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2020-12-03 中華網文化頻道

當代日本人的主動學習精神不如古代「遣唐使」

關於中日文化交流,我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第一,中國和日本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日本年輕一代或者當代日本人在看待中國的時候,遣唐使時期的長輩們是主動而不是被動去學習的精神,我們要非常嚴肅地承認這一點。我相信,我們活在當下的這一代日本人不如當年的遣唐使。

第二點是探索,在日本的媒體輿論當中,我們對中國最直接的印象是中國遊客,去年大約有500萬遊客到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遊客?我相信這個原因很複雜,比如經濟政策逐步開放、中日關係逐漸回暖。如果從文化中看,古代的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探索,而現在很多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拿我自己舉例,我03年來到中國,雖然日文和中文翻譯很不一樣,但無論是看報紙還是去什麼地方,最起碼我是可以進行交流的。所以我認為中日互相交流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字。

東方文化也在影響西方文化

我在美國哈佛大學生活了三年多,現在幾乎沒有美國當地的年輕人研究日本的政治、經濟,但是總有一些人在研究日本的動漫。這說明了什麼?舉個例子,日本當年在崛起,今天是中國在擴張、在崛起,很多人都喜歡把目光放在容易吸引人的東西上,所以動漫、漫畫這類東西是不可滅亡的,只要它的質量、品質、普及力扎紮實實地存在,它就會影響幾代人的人生。

我們可以從跑步這件事來談東西文化的衝撞,比如紐約的中央公園是跑者最多的,所以引申到跑鞋,日本的跑鞋品牌更加注重穩定性,而美國人因為腳底比較薄重視更多的是爆發力,比如美國的跑鞋品牌耐克。日本是中層階級的社會,它的跑步鞋穩定性很強,這個跟日本的社會結構是一致的。東方文化如果傳播的好,也會影響西方文化,比如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在跑步中不追求速度、追求保護。我在中央公園跑步的時候發現很多人穿日本的鞋,這就說明日本對鞋子穩定性的理念以及文化也在影響著西方。

中國動漫如何走進日本文化傳承是關鍵

我小時候也在看動漫,比如當時我看的是《灌籃高手》,對於一名少年來說,動漫對他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首先動漫離你很近,通過觀看動漫可以體驗更多的人生。比如在《灌籃高手》中有五個人,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目標,你想成為這樣的人。另外,我相信去過日本的同學都會非常清楚日本是高壓社會,有的壓力能說清楚、有的壓力說不清楚,這種壓力式的社會能夠通過動漫的形式釋放出去,讓人們從中找到人生的目標。而且通過動漫也可以釋放平時的壓力,這是一種釋壓的形式。所以我非常同意林嵐老師的觀點,小孩子可以通過看動漫學到學校學不到的東西。

關於動漫是不是屏蔽現實的橋梁,我認為要思考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保持平衡。比如有人喜歡動漫、有人喜歡電影,還有人喜歡電視劇。比如我就喜歡電視劇,那麼我以什麼角度喜歡它呢?我喜歡的是通過電視劇靠近現實,找到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電視劇更多意味著的是現實,因為我是類似無業游民的日本人,而大多數的日本上班族都渴望脫離現實,這就是不同。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很多都是英雄主義,很少像馬雲、馬化騰那樣的。日本的品味是多樣化的,它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日本動漫很多主人公不是壞人,在這裡面確實也能找到一種英雄主義,包括《灌籃高手》的英雄主義,在日本這種高壓社會中會起到一種減壓的作用。

中日青少年對日本動漫評價很高,認為中國動漫與日本動漫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近幾年中國也出現了很多不錯的動漫作品,如何消除青少年對中國動漫的誤解呢?我認為可以從中國文化傳承上來探討。李克強總理提倡創新、提倡一帶一路。所以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不管中日間的歷史關係多麼複雜,我始終覺得對於中國的年輕人來說都有載體去理解日本是怎麼生活的。原來不僅有鬼子還有普通人,發現好像自己的一些認知存在片面性。而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是,對中國的古代是崇拜的。後來兩國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時間是中國製造,最近是中國遊客到日本。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只有到了赤壁,跟古代有關的時候才了解。就是說很多日本老百姓一點都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化,不了解今天有這麼多的中國高考生,以及這麼多的中國年輕人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中國大量的產品、文化能夠在日本普通家庭中進行傳播,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詳情]

