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一直以來都很需要人才,尤其在最為艱難的近代時期,更是由於對人才的缺少,加上國家的懦弱,才會導致此後將近百年的苦難。《巴甫洛夫選集》裡有一句話:「我無論做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其實對於許多人才而言,學成知識後報效祖國,就是一件自己畢生的追求,但也有人出於其他因素影響,並沒有這樣的想法。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發出了召集令,想要召回那些在國外的學者研究人員們,回國來幫助國家。而他們儘管早就有了地位名聲和權勢,但卻義無反顧地拋棄了所有,毅然回到了中國從零開始一直艱苦奮鬥,最終創造出了許多的奇蹟。其中,錢學森無疑是其中的翹楚,可這位為新中國貢獻良多的科學家,其後輩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錢學森侄兒錢永健獲得諾獎後,表明: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科學家。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人幾乎沒人不認識錢學森的,他在國家剛建國的時候,放棄了自己在國外的優渥待遇,回到了一貧如洗的新中國。美國一直都不肯放這位人才離去,更是用他帶走了國家機密的藉口限制了他的行動,最後在各方面努力之下,被關押的錢學森才得以回到中國,很快他加入我方,開始了科研之路。在他與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了此後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就,才讓新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
可以說,錢學森對於新中國來說,是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可這位為了國家辛苦操勞一生的人,他的侄子卻和自己的叔叔截然相反。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收穫諾貝爾獎後,公開發言表示自己不是中國人,是美國的科學家,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他這樣的發言也無可厚非,因為錢永健從出生開始就在美國生活,甚至都沒有到過中國,自然對中國沒有歸屬感。
錢永健的父親在當時和錢學森一起前往國外深造學習,更是在國外的生活中,做出了和大眾相同的選擇,即在美國定居就此生活下去,來繼續自己的研究。於是他加入了美國國籍,也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錢永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出生的,作為出生在科研家庭的小孩,錢永健也對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從小就開始接觸各種高深知識的他,還在父輩的支持下,在自家的地下室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而研究事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犯過錯誤,高中時期的錢永健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時,結果引發了爆炸,但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並沒有就此中斷他的研究事業。也正是在開明父母的幫助下,他在16歲就取得了「西屋科學人才選拔」的一等獎,可謂少年有為。藉助獎項的幫助,他先是得以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畢業以後進入了劍橋深造,讓自己積累到了足夠的知識。
他在學業有成後,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道路。鈣一直都是人體內的必需元素,他更是在潛心研究後,製造出了追蹤細胞內鈣水平的染料,這一項發明讓他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大家都開始注意這位新興的科學家。此後他也不斷改進自己的研究,讓染料不用注射就可以穿過細胞壁,他也因此收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結果當他獲獎的消息傳回中國後,大家都在為他取得的成就高興之時,錢永健卻在一次活動上,公開言明自己在美國長大,他不說中文,不是中國科學家。
結語
《魯迅全集》有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他作為一直在美國生活的人,對國家沒有歸屬感也是自然的事情。但這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不要讓更多的人才因此流失 。
參考文獻
《巴甫羅夫選集》
《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