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2020-11-27 環球網

這幾天,2016年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學家獲得諾獎,包括11項物理獎、7項化學獎和4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2000年以來的17年間,日本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對於日本科學家今年獲諾獎,中國權威學者認為,國內生物醫學總體而言落後日本20年以上。也有不同意見認為,諾獎是對科學研究「遲到」的評價,日本科學家近年來頻頻獲得諾獎,憑藉的是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時中國科研確實落後於日本,但我國近年來科學研究成果與日本當前的科學研究相比,誰領先誰落後還不好說。

中國對日本獲諾獎「井噴」的關注,應聚焦於借鑑日本重視投入基礎研究,並給予科學研究更大自由的做法。調查顯示,諾獎獲獎周期一般是出成果之後的17年。在2000年後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15項成果中,只有2012年山中伸彌教授取得的iPS細胞成果發表於2006年。有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科研就算落後日本20年也沒什麼,按照目前中國的科研投入,說不定10或20年後,中國也會像日本一樣頻獲諾獎——那樣才能反映新世紀後中國科學研究的水平。

日本科學家頻獲諾獎後,日本社會也有普遍的憂慮,認為進入新世紀後,日本的科研經費增加不多,2009年甚至一直呈下滑趨勢,導致日本科研能力下降,日本青少年對理工科的興趣減弱,等等。相應地,有中國學者相信,近年來日本科學家獲諾獎「井噴」將是曇花一現,未來將有中國科學家頻頻登上諾獎領獎臺。

其實,日本科學界和社會的理性反思更值得我們學習。這是科學界和全社會對科技創新應該有的危機意識。不只是日本頻獲諾獎後反思基礎研究存在的危機,新世紀後已經獲得72人次諾獎的美國,也在深刻反思美國基礎研究存在的問題。

我國科學界及政府、社會都應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重視我國科學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我國科學家目前獲得諾獎的情況,以及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現狀看,我國基礎科研與美國、日本等國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日本科學家獲諾獎憑藉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成果,去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獎的成果,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取得的呢。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在國際科技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已遠超日本,但與日本在配置科研資源、評價科研成果時更重視研究者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不同,我國配置科研資源、評價科研成果有著較強的行政色彩,科研經費存在浪費,大量論文為應付考核、評價、晉升而發表,缺少應有的創新價值。我國基礎研究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危機,中國科協發布的《2014~2015學科發展報告》對此概括為四大問題,包括「能夠稱得上戰略科學家的帥才少」、「研究人員和專業技術輔助人員結構不合理,缺少大量專業輔助人員」、「基礎學科後備人才資源不足」、「優秀人才流失嚴重」。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

如果按「數量」評價,我國科研已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科學研究更要重視「質量」,諾獎更重視科研成果的世界影響力。我國更應正視當前科研存在的問題和危機,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持續增加科研投入,切實提高科學研究的質量和內涵。