日本主動向中國學習但中國傾向被動學習

我們平時在研究室裡搞研究,在教室裡教課,對成果的展示會有限制,這次能夠跟中華網合作「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的沙龍,使我們的研究更有社會意義。

顧名思義,跨文化交際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之間進行交際,現在隨著發展也有跨文化交際學,是針對一些相關的問題開展研究。現在各個國家的學習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證明,加藤嘉一和淺井悠佑就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例子。跨文化交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會使用語言。改革開放以後尤其這幾年活動在中國的日本人,首先他們都是要通過語言關,我們學生學習的時候要加強語言教育,這是跨文化交際的第一步。

跨文化交際實際有兩個角度和方向,一個是有需求、進行主動交際,還有一種情形是被動的,比如當初日本向中國學習,呈現一種主動向大陸文化學習的態勢,但是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學習呈現一種被動的形式。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交流,是我們兩個國家文化的交流,會體現出一些日本的文化現象,包括林嵐老師擅長的動漫、加藤嘉一擅長的社會觀察、淺井悠佑做的時尚和流行文化工作以及謝宏宇老師的中日雙向交流的工作。

遣唐使充分體現日本主動向中國學習的精神狀態

中日文化交流說起來源遠流長,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後300年是日本彌生時代,如果從這個時間算是2000多年,如果從書中記載的公元4世紀末也是1700多年,這個過程有一些實際的東西都是文字上的,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是200字左右。真正中日文化中的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是遣唐使,短暫的遣唐使時期,來中國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留學生是普通人、留學僧是僧侶。我們現在使用留學生這個詞,就是日本人創造的詞,或者我們想到的日本人創造的一些新詞「萌」、「控」,比較有意思。在遣唐使260年中,日本向大陸學習非常廣泛,只要是他們認為好的,都學了,包括社制度、社會管理、宗教、雕刻、陶瓷。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幾個人寫的中日關係史有詳細的記錄,我們中國的學生或者一般人都應該讀一讀,這裡面對遣唐使的描述有很多細節,這是中日關係史中,也是全世界中僅有的案例。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的交流學習跟蹤了260年,其中也是若干次遣唐使沒有成型,經過後期充分對大陸文化進行吸收和咀嚼,最後變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營養,其中在一些在文學上有所反映。

遣唐使時期,日本向中國學習了260多年,在那之前日本是沒有文字的,他們來中國首先是學習文字,只要你能讀懂文言文,就能讀懂日本的古書。在長期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日本人為了書寫方便,除去了漢字的這些符號,最後呈現出了現代的日文形式。剛才加藤嘉一說了一個中日共用文字的形式,我有好多朋友不是學日語的,要到日本旅遊,但是擔心語言問題,我說只要你認識漢字,到日本基本上沒有問題。

在清末的時候,清朝外交官和日本外交官就做語言翻譯,那個時期日本人不會說漢語,但是會寫漢文。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信號,日語中還保留了很多漢字,隨著漫畫、小說的普及又創造了一些新詞。中國人使用的是漢字的造詞功能,比如說這個人「很萌」、「我是個大叔控」、「上班族」。文字是很好的載體,動漫中出現很多這樣的東西。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大量翻譯著作,也都是留學生帶回來的,原來古漢語是單音節字為主,現在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雙音節字。

