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被關在籠子裡,諾獎級創新何時到來?

2020-09-24 科技創新論壇

在過去的70年間,我國的科研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一些領域甚至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和貢獻。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尖端科研方面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經濟大國的地位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例如,在代表世界科學尖端水平的諾貝爾獎方面,我國本土環境下培養出的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成果,目前只有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一項獲獎。



而我們的鄰居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


從根源上講,這固然和我們國家當前的發展階段有關,但是,也和我們現行的科研體制密不可分。可以預期,如果不能對這種科研體制進行有效地改革,那麼,中國在尖端科研領域的突破依然會受到牽絆


概括而言,我國在科研體制方面至少需要實現四個方面的改革。


第一,對科研工作者的物質生活保障需要大幅度提升


縱觀人類歷史,科研創新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尖端科研更是。


環顧當今世界,一個科研強國,其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應該是體面的,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自由探索、發現和創新。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物質保障,那麼想要進行科學研究和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客觀來看,儘管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物質條件在不斷改善,但是受限於科研單位的事業單位運行體制和行政化管理體制,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和應有的大國地位有著一定的距離。


部分高校給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待遇,甚至不及所在學校碩士畢業生的市場平均薪酬。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房價急劇上漲,讓一些年輕的處於創新前沿的科研工作者無法安居,更談不上樂業了。


當記者問到我國唯一的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獲獎的獎金會怎麼使用時,屠呦呦開玩笑地說:「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吧?!太少了啊!」


這種「低收入」直接帶來了科研的「逆淘汰」,那些最聰明、最有創新力的學生要麼選擇其他行業去獲取高收入,要麼選擇在其他國家從事科研。


第二,對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時間要予以全力保障


科研創新需要集中時間精力,對一個科研難題進行攻克,這就往往要求給予科研工作者不被打擾的工作時間。


然而,在現行的科研體制下,一方面,行政服務體系對於科研工作很難給予充足支撐,科研工作者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行政性事務;


另一方面,在前述缺乏相應體面的物質保障的條件上,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分配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用於滿足基本的生活水平。這些活動擠佔了科學工作者用於攻克尖端科研創新的時間。


尤其是現實中科研資源配置的行政化,倒逼一部分優秀的專家,選擇「學而優則仕」「雙肩挑」的路徑。但客觀來看,行政事務的時間碎片化和科研創新的時間完整化之間,存在內在衝突。


第三,對科研資源的錯配亟需糾正,盡力實現科研資源的扁平化


在整個科研學研究的過程中,科研資源的配置是最為關鍵的。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固然有大器晚成者,但是總體來看,科研人員越年輕、越富有創造力。


一些重要的發現、發明,都是在科學家較為年輕的時候創造的。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往往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是獲得者在他們的青年時代做出的成就。


這就意味著,在科研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年輕人,給年輕人更多的支持。


然而,現實中,科研資源配置存在著一定的行政等級化和資歷等級化,人們往往按照科研人員的行政級別或者職稱級別來配置資源,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年輕的科學家即使有很好的創新點,也很難獲得科研資源支持,這就導致創新最終受限。


破解這種科研資源的錯配,就需要改革科研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扁平化,科研資源配置要「看水平」,而不是「看職稱」「看級別」。


第四,對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環境急需改革完善


科研創新之所以是創新,往往是在修正甚至推翻前人觀點、學說的基礎上進行的突破,這也意味著,創新需要「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


但是,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對於創新的鼓勵不足。例如,在目前的中小學教育中,往往在各個科目上都有「標準答案」或者「權威參考答案」,在十多年的教育過程中,潛在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思維就受到了一定的禁錮。


而在後期科研工作者進行科研的過程中,這種「標準答案」或者「權威參考答案」的慣性思維,再加上科研資源配置的行政化,就會導致很難對權威學說和流行觀點進行質疑,做出新的嘗試。


在這樣的條件下,就很難做到「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科學精神。這就要求,如果我們要鼓勵創新,一個重點就是對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環境和創新土壤進行大力改善。


從人類歷史上來看,哪些地方在上述幾個方面做得好,創新就會領先;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創新就會落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正是通過在物質、時間、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不斷改進,中國才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的進步。


