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也是智力資源的超級大國,所以中國應該在科研創新上走到世界的前列。中國科學家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建國後,60年代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等。然而今天,在各方麵條件都有極大改善的情況下,這樣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卻鮮有看到。對於我國科學研究的現狀,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指出,目前我國還缺乏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科學大師和世界級的科技領軍人物1。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僅有15%的學科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而85%的學科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2]。胡錦濤總書記對我國科技創新現狀的評價是:「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可謂一語中的。眾所周知,中國人迄今為止還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在世界科學的這一最高賽事上,新中國建立57年來至今還沒能實現零的突破。有雄厚的智力資源卻少有成就,這種情況並不正常。
雖然導致我們科研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文所論及的科研工作者的行為動機偏差卻是一個最基本、而且影響面最廣、影響時間最為持久的原因;此外,問題的嚴重之處還在於它至今仍未被人們所重視。
一 卓越科學家科研行為的動機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指出,搞科學的人們的動機常見的有兩類:追求智力上的快感和純粹的功利性。但是,這兩類並不是真正投身科學事業的人。因為,對這些人來說,只要有機會,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他們都會去幹;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真正投身於科學事業的人是對自然和諧與美的追求。「渴望看到這種先定的和諧,是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3」愛因斯坦的話道出了科學研究的真諦:對科學真理自身的熱望和激情是激勵科學家探索的最強烈動機,是「第一動力」。
愛因斯坦還說:「你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中間找到一個沒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這種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樣。……他的宗教感情所採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所感到的狂喜和驚奇,因為這種和諧顯示出這樣一種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類一切有系統的思想和行動都只是它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反映。4」這位科學巨人的「宇宙宗教感情」即為一種對自然規律的信仰和崇拜,顯示了一種對科學探索的價值認同和摯愛情感。他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向世人揭示了在科學探索中這種內在動機的巨大作用。
玻恩考察了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心態。他寫道:「我希望從兩個角度來觀察科學,一個是個人的角度,另一個是一般角度。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那樣,我一開始就覺得研究工作是很大的樂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種享受。這種樂趣有點像解決十字謎的人所體會到的那種樂趣。然而它比那還要有趣得多。也許,除藝術之外,它比在其它職業方面作創造性的工作更有樂趣。這種樂趣就在於體會到洞察自然界的奧秘,發現創造的秘密,並為這個混亂世界的某一部分帶來某種情理和秩序。它是一種哲學上的樂事」5。
二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問題
內在動機指人們對某些活動感興趣,從活動中得到了滿足,因而活動本身成為人們從事該活動的推動力。例如,一些人追求藝術或真理,可以完全不理會世俗的功名利祿。對他們來說,科學探索、藝術創造已經成為內在滿足的一種來源。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主要有三種內驅力引起:好奇心、好勝心、互惠6。
外在動機是指人們參加某種活動的動力不是基於對此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是因為外在的獎賞或壓力所致。也就是受價值規律指揮,受「看不見的手」指揮。「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即為如此。(當然,人們出於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社會需要的事業不在此列)。
在人們的行為中,內在和外在動機都會發揮巨大作用。從事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既需要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也需要適當的外在激勵,即內在和外在動機都必不可少。不過,當人的外在動機過強時,就有可能減弱、甚至完全替代原有的內在動機:人們可能由於追求外在的東西——如功名利祿等,反而對自己原來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這種現象被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過度辯護效應」。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當外在動機過於凸現時,內在動機就可能因此而萎縮6。
