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新華社記者朱超、馬卓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0月25日至27日訪問中國,這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度正式訪華。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後,雙方這一重要政治互動備受外界矚目。

  這次訪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促成的?兩國乃至世界對此有何預期?中日能否確保雙邊關係繼續沿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高層引領,民眾期待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分析人士指出,安倍此時應邀訪華,是高層引領下中日關係走出低谷、步入正軌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此前中日間出現過一些複雜的矛盾局面。」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高洪說,中國的快速發展為中日關係向好轉變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球格局的變化也使得日本國內改善對華關係的呼聲越來越大。

  安倍在多個場合表示,希望加快推進日中關係改善和發展。中方對此予以積極回應。去年7月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東方經濟論壇等多邊場合同安倍舉行雙邊會晤,並通過通電話等方式保持溝通。今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在雙方高層交往引領下,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穩中向好。

  除了高層交往,近期召開的第四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第八次會議、第十四屆北京—東京論壇以及日本經濟界團體訪華等各領域交流熱絡,為安倍訪華進一步營造了良好氛圍。

  兩國關係的改善也符合民眾期待。近日,一項「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中國受訪者、六成日本受訪者贊成中日就兩國和亞洲地區事務進一步加強合作。

  溫故知新,面向未來

  據外交部介紹,訪問期間中國領導人將同安倍舉行會見會談,雙方還將舉行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招待會和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官民論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表示,此時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有溫故而知新的考慮。「和平友好條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明確提出發展兩國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中日要藉此機會重溫條約精神,回看雙邊關係是怎麼來的,現在處於哪個階段,思考接下來如何發展。」

  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安倍本人在訪華前對媒體表示,目前日中雙邊貿易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兩國經濟關係已密不可分,中國經濟發展對日本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巨大的機遇。

  中日合作具有互補性優勢,拓展空間也很大。分析人士認為,挖掘第三方市場合作潛力,正成為兩國務實合作新的增長點,因此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官民論壇頗受關注。

  據悉,此次隨安倍來華訪問的商界領袖超過500人。高洪認為,這既表明了日本經濟界同中國加深合作的意願,也說明訪問有望實實在在推動雙邊關係發展。「日方準備了六七十個項目,其中50多項有望籤署並儘快付諸實施。這樣規模巨大的經濟交流合作活動,充分體現了中日互利合作的高水平。」

  協調合作,惠及世界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地區重要國家的中日兩國,推動雙邊關係在正確軌道上行穩致遠,其意義遠遠超越雙邊範疇。

  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年來,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籤署了合作協議。對這個廣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日方的態度也經歷了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過程。安倍去年12月表態,希望同中國積極探討在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合作。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便是日方以日企先行的方式嘗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高洪認為,這既有利於第三方投資建設的成功,也使得中日雙方減少損耗。

  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日中兩國應為加強世貿組織等多邊自由貿易體制保持合作。

  阮宗澤表示,在當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日加強協調合作顯得更加緊迫,兩國都認為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符合雙方利益及時代潮流。

  高洪認為,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直接接觸,不僅對雙邊層面的合作有益,對中日韓自貿協定等多邊層面談判也是利好。「如果能推動地區形成合力,共同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也是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對地區和世界的貢獻之一。」

