩子專注能力差,這些原因家長要了解
    最近,很多的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專注力差,玩玩具不到3分鐘就做別的事情,總是「3分鐘熱度」,而且每次都將自己的玩具弄得到處都是,特別是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一會玩手指頭、一會上廁所,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表示很無奈。
  • 這個方法能讓你主動愛上學習-內在動機理論
    每次都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但就是會慢慢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花了一天制定的計劃僅僅執行了幾個小時就放棄了。如果有那請你好好看完這篇文章。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於1918年提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一種心理狀態,維持和激發生物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簡單地說就是認知決定你的行動,你的內在驅動力決定了我們行為能持續多久。下面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名利,財富還是其他,都不是,財務自由大概能排在三以後,名聲呢,一直沒怎麼關注過,那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一直向上呢?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
  • 擺脫「習慣引力」,克服「三分鐘熱度」,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設定了願望之後,無法實現,很可能和「三分鐘熱度「有密切的聯繫。一、什麼是三分鐘熱度?我們總是在講」三分鐘熱度「,究竟什麼是」三分鐘熱度「呢?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經歷:下定決心要養成早起的習慣,第二天定了鬧鐘早起,結果沒堅持幾天,又回到之前的狀態,睡到自然醒。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每天10分鐘,期待能夠與你幸福相遇。昨天提過,人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終其一生想要去奮鬥的目標,就如手裡握緊了一根線,面對生命中各種如珍珠般的機會時,也不會迷茫,會清晰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珍珠,並把它們串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項鍊!這條項鍊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是因為每個人做事的動機和你們追尋的人生意義不完全一樣!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朋友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前幾年上了市裡邊的重點高中。很多人都去找朋友取經,想問問朋友到底是怎樣教育出來這麼優秀的孩子。但是朋友卻說:都是孩子自己用功,我和他爸爸平時也工作忙,不怎麼管他的。剛開始我們都以為朋友是不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的經驗。但是後來發生的事,讓我們轉變了這種想法。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從事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既需要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也需要適當的外在激勵,即內在和外在動機都必不可少。不過,當人的外在動機過強時,就有可能減弱、甚至完全替代原有的內在動機:人們可能由於追求外在的東西——如功名利祿等,反而對自己原來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這種現象被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過度辯護效應」。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當外在動機過於凸現時,內在動機就可能因此而萎縮6。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 隨機性、內在動力和短期決策:為何大家都喜歡玩動作類Rogue遊戲?
    也許倒過來,研究那些在「以撒」的基礎上做出改動但並沒有那麼成功的作品,才能找到它的優秀之處。 可預測的隨機性 一個隨機的道具池+一個隨機的地圖池,能夠構成Rogue動作遊戲的外部特徵。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這個隨機性的機制。
  • 《密室大逃脫2》心理專業周峻緯談內在動機:成就的永動機
    心理專業出身的周峻緯直接從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作出選擇:內在動機讓我們成長,獲得成就感。外在動機是外界附加給你,用來評判你的東西,這個東西讓人越來越偏激。因為想要保存內在動機和內在動機驅使的人格,所以周峻緯選擇了保留。內在動機是出於喜好,而外在東西則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