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2020年的諾貝爾獎陸續公布。
今天是2020年10月7日,已經公布了生理學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還剩下,經濟學獎,和平獎,文學獎沒有公布。
也就是說,今年的諾貝爾「硬科學獎」已經全部公布了,獲獎人都是西方臉孔,不要說中國了,連日本人今年都沒有獲獎。
在今年已經公布的八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四名美國人,兩名英國人,一名德國人,一名法國人。
美國人佔據了今年「硬科學獎」的半壁江山,這也和美國作為世界經濟,文化,科研中心的地位相匹配。
所以說,目前來看,中國在科研上,和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如果盲目自大,總是認為自己很厲害,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的話,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
比如說,前陣子吹得很兇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些東西只是科學技術在應用層面上的創新,不屬於是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
在基礎研究上,中國還很落後,還在跟著西方科學界的後面。在別人打下的基礎上做研究。
比如說,掃碼支付和共享單車離不開的二維碼,是日本人在1994年發明的。
上網要用的wifi,是澳大利亞人發明的,全球資訊網是英國人發明的。
大部分影響世界的創新都誕生在西方發達國家。我們現在上網離不開的微軟、蘋果、谷歌、推特、臉書,都是美國公司。
世界一流大學,也都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
有人說,在過去五百年裡,中國並沒有什麼產生世界影響力的發明和發現,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大。
這句話也許很難聽,但是基本屬實。
這是因為,中國有著長時間的專制歷史,而專制會極大地扼殺一個民族的創造力。
如果人人都獨立思考的話,那皇帝的皇位就坐不穩了,所以要強迫人民留辮子,用科舉考試籠絡精英,讓他們沒有精力去思考和造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治者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如果個人財產得不到保護,智慧財產權得不到尊重的話,技術創新就很難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只有做官一條路。
在明末寫出技術類書籍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在當時被認為是在不務正業,因為他雖然在二十九歲就考中了舉人,但卻放棄了接著考進士做大官,而去鑽研那些下等人才感興趣的技術。
天工開物這本書在中國根本沒什麼市場,銷量慘澹。
諷刺的是,在宋應星去世後,天工開物這本技術指南成了出口暢銷書,在朝鮮,日本,歐洲產生了影響。
但在乾隆編四庫全書的時候,卻因為宋應星有反清思想,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而被認定思想不正確,給查禁了。
所以說,專制是科技創新的天敵。在專制制度下,就算有宋應星這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不能施展才華。
在歷史上,西方長期在科技上領先,諾貝爾獎得主也最多。因為他們的制度和文化鼓勵創新和獨立思考。如果想要迎頭趕上,首先要承認與西方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距。
承認差距是進步的前提。
如果總是抱著「天朝上國」的觀念,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認為可以獨闢蹊徑,不學西方也能獲得成功,那真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了。
恐怕就算再過一百年,也依然不能和發達國家在諾貝爾獎上競爭。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王昊軒好好學》,作者為王昊軒,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