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年,一定要說到2008,這一年是悲喜交加的。
喜,在這一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國的騰飛,中國人民讓世界人們看到了巨大的進步,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中國人民自豪無比。
悲也在這一年,汶川大地震是我們都不願提起的過去,那巨大的自然災難,讓中國人民舉全國之力共同抵禦,但仍損失慘重。
除去這些,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錢學森的孫子錢永健摘得,但是讓人震驚的是他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句: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大家看到這個名字,肯定都會很陌生,但錢學森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其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批支援我國科學建設的愛國科學家。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兩彈一星」。而錢永健,正是前學生的侄子。
在60多年前的冬天,錢學森教授和家人被百般阻撓回國,但是他們突破萬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他資深的知識儲備,主持開展當時中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錢教授曾說一句話,讓人們振奮不已,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於是很多人問錢教授,能不能造出飛彈,錢學森教授便說道:「為什麼不能,他們能搞我們就不能搞嗎!」
錢學森教授言行一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1960年,我國第一枚飛彈問世,之後成功研發飛彈核武器,隨後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這也是我國第一顆。
我國實力的巨大進步,可以說與錢學森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國該領域的巨大飛躍,錢學森先生的助力絕不可少。錢學森教授在備受阻撓仍堅持回國報效祖國的精神也讓人們動容,他的行為也為許多科學家做出榜樣,並且有不少科學家被帶動,無論何時,都以祖國為重。
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是他的侄子,美國國籍,在美國長大,但無論如何,他體內流淌的還是中國的人的血脈。
而錢永健出生於1952年,因為繼承了家族優良基因,他小時天資聰慧,年僅十六歲就斬獲了美國「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一等獎。這個獎在美國也號稱「少年諾貝爾獎」,可見錢永健從小便是個天才兒童。
後來到了2008年,錢永健的「少年諾貝爾獎」竟然成了真正的諾貝爾獎。這一年,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與錢永健三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其項目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
在得知他獲獎的消息之後,多人稱,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也代表著中國人獲獎。但是錢永健的回應卻很微妙,他如是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代表的是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獎,並非中國。由於他和錢學森的關係,國人紛紛將其對比,落差巨大。
其實大家轉念一想,錢永健錯了嗎?並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他從小不在中國,和中國沒有感情,而美國是培養他的地方,他在美國成長,所以,他愛美國是應該的。同時反過來問我們,我們愛國,不正是中國是我們生長的土地嗎?
因為我們在中國成長,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支持著我們的祖國母親。
科學提升著全地球人類的幸福,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在科學面前,國界是不應存在的,人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尊敬那些科學家,因為,他們是為全人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