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這一種現象很早就出現在社會中了,早期的移民是指本國內的人在國內另外的地方安居下來,後來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活動範圍也就越來越大,國與國之間的移民也就慢慢的風行起來,而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人口移民國外,最早的都是移民在中國附近的國家,後來慢慢的在世界範圍內移民,就此,華裔這一詞就出現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就是關於一名華裔,除了他是華裔的身份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他是錢學森的侄子。
故事最開始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美籍華裔是中國人嗎?,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說:自然不是,但是確實炎黃子孫。而當時作為化學家的錢永健直接說:「不算是」,儘管他是錢學森的侄子但是他非常堅定的認為自己是一名美國人。2008年,錢永健所在的科研小組在對「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進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消息傳出後中國內部也感覺非常的榮幸,畢竟錢永健也算是我們中國人的血脈,要知道在當時,莫言和屠呦呦還不曾獲得這樣的榮譽,所以很多的國人心中就認為錢學森的侄兒獲獎了,就等於中國人獲獎了,(也應了那句富在深山有遠親)。
獲獎的錢永健自然會得到記者的採訪,而這一採訪也打破了很多國人的自我幻想,在錢永健接受採訪的時候,直接就國籍的問題公開表示:我是一個美國人,我從小生長在美國,接受美國的教育。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自由的環境才是培養一個科學家的首要因素。這一發言在國內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說起錢永健,說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並不為過,他1951年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錢學渠和錢學森是同出一祖。錢學渠少年時代家道中落,生活上全靠堂兄錢學森接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從上海交大畢業,一同赴美國留學。後來,錢學渠當上了美國波音公司的總工程師。兩家的來往,一直十分密切。直到五十年代,錢學森歸國之後,兩家中斷聯繫接近十年。中美關係破冰,才又重新開始往來。因此,在「身份認同」這個問題上,錢學森教授,並不能影響到錢永健。
其實,錢永健並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甚至也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在他的前面還有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等人,只是因為他們得獎時間比較早,都在七十年代以前。距離2008年錢永健獲獎已有三十年了。所以,當時的人特別介意他身份的認同問題。當大家發現,他不承認自己是「中國科學家」後,有很多人感覺特彆氣憤。
但人家錢永健生於美國,長於美國,接受的是美式教育,無論是按照國籍法還是按照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認同論」,他都的的確確不算中國人。要知道,想當年宋氏三姐妹中的宋美齡,僅僅是留美十年之後,就認為「自己只有一張臉還是中國的」。何況錢永健這種五十六年,一直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呢?
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並沒有理由感到氣憤,畢竟志氣都是靠自己掙得,在莫言和屠呦呦之前我們是沒有在諾貝爾獎上發過言,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道德綁架別人得理由,唯有自強才能嬴得尊重,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得後期之秀,我們在前沿科技上是落後於美國,但是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智慧而是時間,我相信隨著中國越來越好的發展,終有一天我們會站在科技的前沿,而且這一天只要你我努力並不會太遠,我們並不需要去強攀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