日本動漫來源於真實生活形成全民消費、終身消費

說到日本漫畫,我們一直有這樣的觀念,它是為兒童服務的,後來也有一種意識,它不像中國的小人兒書,它是以動漫為載體的,它不應該局限為兒童、青少年的作品。日本的動漫故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很多來源於真實的日本生活,比如說蠟筆小新這個熊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要是有這樣的孩子,家長會很頭疼,包括機器貓。本次的中華網「世界觀」文化沙龍的主題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交流,我們把動漫也看成一種日本文化現象,從中也能感受到日本行為,我女兒小時候願意看,我也陪著她看。我覺得它的畫面、房屋、樹木、葉子都是非常寫實的,有些動漫背景都是虛的,把這個也要作為日本的一個文化現象。

[詳情]

民間力量是未來關係的關鍵

加藤嘉一曾經在中國學習生活多年,他表示最近自己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進行調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中國。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當時他表達過這樣一句話:國民國家是由國民和國家組成的,國民老百姓、國家兩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見,老百姓對國家之間的關係不容忽視。至到2012年中日建交已經走過了40年,那麼未來的40年怎麼走?加藤嘉一認為,這將是國民之間的問題。2016年已經是中日建交之後後40年的第五年,他認為民間的交流對中日未來關係更重要。加藤嘉一表示,近些年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已經有了緩和,比如去年將近500萬的中國遊客到日本,非常幸運的是到現在沒有特別嚴重的衝突現象。他認為,如果沒有中日民間人員的往來,沒有日本動漫、電視劇對中國民間市場不斷地注入和傳播,那麼中國年輕人對日本的認知是嚴重失衡的。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也體現了文化交際的一方面,是民間力量的一個體現。民間力量對兩國未來關係的制衡很關鍵。

日本人會忽略新東西執著保護「老東西」

有人說,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雖然經濟比較發達,但是智慧型手機比較落後。加藤嘉一表示,其實這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發生的問題,日本人的缺點其實也是他的優點。尤其在自由思維方式和自己的理解能力下,日本對正在發生的新生代的東西,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很多日本人不選用智慧型手機,並不是他們覺得原來的手機更好用,而是因為手機沒有壞為什麼要換新的,或者這個人比較叛逆,很多人開始用智能,他不想跟大家一樣。這是日本人的一種活法。

中國的出版業已經市場化,現在是通過電子讀書、通過網絡方式傳播文學,這樣會涉及到產權問題。在日本,一開始大家對這種產權問題很謹慎,另一方面他們並不覺得比原來的更好。包括今天的報紙業,很多人還是喜歡「翻」的那種感覺。對於日本人來說還是喜歡翻報紙的那種感覺,更多的原因是日本人對曾經花了很長時間保護下來的東西很執著,但是對新的東西很容易忽略。

[詳情]

日本迷戀中國古代中國愛慕日本現代

謝宏宇曾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語部主任,2009年至2016年期間被派駐到日本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本記者站首席記者。在日本期間,他對當地進行採訪,然後將日本的文化情況介紹給中國。之前在中國則是做對日外宣工作,將中國的文化和情況介紹給日本受眾,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國。謝宏宇從事中日文化交流推進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

謝宏宇從自身多年的工作中感受到,日本人對中國古代的文化非常了解,比如日本書店會賣《孔子》、《孫子》、《老子》這類書籍,而且非常暢銷。再者,日本人會組織學習會去學習古詩詞,因此他們對中國古代非常了解,但是他們對中國的現代並不了解。謝宏宇說,曾經有一次去日本一個比較偏僻的縣,那裡的服務員問他「首爾是中國的吧」。對此謝宏宇記憶深刻,從自己很多經歷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對現代的中國文化並不了解。反過來講,中國對日本古代的情況不了解,謝宏宇坦言自己學習了20多年的日語,但是一直沒有認真地學習過日本古代的文化,是後來才對日本的相撲慢慢喜歡了。中國人對日本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但是對日本現代的音樂、動漫、電視劇、電影等都比較喜歡,而且非常風靡。

中國動漫「步步為營」竿頭直上

謝宏宇同自己的孩子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因為受到孩子的影響才開始看動畫片,日本動畫片中沒有壞人,比如《麵包超人》中的壞人並不是品質的壞,是有點小聰明的那種「壞」,而且結局設置也是大團圓。謝宏宇表示,中國國內的動畫片完全不一樣,比如中國動畫裡的壞人一定要下地獄,這樣的結局設置對於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來說是否合適?

