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良匡成:日政要訪華能讓中日關係回暖嗎

2020-12-05 環球網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於22日訪問北京。他表示將向中方傳達其關於釣魚島的想法——「交由後世解決是避免不測事態的方法」。山口對媒體強調:「日本與中國持對立立場。雙方基於相關主張相對峙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山口那津男今將攜帶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訪華,這是安倍政權上臺以來,首個訪華的執政黨政治家。那麼,中日關係是否會因此而轉暖?筆者認為,有回暖趨勢,但不會樂觀!中日關係更不會一帆風順!

日本公明黨是當下安倍政權的聯合執政黨,其政治決策將直接影響自民黨的判斷。在公明黨歷史上,其創始人池田大作是中日建交的推動者,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自安倍政權重新上臺後,公明黨也再一次成為了執政黨。而從今年初開始,山口那津男就在各種場合高調表態要改善中日關係,系列發言引起日本國內關注。

就在山口那津男訪華前的1月21日,山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對於釣魚島問題的看法,稱「釣魚島問題現在仍然難以解決,冷卻化處理依舊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即主張應擱置釣魚島主權問題。據悉,山口那津男將於22日至24日訪華,山口此行除將會晤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原國務委員唐家璇之外,還希望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舉行會談。這是自日本去年9月將釣魚島國有化中日關係遇冷後,中日間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接觸」。

這一切,都可以看出在面對中國嚴厲動作之後,日本不得不提出改善中日關係的急迫心情。山口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主張釣魚島問題應當擱置,並儘快恢復兩國領導人對話。對於近期中國公務船和飛機在釣魚島附近的巡視,山口提議「中日雙方軍機都不要出現在釣魚島上空」。

眾所周知,中日關係最大癥結有兩點:一為日本政府不肯道歉,首相等高官參拜靖國神社,中華民族對日本政府的死硬態度表示極端厭惡。二則是更為實際的東海劃界問題。而東海劃界及島嶼爭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則是海域及海下的資源分配問題。正因為這點,2012年,日本政府執意推行釣魚島「國有化」,導致中日關係降到兩國建交40年來的最低點。那麼,隨著2013年安倍晉三再次執政,日本會怎樣做呢?筆者陋見,我國應該對日本「聽其言、觀其行」。重在「行」。

筆者認為,在2013年裡,日本在東海和釣魚島等問題上小動作肯定會有的,但出現像「國有化釣魚島」這種實際破壞中日關係的行為,可能性應該不會很大。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問題已經跌入冰點,連一直以來熱鬧的經濟貿易也明顯下降,對日本經濟造成不小的損害,民主黨下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沒搞好。而安倍晉三代表的自民黨重新上臺後,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改善中日關係,就不能在釣魚島問題上繼續挑釁中國。無論你是鷹派還是鴿派,你對日本民眾搞不好,都得要下臺的。當然,由於日本國內鷹派勢力有所增強,再加上日本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安倍政府迫於壓力,可能還是會採取一些小動作,至少在言辭上會顯得比較強硬。

儘管中日雙方吵的很激烈,但是中日兩國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總體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克制的。中方雖然派公務船、海監飛機到釣魚島巡航,但並沒有派人登島;日方也沒有派海上自衛隊對付中國的公務船,向島上派駐公務員的說法也沒了下文。而且,就連日方派了F-15軍機也沒有打傷或擊落中國飛機。雙方真正的衝突雖然「真沒有」,但是至少非正式的接觸和協商是「可以有」的。

此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是不改忽視的。那就是中日紛爭中的美國因素。就在18日舉行的日美外長會談中,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敦促日中緩解釣魚島緊張局勢,避免發生「擦槍走火」事故。希拉蕊在會後與重申了美國在釣魚島的最終主權上不持立場,但她也表示美方承認釣魚島在日本的管轄之下,反對任何單方面破壞日本管轄權的行動。這看似公正,其實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清楚這不過是美國的護短立場。

果不其然,日本共同社宣傳,「這是美國官員首次明確表示反對中國進入釣魚島領海領空,它將成為美國釣魚島政策的轉折點。還有日本媒體預言,有美日同盟這一具備強大威懾力的保護傘在,中國不敢輕舉妄動。」

可我們都知道,中日之間,美國拉偏架並不是突然才出現的,在東海和南海爭端中美國一直都沒中立過。日本不過是美國在東亞安防的一條狗而已!中國打了狗,狗轉身向主人哭訴,狗主人哪能不管?至少也得跟著汪汪兩聲才行啊。

讓我們用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的回應來結束這篇文章吧: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明確的,中方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意志和決心堅定不移。同時我們一貫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領土爭端。中日之間就釣魚島問題保持著溝通。我們希望日方在釣魚島問題上切實地冷靜對待,顯示誠意,與中方相向而行,通過磋商找到妥善解決和管控問題的辦法。

