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問問大家,你知道我們國家獲得過幾次諾貝爾獎嗎?
大部分人應該會說,不就2次嘛?
就是近幾年的莫言和屠呦呦,這題太簡單了,下一個!
慢著,錯了!正確答案,應該是——3個。
還有1個是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李政道與楊振寧,這兩位大佬獲獎時真真切切地是中華臺北籍貫,
只是後來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而楊老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之後,在2015又放棄了美國國籍,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所以,這個情況比較尷尬,目前大家公認的是2枚諾貝爾獎。
而世界公認的諾貝爾獎最具重量級獎項是的是——科學領域的獎項,
除去莫言大師的文學獎之外,我國目前只有屠呦呦1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項,
而截至今年10月10日,美國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次是——381人次。
這個數據,一半透著無奈,一半透著沉重,
我們不能唯數據論,但是確實要承認我們與別國的一些差距。
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獲諾貝爾獎人數排名:
第1名:美國(381人次,不算獲獎後加入美國國籍的人)
第2名:英國(132人次)
第3名:德國(108人次)
第4名:法國(69人次)
第5名:瑞典(31人次)
第6名:日本(27人次)
前面這些國家自不必說,畢竟是幾個發達的國家,
其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日本。
日本:19年19個諾貝爾獎,行走的諾獎收割機!
隨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至此,日本在20世紀的第19年裡獲得了第19個諾貝爾獎,平均1年1個,
但是,在2000年之前,日本歷史上一共只獲得過9個諾貝爾獎。
為什麼在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獲獎的速度突飛猛進呢?
而且這19個諾獎無一不是含金量最高的科學類獎項,真的是讓人感嘆萬千。
究其緣由,應該和日本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有關。
早在2001年,日本意氣風發,喊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
當時看著個計劃,真的是有點「痴人說夢」,因為之前的100年裡,日本僅有9個諾貝爾獎,現在想搞一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大新聞?
然而,沒想到的是,目前還不到50年,僅僅只過了不到20年,他們已經拿了19個諾貝爾獎,
這個節奏,簡直就是要超額完成任務。
日本未來的諾獎趨勢或許會下降?
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政府對教育和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
這方面的投入和建設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獎的頒發並不是說你有一個大的突破立馬今年就能獲獎,
一般獲獎的是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前的重大研究,
比如今年頒發的幾個科學獎項,都是幾十年前所做的研究,
平均來看,獲獎人發表研究成果的年份和獲獎年份之間大概有25年的時間差。
也就是說,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的獲獎熱潮得益於過去的人留下的財富,
隨著日本老年化的加重,這個趨勢或許會慢慢降下來。
而且據統計,日本的大學排行榜排名正在下降,論文數量也是唯一正在減少的國家,這些都在顯示,未來的日本情況可能沒有現在這麼風頭正勝了。
而我們國家近些年來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研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原創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或許在25年之後,我們國家會有一波諾貝爾獲獎熱潮也未可知?
總之一句話:差距尚在,但未來可期!
生物女學霸,一個自稱學霸其實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將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兒呈現給大家,關注一個好不啦~
註:本文部分圖片和數據整理自BioWorld,僅做學術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告知刪除,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