日本動漫產業很發達,謝宏宇告訴我們,在日本如果要去一些動畫片的主題公園,必須要提前一個月預約,而且都是明碼實價,不存在亂要價的情況,並且環境非常祥和,對此中國國內的動漫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不過,近年來中國動漫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給謝宏宇印象最深的是《熊出沒》,裡面的熊大、熊二很形象,語言也很搞笑,所以漫畫文化是很包容的。

上世紀80年代的黃金時段,中國電視臺播放的都是日本動漫,比如《鐵臂阿童木》、《美少女戰士》、《灌籃高手》、《龍珠》、《聰明的一休》等。但是現在中國對日本動漫有了一定的限制,謝宏宇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要扶持自己的國產動畫片,如果一味的引進國外動畫片,就拿不出自己的產品,對中國動漫會有很大的打擊。日本動漫有很多先進的優勢,如果中國的動漫市場一味的對他們開放,對中國自己的動漫市場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隨著現在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國家實力都在不斷地提升,各種力量都在發生碰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用動漫的形式進入中國,外國文化的意識形態就會滲透進來,這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詳情]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文化的獨特神秘,都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與延展。歷史是文化的源泉,從古至今,中日文化的交融與借鑑從未間斷。日本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堅持主動學習與借鑑,如今日本文化風靡中國,中國對日本現代愛慕不已。

傅羽弘:日本主動向中國學習而中國傾向被動學習

在沙龍現場,吉林大學教授傅羽弘闡述了自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並對中日文化交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說,跨文化交際就是兩種不同文化交際,針對相關的一些問題開展研究,現在各個國家的學習研究已經出現了很多成果。現場他將加藤嘉一和淺井悠佑作為例子,稱這兩位熟悉中國文化的日本友人就是跨文化成功的例子。傅羽弘說,跨文化交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會使用語言,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幾年活動在中國的日本人,他們都是要通過語言這道關。所以傅教授建議學生學習的時候要加強語言教育,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傅羽弘教授介紹說,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需求進行主動交際,另一個方向是情形是被動的,就像當初日本向中國學習,正呈現出一種主動向大陸文化學習的態勢。但是在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學習呈現了一種被動形勢。傅教授表示中日文化交流說起來源遠流長,從公元前300年,日本的彌生時代,到現在2000多年。這個過程在一些實際的東西上都是在文字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是200字左右,真正的中日文化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遣唐使。傅教授舉現代的例子說,一個學習陶瓷的日本留學生為了學習技術,向陶瓷師傅的女兒要QQ號,而後成為了師傅的女婿,也學到了技術。而現在,日本人創造了一些新詞比如「萌」、「控」這些詞都挺有意思。

林嵐:日本主動學習中國文化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東北師大日語系教授林嵐為現場觀眾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她說,在遣唐使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那種堅持與自信,那種精神讓人特別震撼,日本人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總是一點一點消化、一點一點發展出來的,這也應該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加藤嘉一:日本對遣唐使非常承認中日交流最根本的是文字

被稱為在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的加藤嘉一也對遣唐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無論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還是當代日本人對那個時候的遣唐使持嚴肅承認的態度。他說在日本媒體輿論當中,我們對中國最直接的印象是中國遊客,去年去日本的中國遊客大約500萬。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多人來日本,加藤嘉一表示,這個原因是複雜的,包括中日關係逐漸回暖,如果從文化中看,古代的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而今天又有那麼多的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這些都能說明中日文化的交流。從古至今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日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但最根本的是文字。

