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遠未到衝擊諾貝爾獎的層次

2020-12-01 騰訊網

這個題目看上去就很氣人,我自己也不喜歡,但這是基於專利數據實證分析的結果。

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相繼揭曉,獲獎者都是來自西方和日本的科學家。媒體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反思中國為什麼不能產生更多的諾貝爾獎,相對於日本幾乎每年都拿諾貝爾獎,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還是屠呦呦在上世紀70年代做出的。

其實,一個國家偶爾獲得一兩次諾貝爾獎並不代表什麼,印度、巴基斯坦科學家分別在1930年和1979年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著名的防疫專家湯飛凡在上世紀50年代首次發現衣原體,若不是去世早,也鐵定可以獲得諾貝獎。有些諾貝獎的成果主要依靠天才科學家的個人能力,並不需要一流的科研設施和研發環境,所以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國家有科學家做出諾獎級成果並不意外。而像歐美日那樣幾乎每年能夠拿諾貝爾獎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

相對於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實力其實遠未到討論諾貝爾獎的層次,至少諾獎成果的專利數據顯示這一點。

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都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相關科學家都申請了大量的專利。這些專利都是相關行業最早的原創基礎專利,是開行業先河的領先技術。其他國家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以這些專利為基礎進行的二次開發和衍生開發。

分析這些專利的引用圖譜,判斷哪些專利直接引用了這些基礎專利,可以看出哪些單位對這些諾獎成果進行了二次開發和衍生開發。為了去除申請人自身引用的誤導,這裡的專利引用數據全部採用各國專利審查員在審查中直接引用的對比文件。

直接引用這些諾獎成果的專利幾乎都不是中國企業申請的,基本上都屬於歐美日的創新型企業,中國企業的專利的引用基本上都是二次引用,也就是在這些創新型企業申請的專利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而不是直接在諾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

如果這些直接引用諾獎成果的專利屬於一次引用,中國企業的專利則屬於第二次、第三次引用。

比如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的PD-1抗體的專利是基礎專利,直接引用該專利的專利基本上都是小野製藥、諾華、DANA-FARBER CANCER、SQUIBB、GENENTECH、MERCK、雅培、默沙東等企業申請的。

在本庶佑申請了用於治療癌症的PD-1抗體專利之後,默沙東等企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發,主要開發用於治療某一具體癌症的PD-1抗體,比如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肺癌的抗體,或者研究怎樣將其他藥物與PD-1抗體結合形成治療效果更好的複合藥,也就是在這種抗癌藥的應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探索,並申請自己的專利。

本庶佑的PD-1抗體專利屬於原創基礎專利,直接引用該基礎專利的默沙東的治療特殊適應症的創新藥專利屬於第一次引用專利。中國企業的專利大部分都是在默沙東等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比如將治療的適應症擴展到胃癌、乳腺癌,這些專利與默沙東等企業的專利更為接近,審查員在審查時也自然引用這些專利作為對比文件。專利的引用層次非常能夠反映企業研發的層次。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在PD-1抗體領域有13件核心專利,引用該專利的其他專利申請約300件,無一件專利是中國企業申請的。

這些引用的專利都是各國審查員在審查專利是引用的對比文件,可靠性較高。中國企業的最接近對比文件基本上都是來自這些創新型企業的專利,而與諾獎級成果距離較遠。

或許我們的科研遠未到直接衝擊諾獎的層次,將諾獎級成果應用的技術還做得不夠。不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也是如此。諾獎專利的第一引用單位基本上都是歐美日的創新型企業,鮮有中國企業的身影。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三大獎獲得者的專利超過一百件,直接引用的這些專利的衍生專利超過兩千多件,只有雷射領域分別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的專利引用一次,其他引用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歐美日的創新型企業,而這些領域都有大量中國企業在進行研發創新,卻無中國企業的專利是直接引用諾獎成果的。

如果將諾獎成果當成第一層次的研究,歐美日大型創新型企業的研究屬於第二層次,中國的科研多屬於第三層次。不但中國的企業如此,國內的大學與科研機構也基本上集中在第三層次,至少從專利數據上的反映是如此。當然僅以本年度的諾貝爾獎成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問題。

或許我們的科研不必急於獲得諾貝爾獎,而是離諾貝爾獎更近一點,達到第二層次的水平。

附錄為本次諾獎獲得者的專利,數據來源於Derwent Innovation: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的主要專利成果如下:

直接引用本庶佑的專利的單位如下: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érard Mourou的主要專利成果如下:

直接引用Gérard Mourou的專利成果的單位如下: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Gregory P.Winter的主要專利成果如下:

直接引用 Gregory P. Winter成果的專利:

相關焦點

  • 中國頂尖高校的數據蛻變,從CNS頂刊科研數據到諾貝爾獎的期待!
    ,施一公等新一批高端科研人才的帶動,讓中國目前有了世界頂級學科,作為中國頂級高校每年1~2篇CNS主刊論文成為最低標配,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更是每年10+的數據。2019年數據,中科大數據出彩相比2018年的數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中國高校CNS主刊的數據統計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表現出彩,超越了的北京大學,僅在上半年就比2018年全年的數據都強,而南京大學也似乎恢復了活力,從2016~2018年連續三年未能發表CNS主刊論文,而到了2019年,僅在上半年就完成了
  • 王貽芳:「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這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最近和幾位科學家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物,一些媒體將其稱為「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衝擊諾獎是標題黨做的事,」在近期一次集體採訪中,王貽芳對媒體說,「大家期待中國科學界出一兩個諾貝爾獎,我理解;但這應該是對科研管理部門的要求,而不是對科學家個人的要求。」
  • 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10月31日京華時報)  看了這個報導,筆者認為,「遴選百人衝擊諾獎」的計劃是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急功近利式爆發,因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翻看新華詞典上「衝擊」的解釋:快速向前闖。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諾貝爾獎與專利的那些故事
    2、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華裔張鋒未獲獎卻上了熱門,其贏了專利權,但他只是在發現上發明,正如「發現的歸諾貝爾獎,發明的歸專利」。3、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三位日本人,頒獎詞是使用「invention」,他們其實將利用氮化鎵探究出了一種藍光生成原理,也可以說是發現但可能其發明比重更大,如「1997年到2005年間的應用產品銷售額達到36000億日元,還為日本帶來了46億日元的專利實施費收入」(摘自赤崎勇的自傳《藍光之魅》)。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作為科研大國,中國只有2個諾貝爾獎,這一心理原因不可忽視
    關於中國人與諾貝爾獎之間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 作為科研第一大國,中國只獲得2個諾貝爾獎,根本原因到底在哪?
    關於中國人為與諾貝爾獎之間關係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者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 諾貝爾獎揭曉,日本化學家又一次獲獎,我們能學到什麼?
    日本科學家又一次奪得諾貝爾獎,這一全球科學界最高榮耀。科技君不免在想,日本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已經有19名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人數僅次於美國(25人)。拋開諾貝爾獎存在的一些爭議不談,這一獎項的確代表著人類目前的最高智慧,獲獎者也大多是一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科學事業的學者。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這一批日本諾獎獲得者大多出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大都畢業於日本頂尖大學,並在大學裡任教研究,其中東京大學6人,京都大學5人,名古屋大學3人。
  • 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這幾天,2016年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學家獲得諾獎,包括11項物理獎、7項化學獎和4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2000年以來的17年間,日本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 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
  • 一項數據顯示中國科技落後,以及韓國、日本為何保持優勢的原因!
    科研經費和GDP相對值十大國家看似繁榮的中國電子企業給韓國三星打工說起世界電子產品來,隨著最近幾年國產移動手機製造商的崛起,逐漸把Made in China推廣到全球各地,中國國產手機逐步蠶食了諾基亞、三星、索尼、LG、蘋果等傳統世界電子老牌企業,但是看似繁榮的中國移動電子設備生產商真正創造的利潤都低的可憐,就連已經被公認失敗的芬蘭企業諾基亞,雖然失去了市場份額,但是每年光靠專利就能夠繼續生存,而韓國LG看似已經沒落,但是LG強大的化學和光學顯示以及科研專利始終不亞於韓國的科技巨頭三星公司,LG有著世界最大的化學電池生產廠,強大的科研事業覆蓋化學能源、電子電器、通訊與服務等領域。
  • 胡文祥:在通往諾貝爾獎的科研大道上
    ——記知名航天軍事醫藥學科學家胡文祥教授記者 胡月與2013年度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與2017年度諾貝爾獎第二次失之交臂;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與十六大代表擦肩而過,2003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擦肩而過;但這一切並未影響他對科研的執著和探索真理的步伐
  • 中國高校為何重視畢業論文?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心酸歷程
    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心酸歷程2015年世界生物醫學諾貝爾獎被來自中國的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共同分享了該獎項。但是不會寫論文,無法闡述青蒿素的作用機理,反而美國、瑞士國家的研發機構和製藥公司便開始根據中國論文披露的技術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複合物、提純和製備工藝等方面進行廣泛研究,並申請了一大批改進和周邊技術專利。無法闡述作用機理的中國企業在青蒿素研究上的專利含金量不足,最終導致中國的青蒿素無法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一片天地,在2007年之前,世界衛生組織仍沒有將一項中國自主生產的抗瘧藥物列入採購清單。
  • 全球湧動石墨烯熱 中國石墨烯專利數量世界第一
    2014年10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現,揉皺的石墨烯紙可用於製備易彎曲、摺疊或拉伸到其原始大小800%的超級電容器,且揉皺—平復1000次其性能也不發生明顯降低。   兩名英國科學家利用「膠帶」從石墨表面「撕」出的單層物質,為他們贏得了諾獎桂冠   石墨烯的發現者可能未曾預料到它的研發會有如此迅猛的突破。
  • 衝擊諾貝爾獎!中國天才曹原多次登上《自然》,堅決不改國籍!
    說到諾貝爾獎,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短板,因為在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雖然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領域甚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屈指可數。2012年以前,中國歷史上沒有獲得一個諾貝爾獎,也成了很多人抨擊中國教育最有力的證據,雖然以前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最後都成了華人,改為了美國國籍。
  • 價值5.2億的專利申請曲折路,如何讓專利轉化變得簡單?
    2019年5月,一條有關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山東理工大學一位教授的一項技術專利竟然賣出了 5.2 億元的天價!其中 80%,也就是價值 4 億多元的收益,歸這位教授所屬的科研團隊所有。但在成功的背後,科研團隊前後歷經了七年的專利申報,實現轉化的過程更是發人深思。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至於所謂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這個獎根本不是真正意義的諾貝爾獎,它的正式名稱是「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經濟學獎」。它並不在諾貝爾的遺囑裡面,是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設立的。因此學術界人士都知道,這個獎跟其他真正的諾貝爾獎不屬於同一類,公信力不是一個層次的。
  • 來電科技被指第二個視覺中國,「專利鬥士」還是「專利蟑螂」?
    繼「視覺中國」爆出碰瓷式維權事件後,共享充電行業也爆出類似事件!據行業內部人士透露,一家名為來電科技的共享充電企業,曾以專利為由對多家同行提起上訴。企查查顯示,來電科技名下訴訟糾紛信息有97條,公開專利案件59個,涉案金額保守預估可達數千萬,且這一金額不包含立案未審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