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諾貝爾獎的思考: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2020-10-09 鐫刻的時光

這幾天,2020年的諾貝爾獎陸續公布。

今天是2020年10月7日,已經公布了生理學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還剩下,經濟學獎,和平獎,文學獎沒有公布。

也就是說,今年的諾貝爾「硬科學獎」已經全部公布了,獲獎人都是西方臉孔,不要說中國了,連日本人今年都沒有獲獎。

在今年已經公布的八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四名美國人,兩名英國人,一名德國人,一名法國人。

美國人佔據了今年「硬科學獎」的半壁江山,這也和美國作為世界經濟,文化,科研中心的地位相匹配。

所以說,目前來看,中國在科研上,和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如果盲目自大,總是認為自己很厲害,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的話,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

比如說,前陣子吹得很兇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些東西只是科學技術在應用層面上的創新,不屬於是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

在基礎研究上,中國還很落後,還在跟著西方科學界的後面。在別人打下的基礎上做研究。

比如說,掃碼支付和共享單車離不開的二維碼,是日本人在1994年發明的。

上網要用的wifi,是澳大利亞人發明的,全球資訊網是英國人發明的。

大部分影響世界的創新都誕生在西方發達國家。我們現在上網離不開的微軟、蘋果、谷歌、推特、臉書,都是美國公司。

世界一流大學,也都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

有人說,在過去五百年裡,中國並沒有什麼產生世界影響力的發明和發現,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大。

這句話也許很難聽,但是基本屬實。

這是因為,中國有著長時間的專制歷史,而專制會極大地扼殺一個民族的創造力。

首先,專制是不鼓勵獨立思考,不鼓勵創新的。

如果人人都獨立思考的話,那皇帝的皇位就坐不穩了,所以要強迫人民留辮子,用科舉考試籠絡精英,讓他們沒有精力去思考和造反。

其次,專制不保護私有財產,更不保護智慧財產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治者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如果個人財產得不到保護,智慧財產權得不到尊重的話,技術創新就很難傳承下去。

第三,專制制度下,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只有做官一條路。

在明末寫出技術類書籍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在當時被認為是在不務正業,因為他雖然在二十九歲就考中了舉人,但卻放棄了接著考進士做大官,而去鑽研那些下等人才感興趣的技術。

天工開物這本書在中國根本沒什麼市場,銷量慘澹。

諷刺的是,在宋應星去世後,天工開物這本技術指南成了出口暢銷書,在朝鮮,日本,歐洲產生了影響。

但在乾隆編四庫全書的時候,卻因為宋應星有反清思想,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而被認定思想不正確,給查禁了

所以說,專制是科技創新的天敵。在專制制度下,就算有宋應星這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不能施展才華。

在歷史上,西方長期在科技上領先,諾貝爾獎得主也最多。因為他們的制度和文化鼓勵創新和獨立思考。如果想要迎頭趕上,首先要承認與西方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距。

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如果總是抱著「天朝上國」的觀念,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認為可以獨闢蹊徑,不學西方也能獲得成功,那真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了。

