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北京時間17點45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摘得本年度的獎項。
1、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
上世紀70年代,供職於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斯坦利·惠廷厄姆發明了鋰電池。他採用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金屬鋰作為負極材料,製成首個鋰離子電池。古德伊納夫則是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並且領導了項目組發明了可以量產的鋰離子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他引領的項目組和SONY公司合作開發出了基於碳材料正極和鋰鈷氧LiCoO2材料負極的可充電離子電池,也就是目前廣泛採用的鋰離子電池技術。
1983年,吉野彰(Akira Yoshino)提出了我們今天所知的鋰離子電池專利申請,採用了原始概念並將其變得為安全,高效和可靠。他用一種叫做聚乙炔的安全導電塑料代替了陽極上不穩定的鋰金屬。他還在反應層之間引入了一種基於聚乙烯的熱敏膜。當電池過熱時,薄膜會融化並起保險絲的作用,以阻止整個結構著火。這是第一個進入市場和消費用的鋰離子電池設計。
在惠廷厄姆、古德伊納夫、吉野彰等人的研究工作的推動下,商業化的鋰電池在20世紀90年代在日本推出。隨著幾十年的發展,鋰離子電池已經應用在了地球上幾乎每一個可攜式電子設備上。
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生於1922年,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古德伊納夫在1951年和1952年分別在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在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任職,為數字計算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開發奠定了基礎。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後,1976年至1986年,他加入牛津大學,任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
在此期間, 古德諾夫發現將鈷酸鋰用作電極,可以顯著提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他的諸多發現成為了後來鋰電池工業的奠基。他於 1986 年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任教和進行科研至今。
去年,95歲高齡的古德伊納夫還帶領團隊研製出了首個全固態電池。
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1941年出生,1968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惠廷厄姆博士前往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他於1972年至1984年在埃克森美孚研究與工程公司工作。之後他在斯倫貝謝工作了四年,隨後成為賓漢姆頓大學的教授。
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開拓者,惠廷厄姆一直被媒體預測為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科學界對他奪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呼聲一直很高。
78歲高齡的惠廷厄姆目前仍和古德伊納夫一樣,工作在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第一線。
吉野彰(Akira Yoshino)生於1948年1月30日,日本化學家,旭化成公司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
吉野教授於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現為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頒獎儀式於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共計獎金900萬克朗。
2、日本人為什麼能頻繁拿諾獎?
導讀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口號永遠比行動喊的響亮,但是日本人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口號。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懸念。日本人為什麼能頻繁拿諾獎?或許可以從今天的文章中找到原因。
日本,這個亞洲最發達又低調的國家,今天,再一次被世人所關注。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
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當時,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對此爭議都不小。可從2001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計劃進行時間尚未過半,已經完成了超出目標二分之一的數量。
日本諾貝爾獎全名單
註:帶星號的是美國籍日本人。
二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一談起日本,第一反應就是「沒落的發達國家」,他們過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今天日本人再獲諾貝爾獎,或給這種觀點重重一擊:日本並不是真的舉步維艱,所謂日本經濟失去的27年,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們科技創新的27年。
先來個總體概況:根據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全球創新企業TOP100 :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德國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 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 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3. 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4. 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高通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配件,解決方案,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這幾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爾最佳供應商裡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連iphone裡1000多項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來自日本)。
誰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誰就握著最鋒利的武器。而諾貝爾獎,正是日本手中拿著的武器閃著光芒的刃。
三
那麼,為什麼說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競爭中,能夠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1、日本國民崇尚教育,尊重知識,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全社會的崇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看過日本的紙幣?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野口英世:世界著名的細菌學家
樋口一葉:明治時代的女作家
福澤諭吉:日本明治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經深深地影響了明治維新運動。自1984年以來,日元紙幣歷經了多個版本,但是一萬日元上印著的始終是他
日元上的人物,沒有一位是將軍,沒有一位是天皇,全部是在教育,科學,文化界為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並通過這種潛在影響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應以學者為驕,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是值得全日本人民崇敬和懷念的。
一位日本人曾說,把這些人物印在紙幣上,就意味著日本人可以天天和這些先賢人物在一起,長此以往,這些國家英雄就會深入人心,成為日本人民思維的一部分。
2、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科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科研人員安心創造。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即使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面對著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嗇於科研投入。
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幹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
3、日本的國民教育,重視孩子們好奇心和創造精神,鼓勵全民讀書的風氣。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
鼓勵「全民讀書」風氣,更是讓諾獎獲得者受益終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等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
四
日本房地產的崩潰,與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紅利,充分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從來靠的不是房地產,而是靠科技!
