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張衡《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
科技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潮流性的話題,各個國家都在科技方面你追我趕,因為它不僅是生產的驅動力,也是提高國防,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想要大力發展科技,自然離不開科技型人才,各個國家對科學家的重視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就有許多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儲備,有些常居國內,例如對中國氫彈研發做出首要貢獻的于敏院士,從未出過國;又如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錢驥院士,也完全是在國內受的教育,他們都是大家有所耳聞的兩位科學研究者,且是兩彈一星元勳。
當然,我國也不乏有一些學成所歸的科技人才,他們常年在國外深造,但是始終沒有忘記歸國報國的心。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周光召等人,他們都有留學的經歷,留學的地方多在歐洲和美國。而我們今天所講的主人公,與我國錢學森先生頗有淵源。
錢學森院士大家耳熟能詳,而關於他的侄子大家了解多少?他的侄子又為何長期留於美國?
科技袁人——錢學森,大家都知道當初錢學森歸國備受阻礙,可見他的實力與能力不可小覷,對美國應是造成了一些威脅,所以才會如此百般阻撓。果不其然,錢學森先生回國後,立馬投身於祖國的科技研究工作中,作為研究院的副院長,戰略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綜合性人才,他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更是給予了巨大的貢獻,在當時如此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還建立起了「整個航天體系」,他值得我們銘記和傳頌。
而正如上文所提,其實他也有很長一段時間長居於國外,他的堂弟錢學渠也是如此,堂弟也是一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在其他領域也十分優秀,不過當時的錢學渠依舊選擇留於美國發展,沒有歸國。那麼錢學渠的兒子自然也在美國出生,並且也算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幾乎沒有受到中國教育的影響。可能是父母智商都在線,舅舅們又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級別的人物,所以對孩子的智商也有所影響,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他從小也表現出非凡的科技天賦。
在他16歲時就憑藉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在美國獲得「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的一等獎,這類比賽是美國極具權威性和挑戰性的科學競賽。也許是從小表現出的高智商,也許是從小的訓練參賽,也許是學術環境氛圍的影響,讓他確實能被稱作「天才」一般的存在,1972年,剛剛20歲的他就已經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後來的發展中,他也獲得了更高的學位,1981年,他改進燃料引入細胞的方法被廣泛應用,總的來講,他還是很熱愛科學技術方面,並且一直在鑽研。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加大研究遺傳編碼的大分子指示劑,通過對GFP編碼序列的修改等,得到了綠色螢光蛋白,在這方面的研究越發的深入,而且由於在螢光蛋白的發現與發展的重要貢獻。錢永健先生與他的夥伴共同成為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這樣一個重大消息自然會四處傳播,各國皆知,這本來也是一個舉國歡慶之事,因為事實上錢永健確實流淌著中國的血液,所以大多數中國人也是將其當做本國的榮耀。
可令人驚愕的是,在媒體採訪和公開性演說之時,錢永健表示:「我是一個美國人,美國科學家,並非中國人」。也許是當時他太有名氣,所以他說的每一句話也會被大肆報導,看見和聽見他說這一句話的中國人多少都會有些氣憤。但從很客觀且理性的角度講,縱使他流淌的中國血液,但是他接受的美國教育和思想,從小受的也是美式培育,他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正常。這也正如在我們中國長大的李憶祖,他從小被中國夫婦養大,所以長大後,每每有人說他是一個老外,李憶祖都要反駁說:「我是一個如假包換的中國人」。
錢永健的特別申明終歸讓人有些氣憤,但他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對人類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除了語言上的愛國,更要落實在行動上,多學些知識,多長些見識,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我們自身的強大所帶給祖國的貢獻,遠遠強於對一個人的討伐。
參考資料:《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