展望未來,如果我們還想進一步突破尖端科研,在世界前沿的領域進行探索甚至實現引領,就必須對現有的科研體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得更多的尖端科研成果不斷湧現,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作者劉瑞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坊間有種聲音,認為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相關的免疫學成果可能會受青睞。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韓春雨這項曾被吹捧為「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撤稿之後在韓春雨發布撤稿聲明的同一天,《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的社論[2]。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和同事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男女被關在籠子裡,被路人欣賞,得知原因後「拍手叫好」
    一些更是被關進了籠子裡面永遠的失去了自由,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慢慢意識到了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紛紛加入到動物保護組織中,在外國他們就做了一則行動,為了讓人們理解到被關在籠子裡面的痛苦,也為時感同身受的體驗被圍觀的感覺,招募了許多自願被關在籠子裡的人。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男女被關在籠子裡,在街頭給路人欣賞,得知原因後「拍手叫好」
    之前在街頭有一個行為藝術,男男女女都被關在大鐵籠子裡,他們透過籠子用可憐無助的眼神望著籠子外面的人,一開始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想要讓大家感受到動物們被關起來觀賞的感受,在籠子裡面的孤單,無助,換位思考我們被關在籠子裡會是怎樣!
  • 男女被關在籠子裡,被路人欣賞,得知原因後「拍手叫好」!
    甚至為了利用,讓很多已經動物滅絕和臨近滅絕,而絕大多數野生動物都被人類無情剝奪生命,也有的被關在籠子當成寵物欣賞,這對動物來說真的很悲慘!然而,有外國人為了讓年輕人們懂得被關進籠子裡的痛苦,也想著讓青少年們也感受一下被人隨意參觀的感覺,於是,也有人們想來體驗一下!最初沒有人注意到,但是漸漸的發現籠子裡的是人,漸漸的,參觀的人也多了起來。這種活動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要與動物感同身受,如果把人關在籠子,和動物一樣失去自由,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坊間有種聲音,認為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相關的免疫學成果可能會受青睞。對重大原創論文進行影響力比較,以及參考每年專業學科大獎榜單,是「把脈」諾獎級成果的有效方法。近20年連續發布的「引文桂冠獎」,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結合一定定性指標與專家判斷形成榜單。迄今為止,在300多位上榜科學家中,有54位獲諾獎。郭鐵成認為,引文頻次評價,對衡量改進性創新或漸進性創新比較有效,但衡量原始創新的效果有限。
  • 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
    近日,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 方舟子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不可重複
    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並批評韓春雨對質疑的回應態度。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方舟子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 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你怎麼看?
    但近日,方舟子公開發文對韓春雨的「諾獎級」論文(內容解析請點擊《不容錯過!韓春雨老師Nat Biotechnol論文完整解析》)的「實驗的可重複性」。以下為方舟子《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的部分節選:這幾天我陸續收到幾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的來信,反映重複不出韓春雨論文中最關鍵的圖4結果(切割基因組,T7E1和測序),呼籲我關注一下這事。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有學者認為,施一公團隊的這一科研成果,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   發表兩篇「裡程碑式」論文   8月21日,施一公作為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同時發表兩篇「背靠背」論文。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按照管理辦法,統稱為諾獎實驗室的科研機構可獲高額資助,準入條件十分嚴格:  ◆ 科學家本人要求活躍在科研一線,每年在實驗室工作不少於30日;  ◆ 實驗室必須是其在國內唯一固定機構,首個協議期原則上應為5年;  ◆ 人才引進不僅要有明確的核心團隊,而且規定從市外新引進的高水平核心成員不少於5人。
  • 但可以搞定諾獎級的材料!——臺式高精度薄膜製備與...
    縱覽歷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新材料、新性質的發現都給我們的科研生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諾獎趣事  要說得諾獎,更多得靠上天的眷顧,讓科學家有神奇的想法和創意去登上世界科學的巔峰。不過有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經歷更是傳奇的離譜。你還記得那個磁懸浮青蛙的實驗嗎?
  • 兩個歐洲人為獲得財富,將身材怪異的非洲少女關在籠子裡展覽五年
    說起動物園,想必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兒時美好的回憶,慵懶傲慢的老虎、獅子在籠子裡踱步;機靈活潑的小猴在假山上攀爬;愛臭美的孔雀在遊客的逗弄下爭相開屏。但是,你聽過人被當成動物一樣關在籠子裡,扒掉衣服,供人們欣賞,為人們取樂的奇葩事件嗎?這種事情曾經在歐洲確實出現過。
  • 《刺激戰場》新增「喪屍」,比人物角色大5倍,還被關在籠子裡!
    在現版本的體驗服裡,遊戲君發現了一座火山,恐龍守著門,裡面藏有「喪屍」!得~廢話不多說了,還是你熟悉的「老規矩」:有圖有證據,邊看邊聊天兒吧~恐龍樂園增加一座火山,會「噴發」嗎?熟悉《刺激戰場》新版本測試的朋友們都知道,但凡在體驗服測試新版本,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個小更新或者大更新,而此次《刺激戰場》體驗服再次更新了800多MB,增加了一處新場景~在恐龍樂園裡多了一座火山!那麼問題來了:這座火山是活的嗎?會不會「噴發」呢?
  • 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遠未到衝擊諾貝爾獎的層次
    有些諾貝獎的成果主要依靠天才科學家的個人能力,並不需要一流的科研設施和研發環境,所以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國家有科學家做出諾獎級成果並不意外。而像歐美日那樣幾乎每年能夠拿諾貝爾獎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相對於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實力其實遠未到討論諾貝爾獎的層次,至少諾獎成果的專利數據顯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