恐怕就算再過一百年,也依然不能和發達國家在諾貝爾獎上競爭。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王昊軒好好學》,作者為王昊軒,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只不過後來因為新中國成立所以造成了他的回國,由於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中,所以他未來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了,不過這位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錢永健卻沒有了錢學森那般一腔熱血。,不過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言論卻使人大跌眼界,他除了不承認自己的中國身份外,還公開表示:我不是中國人,那麼錢永健為何會有這樣一番言論呢?
  • 全球各國諾貝爾獎得獎人數排名,我國排第幾?
    所以,這個情況比較尷尬,目前大家公認的是2枚諾貝爾獎。這個數據,一半透著無奈,一半透著沉重,我們不能唯數據論,但是確實要承認我們與別國的一些差距。早在2001年,日本意氣風發,喊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看著個計劃,真的是有點「痴人說夢」,因為之前的100年裡,日本僅有9個諾貝爾獎,現在想搞一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大新聞?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中央高層智囊深刻反思中日差距!
    而諾貝爾獎,正是日本手中拿著的武器閃著光芒的刃。 三 那麼,為什麼說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競爭中,能夠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1、日本國民崇尚教育,尊重知識,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全社會的崇敬。
  • 關於中國諾貝爾獎的思考
    有位教授激動地說:「王育竹距諾貝爾獎只差一步......」。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但不少人都關心過這件事,因此我想談談諾貝爾獎的問題。首先,需要說明我不認為我能得諾貝爾獎,也不認為自己有這麼高的造詣。但作為我在中國現實環境中所經歷過的一段重要過程,應該總結一下經驗,供年輕人參考或許還是有意義的。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到了。
  • 正視差距!看看世界各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與經濟水平,那麼讓我們盤點一下各國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世界各國諾貝爾獎人數排名其中最新諾貝爾獎獲得者是Tomas Lindahl(2015年化學)。6、日本排在第七位的是加拿大,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為26位。最新的諾貝爾獎得主是Donna Strickland,她憑藉發明啁啾脈衝放大獲得了2018年的物理學獎。8、俄國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
  • 歷史和當今——諾貝爾獎是權威
    諾貝爾獎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和進步的象徵!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文學獎六個獎項!比如竟然在歷史上有五位美國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或許整個世界都承認,美國人用武力可以換來和平!當然情況確實如此!像20世紀初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都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的原因居然是成功的說服了,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休戰,將東北三省定義成南滿,北滿讓俄國和日本利益均分!
  • 諾貝爾獎大學排名,歐美絕對主導!中國差距還是很大!
    諾貝爾獎大學排名!中國差距還是很大的!哈佛,劍橋排名前兩位!哈佛有158人獲得諾貝爾獎,劍橋有118人獲獎!排名基本是英美的天下。我們的鄰居日本有24人獲得諾貝爾獎,但好像也沒有特別厲害的大學!近幾年,我們都在說日本的自然科學有多厲害,多厲害!據統計,中國人及華人有12人獲得諾貝爾獎,成績還算可以的。其中,具有中國國籍的目前只有三人,楊振寧,莫言,屠呦呦!楊振寧出自清華,莫言,北師大,屠呦呦,北大!
  • 火影:查克拉量差距是否代表實力差距?可以這麼說,但有前提條件
    那麼,這時候我們還能說,查克拉量的差距或強弱,一定就能代表實力差距嗎? 01、查克拉量強大的兩大好處 先不論查克拉量的強弱或差距是否能代表實力上強弱或差距,最起碼查克量強大的忍者相較於此方面薄弱的忍者來說確實具備更多優勢。 其一,查克拉量強大意味著可學習的術法更寬泛。
  • 思考是一個人進步最大動力
    其實,當你意識到自己生活過得不如別人的時候就已經進步了,從意識到問題的這一刻你已經開始了思考。思考自己為什麼不如別人?其實從開始思考的這一刻你就已經開始縮短了自己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問題很多人不會思考。不會思考,就註定平凡思考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雖然思考不一定成功,但一個人不會思考,則註定平凡。前幾年,流行一句話,「機遇來了,豬都能飛起來」。這讓很多人都夢想成為那隻騎在機遇上的豬,可問題是如果你是一隻豬,不會思考,兩次機遇也將那隻豬駝不起來。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創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善意模仿,它授予「首先讓人們發笑,然後讓人們思考的成就」。| Michael Berry科學總被認為是一件很嚴肅的話題,而搞笑諾貝爾獎的初衷,似乎就希望來「解構」這種嚴肅,用引人發笑的研究來激發大家對嚴肅科學的好奇和思考。於是我們特地向Berry教授請教了關於「搞笑諾貝爾獎」的話題。
  •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202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於前日如約而至,獲獎者依然一看讓人啼笑皆非,咳咳,寫之前,先讓我狠狠笑一會兒~創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善意模仿,它授予「首先讓人們發笑,然後讓人們思考的成就」。
  • 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這幾天,2016年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學家獲得諾獎,包括11項物理獎、7項化學獎和4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2000年以來的17年間,日本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 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諾貝爾獎,來看中日教育的差距!
    2018年10月1日下午5點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榮獲本年度的該項諾貝爾獎。從2001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8人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是日本人聰明,還是諾獎愛青睞日本人,我認為都不是,那麼真正的原因就是來自於日本的教育。1945年日本剛剛宣布投降的第二周,學生們立刻在學校的廢墟上開課,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於教育的重視。
  • 「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我們和搞笑諾貝爾獎...
    創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善意模仿,它授予「首先讓人們發笑,然後讓人們思考的成就」。 Berry教授獨家分享的賽文河畔觀潮景象,在自然中觀察現象並思考物理規律是他最經常做的事情之一。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量子理論的出現、相對論的出現、諾貝爾獎得主給人類帶來的新能源核能和DNA雙螺旋的確定,無疑都標誌著本世紀科學的發展和變化。  中國科學院趙忠賢院士在1991年和1999年兩次去瑞典參加頒獎活動,他介紹說,總的來講諾貝爾獎所獎勵的原始性創新科技,對人類整個文明和社會進步都起了重大作用。100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的獲獎名錄,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20世紀科學發展歷程的縮影。
  • 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落幕,今年又有哪些新腦洞?
    別笑,這可不是什麼整蠱玩笑,上述的奇思妙想其實都是了不起的發現,榮獲了29屆搞笑諾貝爾獎各項科學大獎。趁著搞笑諾貝爾獎剛剛落幕,熱度未散,一起來感受一下什麼叫「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搞笑諾貝爾獎是什麼? 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
  • 錢永健:錢學森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卻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的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的諾貝爾獎項,更是眾多科研人員一身追趕的無上的榮耀,是對自己的成就最高的肯定。可是為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錢學森的侄子,卻在取得耀眼成就以後,拒絕承認是中國人,也是讓人不禁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