淺井悠佑:中國女人會打男人日本女人不會

沙龍現場,淺井悠佑是顏值擔當,作為時尚界的日本友人,他對中日文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悠佑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揚州人,對中日文化的了解自然與大家有所不同。他以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解釋中日之間的文化異同,他說中國女生會打男人,而且有的中國女生是通過打人的方式來表達喜愛,但這種情況在日本是沒有的。

謝宏宇:日本對中國古代情有獨鍾、中國對日本現代愛慕不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語部首席記者謝宏宇在日本多年,對中日文化的異同也是感同身受,他說,我個人認為日本人對中國古代的東西了解的比較透徹,比如說書店賣的「孔子」、「孫子」、「老子」等的各種書很暢銷,日本人會自主的學習古詩詞。但是日本有一個現象是,他們對現代中國的情況不十分了解。謝宏宇舉自己看到的一個現象說,在日本的一個縣,相當於中國廣西那種比較偏僻的地方,他們那裡的一個飯店服務員問他首爾是中國的吧?謝宏宇說,反過來說,中國對日本古代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就如林嵐老師說,學習日語20多年都沒有認真學習過日本的文化,比如說日本相撲,後來我慢慢喜歡了。中國人對日本古代的東西了解的太少,但是日本的現代音樂、動漫、電視劇、電影在中國比較風靡。

[詳情]