相關焦點

  • 新聞分析: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新華社記者朱超、馬卓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0月25日至27日訪問中國,這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度正式訪華。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2009年12月,日本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率領包括140名國會議員在內、總人數達643人的第16屆「長城計劃」訪華團訪問中國。「半個日本國會的訪華」成為當時中日諸多媒體爭相報導的熱點,中日友好關係出現了後冷戰時代難得的回暖和進步。2010年6月鳩山下臺,中日關係的短暫進步成了曇花一現。 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同年9月中日發生撞船事件。
  • 唯一來過中國的日本天皇要退位了 日媒稱明仁訪華意義非凡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20 周年之際,明仁和皇后美智子於10月23日至28日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在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首開天皇訪華紀錄,成為當代中日友好交往的佳話。日中邦交正常化後,兩國關係日益密切,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我希望兩國關係能超越過去,並希望兩國建立起以相互信賴為基礎的持久友好關係。」訪華期間,明仁還就日本侵華歷史鄭重表示:「在兩國關係悠久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我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日媒評價稱,此次訪華之行當時在日本國內爭議很大。
  • 有馬朗人逝世:推動中日科技交流 一生訪華150餘次
    有馬朗人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科技交流與合作,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等榮譽,還擔任中國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一生訪華150餘次。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大阪。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1975年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教授,從事核物理研究,並多有建樹,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 第六屆「熊貓杯」日本青年訪華團來啦
    習主席的這封回信,是對「熊貓杯」每一位參與者、組織者、支持者的巨大鼓舞,也必將激勵更多中日兩國青年積極投身到中日友好事業中來。(詳情請點擊 習主席給「熊貓杯」大賽獲獎青年回信了!希望雙方今後可以繼續創新交流形式,如利用川柳(編者註:川柳是日本的一種詩歌形式,類似於俳句,有一定的音節規律限制)、圖片、繪畫等手段,進一步促進中日兩國青年更好的交流。△ 訪華團團長梅幹野晁致辭作為獲獎學生代表,曾前往非洲烏幹達調查的大谷琢磨向大家介紹了此次訪華的感受。他表示,通過「熊貓杯」這此寶貴的機會,他終於親眼看到了廣闊、充滿活力的中國,遇見了許多熱情親切的人們。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鳩山政權對美外交的關鍵詞就是「對等」二字,其用意與其說是要加強兩國的同盟關係,倒不如說是要告誡美國:「從此以後請尊重日本獨立自主的關切!」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在最近訪問日本期間他表示要做「太平洋大總統」,訪問中國期間他重申「不遏制中國」。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2020年,本應是為建構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係注入巨大動力的關鍵年:因為預定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時隔12年再次正式訪問日本;此外,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為峰值,預期將有1000萬以上中國人去日本觀光旅遊。以此為槓桿,將會大大拉動中日經貿關係。然而,2020年的三大變故,給日本和中日關係帶來重大變數。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蔣立峰(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中日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的重要方面。與28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相比,中日關係已經獲得巨大發展,中日雙方並且確立了在21世紀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目標。當然,兩國間圍繞政治安全方面和歷史認識方面的問題時有發生,但這並沒有改變中日友好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該報告書是繼《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多層面和中長期戰略的視角》(2014年)、《中日關係:2015》、《中日關係:2016——低位徘徊與嬗變》、《中日關係2017:戰略對峙中的轉機》等四本年度報告書之後所推出的第五本。
  • 英媒傳威廉王子夫婦或明年訪華 改善中英緊張關係
    威廉王子一家出訪的資料照片【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泰晤士報》8月31日引述英國皇室和外交部的消息稱,英國政府正在籌劃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明年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以改善英國和中國緊張的政治關係。報導稱,中國向英國提供了巨大的經濟合作潛能,但兩國政治關係一直受困於英國首相卡梅倫2012年會見流亡藏人頭目達賴喇嘛,英國查爾斯王儲也曾會見達賴。
  • 未來可能改變中日關係現狀嗎?
    另一熱門候選人前防衛大臣石破茂也選擇不遺餘力地鼓吹自己對華的強硬態度,威脅誰敢對中國有一點點讓步就是國賊,稱「寧可斷絕經濟關係也不能讓步」,藉機上位。兩者舉動很符合保守派自民黨的口味,但薑還是老的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汲汲營營,卻終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 【盤點】2018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8年即將接近尾聲,今年是中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在這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隔7年正式訪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於任內首次訪日,中國叫車軟體進軍日本市場,旅日遊客增加推動手機支付在日本鋪開……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今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岸田文雄參選:中日是領國,美日關係不該因費用而失去信任
    根據路透社報導,於前段時間決定並且宣布參與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岸田文雄於當地時間9月2日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並在採訪中對記者提問的中日關係以及日美關係進行了回答。中日問題岸田文雄不愧做過外交大臣,打太極的能力絲毫沒有落下。針對中日問題岸田文熊只提了一句:「中國是日本的鄰國,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還要記住中日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繫。」
  • 美國總統訪華,為啥愛「秀」中國名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東學西漸」的日趨深入,外國政要訪華「秀」中國名言儼然已成為提升自身文化內涵的「標配」。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訪華演講時引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以此深刻闡明中法關係的重要性。梅德韋傑夫當選俄羅斯總統後在北京大學援引《道德經》中的「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用典之深竟讓不少燕園名師為之驚豔。
  • 卡梅倫訪華 微博曬成果
    三中全會勾畫宏圖  令人刮目相看  據報導,卡梅倫此次率領迄今最大規模代表團訪華,成員包括外交、衛生、文化、環境、科技、商業等多位部長級官員和約150位工商界領袖。  習近平在會見卡梅倫時強調,中英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也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兩國關係不僅關係到各自發展,也具有重要全球影響。
  • 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我相信這個原因很複雜,比如經濟政策逐步開放、中日關係逐漸回暖。如果從文化中看,古代的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探索,而現在很多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拿我自己舉例,我03年來到中國,雖然日文和中文翻譯很不一樣,但無論是看報紙還是去什麼地方,最起碼我是可以進行交流的。所以我認為中日互相交流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