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邁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有人稱,中國這頭雄獅終於睡醒,中國只用了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趕超英法等國數百年的科學研究。
在這個科技為王的時代,科學技術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實力,一個躋身世界前列的資本,無數科研人員就是最好的先鋒。
中國的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的諾貝爾獎項,更是眾多科研人員一身追趕的無上的榮耀,是對自己的成就最高的肯定。
縱觀歷史長河,諾貝爾獎項的獲得者,簡直是屈指可數,中國的快速發展,科研方面雖已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但是優秀的科技人員還是鳳毛麟角。
可是為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錢學森的侄子,卻在取得耀眼成就以後,拒絕承認是中國人,也是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1952年,錢永健在美國呱呱墜地,雖然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在美國定居下來,開始了日常的生活學習。
一次偶然機會,錢永健發現化學可以使物體的顏色改變,這事在他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對化學研究充滿了好奇。
由於是科學世家,從小就在父親和舅舅的耳濡目染之下,錢永健也是對化學實驗充滿了好奇。
在錢永健的軟磨硬泡下,父母決定幫助他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室,不知不覺,實驗室更是在一復一日的實驗中初現規模。
每時候一次實驗,往往需要很多次的準備,錢永健也樂在其中,常常廢寢忘食地待在實驗室。
對於各種化學書籍,錢永健也不放過,只要有時間就去看書,然後迫不及待地做實驗,有時發生了小意外,父母也不責怪。
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很多活動都不能參加,室內成了最好的樂園,這也讓錢永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實驗,在這個過程中,錢永健的天賦也逐漸顯現。
在16歲時,就因為化學調查項目而獲得各種獎項。這也可以看出錢永健的努力和天賦,為後續的研究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可是由於大學時感覺化學課程講授不合自己心意,所以選擇了生物專業。萬萬沒想到,錢永健在生物研究也做出一定的成績。
這也從中看出錢永健的能力,在哪裡都可以做得很好,是極其優秀的人才。
在20歲時,就已經從名校哈佛畢業,這樣的成績也讓很多人望塵莫及,25歲從劍橋獲得博士學位,也是在此期間獲得無數大獎。
作為風華正茂的少年,一時也是風光無二,在這樣耀人的成就下,錢永健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想做出更多的研究,造福人類,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多年來,自從錢永健在1968年拿到第一個獎項,便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拾,一路以來獲獎無數,但是一直不卑不亢的潛心專研學術。
名聲大噪的錢永健,被眾多科學家看好,覺得他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由於他這不凡的實力。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8年,這個天才少年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化學獎,一時間大街小巷大家紛紛討論起這個少年。
但是,在錢永健獲獎之後,卻在2009年的採訪中坦言,自己不是中國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這讓很多人疑惑不解。
其實,說起錢氏家族,就不得不提,鼎鼎大名的錢學森大科學家,當時國外不惜花費重金,只為留下這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但是,錢學森不為所動,一心只想回歸祖國的懷抱,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建設美好明天。
錢學森是錢永健父親錢學榘的兄弟,所以,從小錢永健就對伯伯錢學森敬佩至極,從小對錢學森的事跡都很了解。
錢氏家族不僅僅有這幾位著名的科學家,其中錢永健的哥哥,錢永佑,他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學霸,不僅是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還在史丹福大學的擔任大學教授。
史丹福大學眾所周知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世界名校,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由此可見,錢永佑的學術造詣有多高。
所謂虎父無犬子,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擔任解放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與此同時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教書育人。
他們個個成就不凡,但是都潛心做研究,只為能夠造福人類,為社會做貢獻。
在採訪中,錢永健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在美國長大,接受了美國這個自由國家的教育,所以是美國人。
但是,錢永健說到底,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有著黃種人的外貌,父母親朋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雖然從小錢永健在美國生活,學習,但是,說自己不是華人,這也未免有點掩耳盜鈴,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立足根本。
錢永健後來與妻子溫迪相遇相識,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過得幸福美滿。
最終疾病纏身,錢永健在2016年離世,享年64歲,回顧錢永健的一生,獲獎無數,為世界做出極大的貢獻。
錢永健的一生毫無疑問,是極其精彩的,從少年時期鋒芒畢露到中年獲得諾貝爾獎項,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但是,錢永健所獲得的一切榮譽與獎項,都離不開,每日廢寢忘食地做實驗,奮筆疾書下的各種計算,以及學以致用的每日生活。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們將會面對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在面對這些時,我們想到的不應該是望而卻步,躊躇不前,而要奮勇向上,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面對外界的喧囂時,要懂得聽從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強大的人,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獲得無數獎項與榮耀時,接受著鮮花與掌聲,也不能忘記自己的立足之本,自己生而為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