這些年,我們取得了很多進步,但毋庸諱言,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們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在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缺芯少魂」的問題,就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面對技術差距,我們既不能盲目悲觀,也不能被非理性情緒裹挾,而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把科學教育當作民族進步的重中之重,踏踏實實、咬緊牙關、臥薪嘗膽,通過不斷的努力,把中國科技搞上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個人想要進步、我們還是要正視別人的成功。我們目前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發展,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這樣我們才可以縮小差距,才能超越別人!
中國人,加油!
3、應深刻認識中國與日本發展的差距!
劉應傑,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
通過在日本的訪問、考察、接觸和了解,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對日本發展的看法和評價不能簡單地被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表象所掩蓋。總體上,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高度發達文明的程度。與此相對照,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與日本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中國發展的定位,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高度重視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深刻教訓,更加重視生態環保和社會發展,全面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
近期,我們組團到日本進行21天的考察調研,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題,到有關政府部門、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訪問交流,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到東京、大阪、福岡等地參觀考察。
總的感受是,雖然日本經歷了20多年的經濟低迷,被稱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到高度發達文明的階段,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與日本還有巨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時刻自省自警自勵,學習借鑑日本的長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
正視中國與日本發展的巨大差距
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和野村綜合研究所是兩家知名的民間智庫。我們訪問交流時,學者們都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
橫井正配是野村綜合研究所的中國區域擔當部長,他一半時間在中國,一半時間在日本,他說感覺兩邊落差非常大,中國的發展是朝氣蓬勃,日本則是死氣沉沉。
中原豐是三菱綜合研究所的副社長,他比喻說,日本是一個「日出的國家」,但現在卻是太陽下山的國家,而中國則是太陽當空的國家。
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許多有識之士都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在研究日本面臨的問題癥結,並尋找著重振日本雄風的未來。
訪日之前,我們研究了中日經濟發展的對比,可以說中日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彼消此長的過程。
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此後進入了長期的經濟低迷時期,被稱為「失去的20年」,深陷經濟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過去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到10.5%,而日本只有1.1%。1987年,日本GDP超過前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94年最高峰時的17.67%,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8.7%;中國經濟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91年的1.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9.3%。1994年日本經濟總量相當於中國的8.55倍,達到戰後以來的歷史頂峰,隨後中日經濟差距迅速縮小,1997年日本GDP降為中國的4倍多,2002年降為中國的2倍多,2006年降為中國的1倍多,2008年之後兩國GDP已比較接近。1990年中國居世界經濟第10位,1995年超過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過法國和英國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今後幾年,中日之間的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世界各國公認,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中國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正是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不振,使得國內外許多人看好中國,而看衰日本,甚至有不少中國人也認為,中國即將全面超越日本。
到底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和日本的發展?這是訪日前後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問題。通過在日本的訪問、考察、接觸和了解,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對日本發展的看法和評價不能簡單地被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表象所掩蓋,日本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深陷泥潭」,相反日本經濟運行總體還比較平穩,經濟社會發展都進入到有序運行的軌道,經濟和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精細化的程度。日本的就業相對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比較富足,國民心態比較平和,社會秩序安定和諧,城鄉地區之間發展比較均衡。