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提出了一個雙因素理論,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工作現實中影響人工作動機強弱的因素有兩類:一類為保健因素,另一類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又稱為維持因素(可對應於本文的外在動機,筆者注),這些因素沒有激勵人工作動機的作用,也就是說不能使人工作動機增強、不能使人更獻身、更敬業,但它卻具有預防性,發揮著防止因為人們有不滿之處以致從負面影響工效的作用,它能保持人積極性、維持工作現狀。如工資水平、福利、工作環境等皆屬此類因素。激勵因素是另一種影響人們工作的因素(可對應於本文的內在動機,筆者注),其本質為注重工作本身的內容,由此可以促進人們的進取心,激發人們提高工作效率並做出最好的工作,如工作本身吸引、責任感、成就感等屬於此類因素。雙因素理論認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都會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但是其功用不同;認為保健因素過強、過於關注和強調保健因素會降低激勵因素,反倒不能創造出一流的工作成績8。
上述理論研究都強調:待遇、名利等雖然是一個很有效的工作動機誘因,並在社會現實中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普遍的激勵機制,但是,它並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它有可能降低人們對工作本身的興趣。幹一項事業,特別是那些有重要社會意義和價值、需要較長時間艱苦努力的事業,外部利益驅動和內在信念驅動都不可缺少,而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內在動因。
三 科研的外在動機淹沒內在動機導致的問題
現在,由於種種原因有相當一些人把科研作為一種賺錢或沽名釣譽的工具,看重的只是利益,並不是科學本身。他們想的只是賺錢的技巧,而不是創造。這樣一來,科研在價值、創造的源頭上斷了根,剩下的只是科研的外形。我們從公開報導的一些高層學者的感觸來說明問題:
中科院院士鍾世鎮說,「基金的申請、評級、評職稱,都要跟論文發表數量、出成果的速度掛鈎,還要跟各種獎勵掛鈎。」這種政策導向使相當一部分年輕的學者有了急功近利的毛病。「現在到處都在搶基金、搶評獎、搶學術團體的名譽地位。但其實一個科學家一輩子有一兩個有方向的、規律性的科研成果就很不錯了。」由於這種浮躁,人們「不顧實際的評價,自己拔高自己,……這些都不是好現象,但他們這樣做,卻可以幫助自己獲取基金」8。
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指出,科研人員要增加收入,很多時候只能通過申請課題拿提成,「這在改革之初的確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時間長了,其消極作用開始顯現。」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授不做教授的事,將大多數精力放在課題申請上,剩下的少量時間只能拿來做一點表面文章,為交差少數人甚至不惜弄虛作假」9。
科技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科技部紀檢組組長吳忠澤說,曾有一位院士,作為導師不但對學生抄襲論文的不誠信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在論文上籤上自己的大名。在這篇論文中幾個作者毫無愧色地提到一個自主研發設備,但事實卻是:當時他們的實驗室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設備,所謂的設備只是根據國外設備的照片繪製成的。吳忠澤說,「現在我收到的舉報信,有三分之二是反映專家腐敗的」10
據方舟子介紹,經他揭露的學術造假和腐敗案件共有300多起,然而,到發稿日還沒有一宗得到有關方面處理。與官員腐敗一樣,目前學術腐敗也有日益蔓延趨勢,以致連被稱為淨土的中國學術界最高殿堂——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也不能倖免11。轟動一時的北京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王銘銘的剽竊事件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現在不少地方設立了評獎及獎勵制度。有的省一次會評出一二三等科研獎好幾十項。有的地方規定獲得某一等級獎項者可以上調幾級的工資,有的單位規定獲得某一等級獎項者可以獲得某種稱號並得到某種特殊經濟待遇。這些在鼓勵人們科研積極性的同時,也在異化人們的科研動機,甚至敗壞了學術風氣。一些人在申請課題和評獎時投機鑽營、送禮行賄。其達到目的後都洋洋得意於經濟上划算,諸如「送禮花3萬元,申請下來課題經費8萬元,還白撈5萬元,合適……」一類小算盤越打越精。這些做法其實和科研毫不搭界,並且還在敗壞學術風氣,弱化科研的動機。
許多學者對我國目前的科研現狀憂心忡忡。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說:(現在)大家都競相去做馬上能出成果的項目,甚至以大化小,把一篇研究論文拆成好幾篇發表。……這種成果水平雖有,卻遠遠談不上高質量,離創新就更遠了。很多科學家就這樣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這類平庸的、重複的工作中去。……李競說,以人為的政策傾斜催生世界水平的成果,這種手段已經用了幾十年,現在應該坐下來檢討了8。
有成果但沒創造,著書但並不立說。現有關部門已意識到這種學術上的腐敗現象,如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把學術道德建設落到實處,建立「學術懲戒處罰制度」11。
當前的科研獎勵制度和立項制度有太多的弊病,其對科研的危害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破壞了科研環境,科研的各種資源被不具備科研興趣、能力、水平、時間和動機的各層領導者或有活動能力的人們爭奪、佔據(在項目、設備、成果出版發表園地等各方面),致使在某些方面,潛心搞科研的人所面臨的科研環境不是變好而是變壞了。二是敗壞了人們的心態,科學研究從探索變成了撈錢,從研究變成了鑽營,從創新變成了投機,功利動機過強致使科研動機嚴重缺失。