相關焦點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世界成為單一市場,所有的國家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力、經濟空間與文化份額。在錯綜複雜的交流與博弈中,任何話題,無論是國家的、地區的抑或是全球的,都不再只是自我表述,而是在與他者的評價中共建的。為了贏得世界各國政府、媒體和民眾的關注與信任,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加強國際傳播力,希望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
  • 上外跨文化交際課登陸英國慕課平臺,校長: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雙方經多次協商,確定「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兩方線上合作的首門課程。「我們之間經過了長達17個月的溝通和磨合,上外上線的這門課程是非常有質量的。」FutureLearn駐中華區代表許敏驥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選擇「跨文化交際」作為第一門上線課程有著其審慎的考量和獨特的優勢。
  • 跨文化溝通交流課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全球化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斷的促進各國企業的分工和合作,跨國間的商務合作也愈發頻繁,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和交流中出現的溝通溝壑和問題也成為越來越突顯的問題,不同種族,不同國家所帶來的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衝突,無論在商務談判,還是跨國公司的併購等,對於文化衝突都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以避免因為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而產生對於商務的重大影響。
  • 德國: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跨文化能力
    外語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 所謂跨文化能力,是指要擁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適當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獲得的基礎是語言上的理解與溝通。換句話說,外語能力在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
    最後提出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際近幾十年都不會深入,因為歐美國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層面最樂觀的情況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層面。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的還有很多很多,也遠遠不止是時間。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人際網絡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跟當地社會的個人、群體或者組織進行互動,重新建構自己的傳播網絡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跨文化層面上編織網的過程。
  • 跨文化學習!地大7位教師同上一門課
    趙英科老師正在上課楚天都市報3月20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張雨禧 雷思奇)「語言不是存在於真空中的,語言深深紮根於它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中。」「本著實用主義,結合現實生活來進行英語教學」,在2019年春季學期,外國語學院教師團隊將《跨文化交際》選修課搬進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第四學期的選課列表。這門新開設的課程採取集體備課的方式,通過成員討論,共同制定教學方案,由趙英科、吳雅琪、趙妍、韓松、張玉珍、劉彩虹、劉倩倩7位老師分別開設教學班。
  • 英國這4所大學的跨文化傳播專業,帶你揭秘傳媒的奧秘!
    將接受以溝通為重點的培訓並發展自身在跨文化交流的專業知識。學制:1年課程介紹:該課程專為那些希望把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和發展它們的國際營銷知識在課程之中結合起來的學生設計的。學制:1年課程介紹:該課程專為那些希望把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和發展它們的國際關係知識在課程之中結合起來的學生設計的。
  • 水與日式茶道文化 架起中日文化溝通的橋梁
    近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就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水與cool japan」主題活動,聚焦於茶道文化,活動由阿酷爾商貿(上海)有限公司與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共同主辦,通過茶道文化交流,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       茶道老師現場講解日本茶道禮儀,邀請現場嘉賓一同體驗茶道文化,本次活動中煮茶所用到的水均為阿酷爾公司提供純淨飲用水,讓在場嘉賓在茶道文化體驗中品味純淨健康水帶來的美好感受。       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日本茶文化,呼籲大家重視生活中飲用水的安全健康。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該片重點突出中國在改革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以及優化發展理念的主題,以期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文化自覺,如產業轉型中體現出「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國際交流合作中展現「一帶一路」的新型交往觀等,將宏觀政策穿插於故事之中,摒棄枯燥的官方講述,傳達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理念。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在當今全球化進程和文化圈互滲空前加速的語境中, 不少國家和地區存在的「種族與族性」混雜的社會文化形態, 催生了跨文化詩學。所謂的跨文化詩學 (cross-cultural poetics) , 是我們採借於加勒比文化理論家愛德華·格裡桑的關鍵概念。
  • 復旦管院GNW海外課程 | 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視野,收穫「硬核...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復旦大學MBA學生通過GNW海外課程平臺,實現了與來自全球不同地域的精英學生、教授學者的「線上」學習和交流。在為期一周的課程學習中,教授學生共同潛心研究商業管理理論,探索商業社會的本質所在,圍繞疫情之下的數字經濟、跨文化溝通、多元視角分析等話題,展開多維度、跨領域的分享與交流,頻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積極應對跨文化研究挑戰
    Crittenden)等人共同撰寫的論文《跨文化研究導航:方法論及倫理考量》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刊發。文章提到,未來,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學者應轉變方向,將重點放在跨文化研究的研究選址、社群參與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適用性方面。
  • 中法文化交流
    中法兩國設有政府文化混合委員會。2002年11月,雙方籤署了兩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協定,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同月在法揭牌,2004年10月法國文化中心也在北京正式揭牌。近年來,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活躍。2003年至2005年中法舉行互辦文化年活動。中國文化年於2003年10月在法國開幕,2004年7月閉幕。
  • 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腦科學頂刊導讀 05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2,自發性大腦振蕩與知覺決策 3,近端威脅促進了反應性恐懼學習迴路的恐懼獲得和持續 >4,腹側紋狀體可分離信息期望、獎賞預期和獎賞獲得5,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中主觀權重的基本比率忽略和神經計算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以後的會議中,也經常面臨類似的問題。因此,傳播人權話語需要跨文化傳播。需要說明的是,與學界熟知的「跨文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不同,這篇論文裡的「跨文化」概念,來自國際學者趙月枝教授的對「transcultural」的分析和解釋。
  • 來自敦煌的捐助和問候:中日文化古城抗「疫」傳友情
    受敦煌市政府委託,一般社團法人日中和平發展促進會派出代表,分別前往鎌倉市、日光市和臼杵市,將這批救援物資送達各市並參加了捐贈儀式,傳達了來自中方的深切問候以及誠摯關懷。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與日本神奈川県鎌倉市、栃木県日光市、大分県臼杵市三城市是友好城市。疫情當前,風雨同擔。短短幾個月間,中日兩國上演了一幕幕互助抗疫的感人篇章。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一種新的教學場景出現,而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地從這種教學場景中建構新的師生關係,使課堂更有意義和價值,是擺在此次疫情期間所有開設直播課堂的老師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直播上課,我的實踐經驗不算豐富,而就我有限的觀察來看,教師至少可以在三個層次上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實現教學場景的重構。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 「海大文化小客廳」第10期:《行遠東方紅》
    「海大文化小客廳」第10期:《行遠東方紅》 2020-03-02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子論文]視覺語法下武俠電影海報的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鑑於此,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中的視覺語法框架為基礎,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方面切入,在跨文化傳播的層面上探討武俠電影國際版海報是如何實現圖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編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