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堅韌不拔」一詞,出自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意思是形容人信念堅定,意志很頑強,不會因挫折磨難而動搖初衷,依舊能堅持不懈地完成自己的事業。所謂人才,便是如此。若非經過千錘百鍊,何來真金不化。而那些能在科學高峰上取得成就的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忍不拔的品格,才會得到科學的巨大研究進展,從而收穫鮮花、榮譽和掌聲。
說到科學家,建國以來,我們國家的科學領域也湧現了很多人才: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等等,他們獻身國家,嘔心瀝血,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足見他們的愛國之心。然而,在2008年,一位華裔美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他沒有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此語一出,舉世譁然。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01
他的名字叫做錢永健。對於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陌生。但提起他的伯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大家應該就有印象了。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但他沒有中國國籍。實際上,錢學森覺得自己是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美國科科學家。
1952年,錢學森出生於紐約,在父親和叔叔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6歲時,他因對硫氰酸鹽腐蝕研究金屬的敏感性,而獲得美國西屋科學人才競賽一等獎。同年,錢學森拿到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申請到哈佛學習科學。46歲時,他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錢永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是在美國出生且長大的,他的中文說得不是很好。他有美國國籍,是一個美國培養科學家。血統完全不能證明一個人的身份。自由的環境才是培養科學家關鍵。他的這些話,馬上引起了國內輿論的一片譁然,挑起了巨大的爭議。很多人都不能接受這樣一個直白、理性的演講,國內的批評聲鋪天蓋地,指責錢永健忘本。
02
大多數人都認為錢永健是中國人血統,他有黑眼睛、黑頭髮和黃皮膚。即使他是在美國的環境裡長大的,受美國文化的薰陶,那往祖上三輩數,他也是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後,錢永建沒有感謝自己的祖國,反而撇清自己和祖國的關係。站在最基本的禮節問題上,起碼他不懂得尊重和禮貌。

更重要的是,他是錢學森的侄子。但凡了解一點錢學森先生的生平,都會為這位老人的拳拳愛國心感動慨嘆,自然對他的堂侄——錢永健,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延伸。因為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位努力工作回到祖國的中國科學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楷模。錢學森的精神也鼓勵著上百萬在海外工作的年輕科學家返回祖國,為祖國科學進程的發展和繁榮作出重要的貢獻。
錢永健知道他的言論在中國引起了如此大的社會風波。便再度表達了對錢學森一家的敬仰和愛戴,相信他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對於他來說,他並不否認自己有華夏血統,但他對遙遠的太平洋彼岸的土地和人民十分陌生。他打算投身向美國的科學事業,為人類的發展貢獻力量。但他永遠不會忘記和中國的血緣關係。相比之下,這樣的說法更有禮貌。

03
直到2016年去世以來,關於錢永健先生的爭論才漸漸平息。綜上所述,一個人的成功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環境是必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錢永健的選擇,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對自己,對美國,對中國人民是最大的責任。我們的科學水平也在提高,我們有非常多優秀的科年輕人才,我們最需要的不過是時間罷了。
今天,經過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吸收了許多國家的優秀經驗。許多新興技術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機遇。只有當我們變得強大並取得進步,我們才能在科學世界中擁有自己的位置。而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便證明了這一點。
結語
每個人的成就背後都有無數的努力,只有不斷克服困難才能到達榮譽的巔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那些為了人類生活更幸福的科學先鋒們所作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
《錢永健自傳》
《晁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