相關焦點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文章稱,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標誌著中日關係進入新的廣闊階段。儘管日本似乎半心半意地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且東海局勢日益緊張,但總體上,冷淡關係已經解凍。  安倍2018年10月訪問北京,這是日本首相近7年來首次訪問中國。
  • 【盤點】2018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8年即將接近尾聲,今年是中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在這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隔7年正式訪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於任內首次訪日,中國叫車軟體進軍日本市場,旅日遊客增加推動手機支付在日本鋪開……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今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治良匡成:日政要訪華能讓中日關係回暖嗎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於22日訪問北京。他表示將向中方傳達其關於釣魚島的想法——「交由後世解決是避免不測事態的方法」。山口對媒體強調:「日本與中國持對立立場。雙方基於相關主張相對峙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山口那津男今將攜帶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訪華,這是安倍政權上臺以來,首個訪華的執政黨政治家。
  • 習近平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8年9月12日)_滾動新聞_中國政府網
    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9月12日電(記者 駱珺 郝薇薇)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習近平首先對不久前日本關西地區和北海道分別遭受颱風、地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表示慰問。習近平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中日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地區重要國家,應該共同擔負起責任,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近一段時期,安倍首相和日本政府多次在對華關係上展現積極姿態。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2020年,本應是為建構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係注入巨大動力的關鍵年:因為預定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時隔12年再次正式訪問日本;此外,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為峰值,預期將有1000萬以上中國人去日本觀光旅遊。以此為槓桿,將會大大拉動中日經貿關係。然而,2020年的三大變故,給日本和中日關係帶來重大變數。
  • 專題:30年來日本對華經貿政策的調整與演變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榮組閣的當天,在首次的內閣會議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緊實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正常化,要在動蕩的世界形勢中強有力的推進和平外交」,「中國的問題是最大的外交問題」。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對華採取的經貿政策主要是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推動中日經貿關係向前發展。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1974年-1975年締結了貿易、航空和漁業協定。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同時,在周恩來總理的積極推動下,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日本左派和反戰勢力建立的同盟關係為基礎,採取「民間先行,以民促官」方針,積極推動民間外交,克服岸信介、佐藤榮作等日本右派政府對中日關係發展的阻撓,促使兩國關係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就是在民間外交的鋪墊上實現的,是中國堅持「區分開來」原則的重大外交成果。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治療人類帕金森病
    新華社東京11月9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已經開展了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向一名患者腦部移植了由iPS細胞培養的神經祖細胞。這種療法在全球尚屬首次使用。
  • RCEP籤署,回顧冷戰時期日本的亞洲政策(下)
    相比於美方堅持對華貿易封鎖和對東南亞工業投資的保留態度,日本在擴大對華貿易和加強對東南亞初級加工工業的投資這兩點上明顯更為積極。雖然中日經貿關係一度由於1958年長崎國旗事件而陷入停滯,在1962年中日雙方又重新建立了經貿關係。1962年由廖承志與日方代表高崎達之助牽頭,中日兩國代表籤訂了以兩人姓氏首字母命名的LT貿易協定。
  • 日本對華援助40年: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未來中日共處的模式是什麼?日本需要考慮,如何參與到中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前夕,「日本將停止對華援助」的消息在中國網際網路不脛而走,帶動了一波網友集體感謝日本的小熱潮。為了打消外界的顧慮,1979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時發表對華ODA「三原則」:第一,不提供與軍事有關的援助和合作;第二,跟亞非各國的項目不會受到影響;第三,日中關係不是排他性的,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協調之下才合作的。
  • 唯一來過中國的日本天皇要退位了 日媒稱明仁訪華意義非凡
    明仁主張「國與國之間親善友好」,他在位期間共訪問過36個國家,是兩千年來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訪華的日本天皇。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明仁承擔著接待外國「國賓」及訪問外國的「皇室外交」工作。自即位以來,從1991年訪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3國起,到2017年訪問越南為止,明仁總共訪問過36個國家。
  • 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見王毅
    新華社東京11月25日電(記者 姜俏梅 葉珊)當地時間11月25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東京會見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王毅首先轉達習近平主席致菅義偉首相的口信,並轉達中國領導人的親切問候。王毅表示,日本新政府成立後,習近平主席同菅義偉首相通電話,就持續改善發展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實現兩國關係平穩過渡,明確了下階段中日關係發展方向。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屆時中日關係如何推進,能否產生確立中日關係發展方向的新政治文件也是日本政府考慮的事項之一。 此外,常規的外交日程中,與俄羅斯北方領土問題的談判會貫穿 2019 年一整年。在此過程中,如何協調日俄關係與日美關係顯然也是日本政府所面臨的外交議題。日美關係中的同盟定位以及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會影響到俄羅斯對日政策的制定,而日美同盟又是日本外交的基軸,不容有損害日美關係的負面事發生。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所幸,兩國在1972年得以恢復邦交,作為可信賴的兩國合作至今。現在,我們決心與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中國進一步強化友好關係。在新的國際格局下,日本不宜「選邊站」,而應基於國際協調與規則,努力構建和平、安心的亞洲與世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主旨演講中積極評價了中日兩國抗疫業績。
  • 中國給日本送去大熊貓、朱䴉,日本送了中國什麼?
    安倍走了 日本人民交給他的特殊任務完成了嗎?三天的時間過得真快!10月27日,結束了對華訪問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搭乘飛機回國了。這一次訪華,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來的首次正式訪華。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在中日兩國外交關係的重要時刻,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第一次收到中國贈送的大熊貓是在1972年。
  • 有馬朗人逝世:推動中日科技交流 一生訪華150餘次
    2020年12月7日在東京家中逝世,享年90歲。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日本大阪府,是物理學家,也是詩人、教育家和政治家。有馬朗人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科技交流與合作,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等榮譽,還擔任中國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一生訪華150餘次。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大阪。
  • 習近平致電祝賀菅義偉當選日本首相
    習近平致電祝賀菅義偉當選日本首相李克強向菅義偉致賀電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致電菅義偉,祝賀他當選日本首相。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中日互為友好近鄰,同是亞洲和世界上重要國家,發展長期穩定、友好合作的中日關係,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雙方應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和四點原則共識精神,積極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