總體上,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高度發達文明的程度。與此相對照,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與日本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第一,經濟實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但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過來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國只有4260美元。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國僅排在第120位左右。日本經濟方面的巨大優勢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製造、金融實力、技術優勢。這是日本維持世界經濟霸權的三大支柱。
一是強大的高端工業製造能力。
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彥先生說,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的高端製造大國?因為日本沒有多少資源,能源自給率不到20%,糧食自給率只有28%,要維持日本人的生存,滿足能源和糧食的進口需要,就必須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製造業,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線所在。
日本正是以這種深刻認識和進取精神,牢牢佔據世界製造業的高位。工業實力和強大的製造能力成為日本最重要的王牌。工業製造業的高度自動化,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設備和工業機器人製造大國。
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共有68家跨國企業上榜,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產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公司和品牌,如豐田、三菱、日產、索尼、東芝、松下等,其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精益求精,享譽全球。
在日本工作的中國教授告訴我們,日本產品很少有質量問題,更不可能有假冒偽劣,同樣的產品各地價格也相差不多,顧客儘管放心購物。日本製造成為品牌、技術、質量的代名詞。
二是強大的金融實力。
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世界金融帝國的地位,後來雖然受到泡沫經濟破裂和金融危機的衝擊,但金融實力依然強大。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日本的海外淨資產總計為3.07萬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5.8%。
三是強大的技術優勢。
永遠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這是日本手中的核心王牌。日本提出「技術立國」戰略,在研發領域始終保持世界至尊地位。日本的研發投入佔全球研發投入總量的20%,而其人口只佔全球的2%。日本的科研投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4%,其中77%來自企業,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只有2.3%。全球十大發明型企業中,有八家在日本。其專利發明集中在電子、機械、精細化工、納米新材料、能源與環保等高科技行業。在可見的將來,日本的技術領先地位難以動搖。
第二,日本處在現代化的領先地位。
訪問日本期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日本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發達的綜合性立體交通體系。日本全國近1.28億人,居住在面積只有37.78萬平方公裡的列島上,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本州島上,但到處的交通都很通暢,包括東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幾乎看不到長時間堵車的現象。
主要是因為,雖然日本汽車工業發達,居民家庭汽車擁有率很高,但大城市地下鐵路、地上高架輕軌構成了一個立體交通網,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很方便,人們出行首選的是輕軌和地鐵(日本人都叫電車),很少有人會開車上班,甚至一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官也都乘坐地鐵。
我們在東京的幾天活動,充分體驗到了地鐵和輕軌的方便之處。日本人很為他們完善便捷、節能環保的基礎設施自豪,並認為日本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方面具有向其他國家出口的優勢。
日本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已達到了比較均衡的狀態。從南到北,沿途所見,各地區發展都很現代化。日本的農村一樣能夠享受現代化發展的成果,交通便利,服務設施比較完善,生活水平與城市差別不大。
與此相對照,中國的城鄉、區域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特別是中國還處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流動的階段,僅消化吸收這龐大的農村人口,最終達到城鄉之間的相對均衡,恐怕就需要兩三代人、幾十年的時間,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差距。
第三,日本在生態環保方面的突出成就。
日本雖然是一個地域狹小、自然災害頻發和多山的國家,但生態環保做得非常好。人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環保意識,每個人都自覺地保護環境。
穿行在日本的城市之間,高速公路許多時候是在山洞和橋梁之間通過,所見山巒到處都是森林覆蓋,一片鬱鬱蔥蔥。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4%,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非常重視綠化,即使在繁華的東京,高大的樹木、整齊的草坪、大片大片的綠色也盡收眼底,似乎有土地的地方就被綠色的植物所覆蓋。