有兩個動力的總比只有一個動力的要強。學者們普遍缺乏內在動機,這樣就難怪中國科學上不去了。
人們對科研內在動機被破壞的危害性已經有所警覺和動作。中國科學院宣布,從2002年起取消延續幾十年的自然科學獎等三大獎項。砍掉三大獎項之後,新設立一項「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該獎項不再針對每年的科研項目,而是頒發給近5年來做出重大科技成就的科學家個人或團隊12。與傳統每年一評的三大獎相比,新獎項獲獎數量大幅減少,而且兩年一評,獲獎者沒有一分錢獎金。據介紹,新獎項只是榮譽性質的獎勵,和評估日常工作並不掛鈎。過去,在中科院的許多研究所,把獲得科學獎勵的多少作為衡量科研工作成績重要指標的現象比較普遍。改變這個風氣也正是取消三大獎的初衷之一。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表示:「不能再讓科學家把獲獎作為科研的產出目標,得多少獎和寫多少論文,都不應該是科學工作的目標。」
四 增強學者科研的內在動機
中國科研創新要走在世界前列需要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科研動機。筆者認為增強學者的內在科研動機要從三方面入手:培育一種文化,涵養一種精神,建立一種制度。
首先是培育一種文化——提高全民族對科學探索的價值認同。在個人精神世界的深層,深藏著個人對世間萬物的態度。它不僅將決定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它還將決定人們在實踐中的種種選擇。它決定人們幹什麼和不幹什麼;它決定人們的行為傾向,決定人們的行為路徑和行為力度。這個對世間萬物的態度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關於價值的定位意識。現實中價值有各種各樣,其中哪一種最重要?當各種不同價值相比較和權衡時,用什麼來換算它們?當不同質的價值不可兼得時,如何取捨?在這些問題上,人們總會現實地形成一種選擇。不論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其價值觀都是社會的產物,要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受一定群體中人們共識的影響。因此,某些價值觀念往往具有群體性,往往為一個民族、一個階級、階層、群體所共有,而不是個別現象。
帕森斯(見後頁腳註)曾把人的價值分為三大類,即認知的、評價的和道德的。在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視界內,人生的認知價值是第一位的。這種價值分類取向表示,在西方文化看來,認知的人生價值最高,功成名就只不過是第二位的。在中國古代典籍《左傳》上記載的叔孫豹關於人生不朽的一句名言被人們認為是中國讀書人普遍的價值追求:「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根據這種流行的價值觀,功成名就是第一位的,道德人格是第二位的,認識世界根本不再其中。即便把立言勉強看作認識世界,其也只能是第三位的。把西方傳統的三項人生價值指標和中國傳統的三項人生價值指標對應起來看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了。增強中國學者科研的內在動機,必須在我們民族價值體系中提高認識世界的價值地位,必須在我們的價值體系中徹底摒棄「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糟粕。
第二是涵養一種精神——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是人們在科學活動中所具有的意識和態度,它在科學工作者身上會具體表現為信念、意志、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心理特徵。科學精神應該是一種力量,它要能規範和影響人們的行為,要能振奮人們的行為;它要使科研工作者行為更積極有力,更有效用——與其他人相比更具競爭力,使自己的科學發展超過其他人。科學精神強調事業心和敬業精神,強調堅韌不拔和專心致志,強調在強大世俗誘惑面前,「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我不減其樂」。這是一種穩定的追求真理的堅強信念。科學是艱難的探索活動,不能靠偶然的僥倖和一時的熱情來取得成功。投身科學的人非得有一點獻身精神不可。
第三是建立一種制度——建立一種既能激發人們的外在科研動機又把副作用降到最小的科研行為激勵機制。現在有許多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如前所述的中國科學院從2002年起取消延續幾十年的評獎制度的做法。現在需要全社會都重視科學工作者科研內在動機培養的問題。需要全社會認真反思、評價一下近年來科研投入制度、立項制度、評估制度、獎勵制度等科研管理制度的初衷、目的和成效,特別應認真地多方了解、收集、評價其副作用,使我們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夠儘快完善起來。
主要參考文獻
1 潘鋒.我國尚未成為有重要影響科技大國.科學時報,2004年9月29日.
2 任荃.中國科技界:直面現實.文匯報,2004年5月6日.
3 樊春良.科學精神氣質的缺乏.方法,1998(5).
4 許良英.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83.
5 周昌忠.西方科學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110.
6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7 俞文釗.管理心理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8 錢麗花.浮躁的中國科學界.文摘周報,2004年4月19日.
9 楊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助長學風浮躁.人民日報,2004年8月24日.
10 孫璇.科學家的信用缺失讓人揪心.羊城晚報,2003年11月23日.
11 鄧聿文.治理學術腐敗別怕公開曝光.燕趙晚報,2004年4月3日.
12 張東操.中科院取消三大科學獎.中國青年報,200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