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成就非凡的人不僅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其身影也總是在時代的潮流中揮之不去。
譬如著名學科學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其貢獻枚不勝舉,其愛國情懷更是令人折服。
在國家搖搖欲墜之際,錢學森毅然決然留學歸國,專心致志搞飛彈研究,令中國的科技實現迅猛的發展。
然而,錢學森的侄子在2008年拿下諾貝爾獎之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這一番話令國人寒了心,諾貝爾獎花落錢永健之手,與此同時,他的這句話也聞名於世。
諾貝爾化學獎的含金量顯而易見,但無論化學方面的造詣怎樣高深,也無法改變錢永健在國人眼中的地位。
非常人難以達到的化學成就,對自己的中國國籍卻不置可否,這樣的化學家難以為國人所接受。
錢永健的一生與錢學森的一生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愛國情懷,也正因為如此,錢學森家喻戶曉,錢永健卻籍籍無名。
一、聲名顯赫錢家,人才輩出豔羨。
錢永健,自小在美國成長,錢學森是錢永健的叔叔,兩人的關係極好。
他在童年時期便展現出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在化學方面極其高的天賦。
其父母對錢學森的興趣愛好投入了巨額的金錢,還為錢學森請了專門的化學老師。
錢永健對化學的愛好與日俱增,在初中時便廢寢忘食的學習化學知識。
憑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錢永健年紀輕輕便斬獲無數的獎項。
達到旁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度,錢永健也沒有放棄對自己興趣的狂熱追求。
錢永健在20歲時就已經獲得了哈佛大學的雙學士學位,其成就可謂是豔煞旁人。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受到無數人期待的眼光,錢永健在年輕時更是不負眾望,在化學界名聲鵲起。
人才輩出的錢家又添一主將,家人對錢永健的期待更勝於其叔叔錢學森。
二、專心潛修學術,忠於科學研究。
繼承了錢家優秀的基因,錢永健自己又勤學好問,最終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
在大學學習期間,錢永健更是專心潛修學術,忠於科學研究。
不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無數令人咂舌的化學著作,更是深得哈佛大學的講師喜愛。
學以致用的道理,錢學森也用到了化學的實驗當中,他一方面精心地研究書本上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勤於動手實踐,從實踐中出真知。
錢家聲明顯赫,錢永健的父親就為錢永健設立一個私人的實驗室,這樣錢永健不僅在學校拼命的研究,在家裡也是廢寢忘食的實驗。
與化學的極高造詣相反的是,錢永健因為中國國籍的身份而備受同學的排擠。
這給錢永健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也為他後來不承認中國國籍埋下了伏筆。
好在錢永健在此期間專心地潛修學術,並沒有延誤他的化學成果進度。
三、天賦異稟為榮惑,一句反駁寒人心。
超凡脫俗的天賦,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錢永健在2008年時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年紀輕輕便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又加上是錢學森侄子的身份,錢永健這三個字,一時間在中國家喻戶曉。
當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傳到國內之時,所有人舉國狂歡。
錢學森為中國研製出了飛彈,使中國不受強國的欺負。
錢永健又為中國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為國爭光。
就在所有人為錢永健的榮譽喜出望外之時,錢永健卻否認了自己的中國籍。
國人的驕傲瞬間化為烏有,對錢永健的期待也瞬間煙消雲散。
錢永健舉著象徵榮譽的諾貝爾獎,向全世界宣告: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就連錢永健的叔叔錢學森聽後也覺得氣憤,國人的憤怒昭然若揭。
使是在美國成長,也不意味著擁有美國國籍,錢永健仍舊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有血有肉的炎黃子孫,卻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是美國人,這不僅讓國人們寒了心。
四、身懷絕技惹人羨,身懷祖國為人敬。
也許錢永健的做法有他自己的理由,本身沒有什麼對錯之分。
但在家國情懷極深的中國,這這番話無疑是對自己祖國的摒棄。
錢學森在美國發展,學成歸來後義無反顧的返回祖國,幫助中國研製出了第一枚飛彈,其成就流芳千古。
當時的境況那麼艱難,錢學森也毅然決然的歸國,心繫祖國。
反觀錢永健,即使中國如今的科技如此飛速發展,錢永健仍然矢口否認自己的中國國籍。
在這樣的對比下,錢永健的愛國情懷幾乎為零,這怎麼可能不讓國人失望至極?
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經歷極度相似,年少在美國長大,小有所成。
然而差距卻在歸國的選擇之上,錢學森不顧美國的挽留歸國,為國家研製飛彈,錢永健卻在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項之際,向全世界的人打臉中國。
一個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報酬,放棄美國舒適安逸的生活,冒死返回中國,幫助中國飛彈事業的發展。
一個卻在獲得榮譽時便撇清自己的中國國籍,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美國國人身份。
我們不能期待每一個科學家都像錢學森先生一樣心繫祖國,為祖國的事業,肝腦塗地。
一生兢兢業業為國奉獻的科學家數不勝數,但算錢永健這樣的科學家卻屈指可數。
也正因為他獲獎後的感言,讓國人對他產生了極度的反感與厭倦。
如今時過境遷,錢學森的事跡仍然激勵著眾多的莘莘學子,無數的人才為祖國的事業前赴後繼。
錢永健的事跡也為國人所熟知,但目的卻是為了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取得何種身份,都要銘記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時代不斷的改變,中國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必定會發展地越來越好,令曾經那些輕視中國的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