訪問日本真正地感受到什麼是整潔乾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這大概是我們中國人到日本的強烈感受。據介紹,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管理最嚴格的國家,家家戶戶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按時定點收集,甚至街道上的垃圾筒也不多,人們出門都自覺地帶著塑膠袋,把準備扔的垃圾保存起來,放在有收垃圾的地方。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現象,也沒有如美國紐約地鐵亂寫亂畫的問題。
日本更是十分強調節約的國家,全民具有強烈的節約意識。日本的飯菜都份量較少,剛好夠一個人吃即可,即使是大家一起聚餐,所點食物也是夠吃就好,不會出現吃不完浪費的現象。
日本人認為,他們的資源和食物有限,雖然現在已經非常富裕,但視浪費為犯罪,良心上感到不安。對比中國人餐桌上的巨大浪費,真使我們感慨萬千。
這次東日本地震海嘯和核輻射,造成電力普遍緊張,日本人更是感到了能源的緊缺,提倡和推行各行各業和全社會節能,辦公室、家庭和許多公共場合都只開一半的燈,雖然沒有強制,但人們都非常自覺地實行。
日本一些企業都配備有能源管理師,負責落實節能標準。交通節能也是日本節能的一大領域,政府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國民自覺不開汽車,現在騎自行車在日本又流行起來,既節能,又減少汙染,還可以鍛鍊身體,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日本是世界上節能減排做得最好的國家,其能源使用效率相當於中國的15倍之多。
第四,日本是世界上最和諧有序的國家之一。
日本社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有序。交通人流都在無形中聽從一個指揮,就是都遵守規則。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能看到警察,各個路口只有紅綠燈在指揮交通,綠燈亮時發出一種「啼嘟啼嘟」的聲音,提醒盲人可以過馬路。汽車和行人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無論是市內還是市外的車流,看不到如中國常見的不斷強行併線、超車、夾塞、甚至進入逆行道往前超車等違反交通規則的情況。
據說日本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低,在世界上也是交通事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從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日本是一個很守規則的社會。
在日本訪問旅行,中國人經常會問,這裡安全嗎?東西會丟嗎?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這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日本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安全根本不是問題。陪同我們的人說,他在日本生活二三十年,基本上沒有碰到過丟東西的現象。
中國人總是說,你幫我看著東西。可日本人不明白,東西你看它幹嘛。在日本的機場、飯店、賓館等各個地方,經常可以看到放著沒人看的行李,旁邊人來人往,並沒有人覺得東西不安全。陪同的人告訴我們,在日本沒有人家裝防盜門,窗戶上也沒有防盜網,因為他們不擔心會被盜。我們專門看了街上停放的自行車、摩託車,有些是上鎖的,也有不少是不上鎖的。這也印證了日本社會的安全。
我們感到,在日本真使人有一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感覺。
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國家之一。日本朋友甚至開玩笑說,我們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們不管是從事哪行哪業,工資收入差別不大,而且非常透明,沒有工資外的灰色收入。
要知道日本人的收入很容易,只要知道他大學畢業時間和年齡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大學剛畢業每月收入20多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1.6萬多元;30多歲的人一般收入30萬~40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2.5萬~3.3萬元。據日本的教授講,一般資歷比較高的教授的收入與日本首相相當,都是一年1200萬日元左右。
日本實行嚴格的個人所得稅和遺產稅,遺產稅率從10%到70%,這些都成為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因此,日本的基尼係數比較低,大約是0.285,屬於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
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廉潔的國家之一,一直處於最清廉的前30個國家之列。
日本還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5.33歲,男性為78.33歲,均創下全球最高紀錄。
第五,日本具有很高的國民素質。
人們普遍承認,日本的國民素質很高。這首先與日本的教育水平高有很大關係。高中畢業的學生大多數都可以上大學,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的一半左右。
日本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幾點特別突出:
一是講禮節。對人非常有禮貌,赴約非常守時。日本人的鞠躬世界聞名,商場、賓館、飯店總可以看到服務人員對客人鞠躬致謝。在日本幾乎看不到無禮的舉動或粗魯的行為舉止。
二是重信用。日本人誠實守信,在商業買賣中幾乎不會發生欺詐行為,坑蒙拐騙的事情絕少發生。日本的企業也以講究信用、產品質量精良著稱於世。
三是嚴格自律。日本人的口頭禪是「不給他人添麻煩」,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並盡力做到盡善盡美。在日本看到街上的小汽車,都是擦得乾乾淨淨,每家每戶每個商店門前也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這也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具體表現。在日本的大街上、地鐵裡,看到的上班族都是西裝革履,日本人喜歡穿西裝是一種自律的文化要求。令我們驚奇的是,計程車司機也都是西裝領帶,和公司白領沒有差別。日本人工作負責,講究效率,勤勉敬業,精益求精,工作中加班加點成為常態,而且都是人們的自覺行為。
四是團結精神。在日本,給人的感覺,這是一個高度一致的社會,根本沒有如其他國家那樣的不同民族、種族、語言、文化上的差別,更沒有這些方面的社會衝突。日本人具有一種團隊精神,大家都融入到集體行為之中,為了集體的和社會的利益,甘願放棄自己的個人利益。
日本民族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有非凡的適應能力,有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這些都是日本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