本報特約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對諾貝爾獎的思考: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這幾天,2020年的諾貝爾獎陸續公布。今天是2020年10月7日,已經公布了生理學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還剩下,經濟學獎,和平獎,文學獎沒有公布。美國人佔據了今年「硬科學獎」的半壁江山,這也和美國作為世界經濟,文化,科研中心的地位相匹配。
  • 諾貝爾獎大學排名,歐美絕對主導!中國差距還是很大!
    諾貝爾獎大學排名!中國差距還是很大的!哈佛,劍橋排名前兩位!哈佛有158人獲得諾貝爾獎,劍橋有118人獲獎!排名基本是英美的天下。我們的鄰居日本有24人獲得諾貝爾獎,但好像也沒有特別厲害的大學!近幾年,我們都在說日本的自然科學有多厲害,多厲害!據統計,中國人及華人有12人獲得諾貝爾獎,成績還算可以的。其中,具有中國國籍的目前只有三人,楊振寧,莫言,屠呦呦!楊振寧出自清華,莫言,北師大,屠呦呦,北大!
  • 《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實踐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這篇文章,我們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感性認識,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表層及現象;而理性認識,能看到事物的整體、內部及本質。理性認識,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是因為它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理性認識來源於感性認識。例如:我們每天都使用的智慧型手機。
  • 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中央高層智囊深刻反思中日差距!
    而諾貝爾獎,正是日本手中拿著的武器閃著光芒的刃。 三 那麼,為什麼說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競爭中,能夠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1、日本國民崇尚教育,尊重知識,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全社會的崇敬。
  • 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諾貝爾獎,來看中日教育的差距!
    2018年10月1日下午5點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榮獲本年度的該項諾貝爾獎。從2001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8人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是日本人聰明,還是諾獎愛青睞日本人,我認為都不是,那麼真正的原因就是來自於日本的教育。1945年日本剛剛宣布投降的第二周,學生們立刻在學校的廢墟上開課,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於教育的重視。
  • 正視差距!看看世界各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與經濟水平,那麼讓我們盤點一下各國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世界各國諾貝爾獎人數排名其中最新諾貝爾獎獲得者是Tomas Lindahl(2015年化學)。6、日本排在第七位的是加拿大,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為26位。最新的諾貝爾獎得主是Donna Strickland,她憑藉發明啁啾脈衝放大獲得了2018年的物理學獎。8、俄國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日本是個注重科研成果的國家。一般研究者要有20年的專注研究,才會有可能獲得成果。
  • 理性認識和使用電磁感應加熱器
    然而,愈是光芒四射之下,愈是要理性認識和使用,對於電磁感應加熱技術的深層次認識對大功率節能加熱領域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周武江提醒,大功率加熱的節能環保轉型不可一蹴而就,正確理性認識電磁感應加熱,找有實力廠商進行量身定做,才能真正發揮電磁感應加熱的高效節能作用!
  •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當前衡量空氣品質最主要、最常用的指標是AQI,即環境空氣品質指數。通過AQ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空氣品質情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環保局原標題:客觀理性認識AQI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遠未到衝擊諾貝爾獎的層次
    媒體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反思中國為什麼不能產生更多的諾貝爾獎,相對於日本幾乎每年都拿諾貝爾獎,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還是屠呦呦在上世紀70年代做出的。其實,一個國家偶爾獲得一兩次諾貝爾獎並不代表什麼,印度、巴基斯坦科學家分別在1930年和1979年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著名的防疫專家湯飛凡在上世紀50年代首次發現衣原體,若不是去世早,也鐵定可以獲得諾貝獎。
  • 全球人才最多的國家:諾貝爾獎得主383名全球第一,比全歐盟還多
    科研能力不管是對於哪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畢竟只有科研能力提升上去了,一個國家才能夠更加發達且強大。而究竟如何標定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呢?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共有383人獲獎,比歐盟國家加起來還多
    科研能力不管是對於哪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畢竟只有科研能力提升上去了,一個國家才能夠更加發達且強大。而究竟如何標定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呢?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目前這個國家的諾獎得主究竟有多少呢?從wiki收錄的2018年數據中來看,這個國家一共有383人獲獎,這是什麼概念呢?
  • 胡文祥:在通往諾貝爾獎的科研大道上
    ——記知名航天軍事醫藥學科學家胡文祥教授記者 胡月與2013年度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與2017年度諾貝爾獎第二次失之交臂;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與十六大代表擦肩而過,2003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擦肩而過;但這一切並未影響他對科研的執著和探索真理的步伐
  • 中國頂尖高校的數據蛻變,從CNS頂刊科研數據到諾貝爾獎的期待!
    頂級學科才有頂級論文曾幾何時,中國高校高端科研人才匱乏,只能不斷從歐美高校吸引人才,高等教育知識全靠海外輸入,甚至到了2000年左右,全國每年可以發表CNS頂級期刊的數量是1~2篇,隨著國家的政策發生改變,偏向於提高高端科研人員的收入待遇,中國人才流失的現象逐步開始變為回流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起,2020年諾貝爾獎將陸續公布。儘管因為新冠疫情,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今年的獎項頒布換成線上的形式,並取消年底的線下頒獎及晚宴,但科學的力量卻不會因此消減。在專訪中,維特裡希教授聊了自己的過去,也講述了對於諾貝爾獎的觀點。
  • 全球科研經費第一的國家,拿下最多諾貝爾獎,比歐盟加起來還多
    然而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人才,人才的發展同樣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培養,在科學界有一項我們所熟知的殿堂級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能拿下諾貝爾獎的都是科學界的頂尖人才,作為世界上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高的獎項,是無數科研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不過在全球範圍有個每年科研經費投入最多的國家,也拿下了最多諾貝爾獎,獲獎人數比歐盟加起來還要多。
  • 中科院院士:應試教育出不了諾貝爾獎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在想,說不定這批人中,將來就有人能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科技成就呢。據統計,20世紀的100年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傑出人才的成就高潮發生在30歲以前。這就是說,明日的傑出科學人才非常可能產生在今日有志於科學的優秀高中學生中,非常可能產生於這批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可是諾貝爾獎100多年的歷史中,為何在中華大地卻沒有出現過一次?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