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跨文化能力

2020-12-06 騰訊網

全文長 3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作者 | 付惠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當今時代,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一項目標。

德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移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諸多歷史原因,包括許多外籍勞動力以及難民和避難者在內的大量外籍人口湧入德國。在21世紀之前,德國一直抱有這些外來流動人口最終一定會回到自己國家的希望,但是隨著移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德國出現了一系列由外來移民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

2015年,由於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安,歐洲難民危機爆發,德國作為歐盟的主要國家之一,在此次難民危機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接納的難民規模十分龐大。在總理默克爾的帶領下,德國政府對難民開放歡迎,德國成為難民申請避難最重要的目標國家之一。據統計,德國目前約有20%的人口具有移民背景,義務教育階段移民學生人數約佔學生總人數的30%。大量難民的湧入以及移民人數的增加,使得德國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德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中,不同學生的語言、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是多元的,甚至還有可能產生衝突。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一方面努力讓具有移民背景的學生更好融入德國社會與文化中,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德國本土學生文化與種族的平等意識,培養所有學生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尊重與理解,並且能夠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由此,學校跨文化教育以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成為德國教育界的一項重要議題。

跨文化能力的目標是什麼

早在1996年10月25日,德國文教部長會議就出臺了以「學校中的跨文化教育與培養」為題的政策文件,並於2013年進行了修訂。該文件對學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目標和措施給出了建議:學校要將多樣性視為每個人的常態和潛力;學校要通過各學科課程以及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學校要培養學生掌握教學語言的能力;學校應積極與家長建立教育合作夥伴關係。

此外,該文件還根據以上原則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這些原則與建議為德國學校的跨文化教育發展提供了指導與框架。德國學校的跨文化教育以及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並非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附加的跨文化課程,而是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環境以及學習過程中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因此,德國學校將跨文化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內容中,學科課程和教學計劃都體現著跨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多樣性,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的跨文化能力。

外語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

所謂跨文化能力,是指要擁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適當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獲得的基礎是語言上的理解與溝通。換句話說,外語能力在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11年德國文教部長會議發布的以「關於加強外語能力的建議」為題的政策文件中,指出了外語能力的培養目標:擴大開展多語種教育;加強歐洲文化多樣性學習;促進流動與融合;為進行國際工作做好準備。

該建議還指出,德國小學中的外語學習主要考慮母語非德語學生的語言學習,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功能性的溝通技能、語言學習能力以及語言意識。在中學第一階段(初中),外語教學以能力為導向,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中學第二階段(高中),在學生掌握基本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外語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跨文化學習,培養不同類型文章的書寫能力、得當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理解能力;職業教育中的外語教學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基礎上,對專業化工作與職業領域的語言學習進行擴展,並且加入促進跨文化能力和學生流動性的內容。

德國十分重視外語基礎教育以及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從小學就開始了,中學除了外語必修課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第二外語甚至第三外語課程。以漢堡的學校為例,漢堡自1980年起在高級中學進行了設一門第三外語為選修課的教學實驗,最初設計的語種有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和拉丁語,自1985年起又開設了漢語、日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

多語種的學習為德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掌握多門語言不僅為進入工作領域做好了準備,更是培養跨文化能力、開拓國際化視野的重要途徑。

移民學生的母語課程為何重要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更要對自我文化有認同感,尤其是在德國這樣一個移民眾多的社會中,融入社會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文化,而是在認同自我文化的同時,對其他文化進行理解和接受。

德國有些聯邦州的學校會向移民學生提供母語類補充課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母語對其出生地的國情概況進行學習,讓移民學生保持對母國文化的認同,保持並發展他們的雙語能力。自2016年起,漢堡的學校加強了對於母語非德語學生的母語課程,即讓學生對自己的母語以及母國文化進行學習。

目前,漢堡的學校共提供12種語言課程教學,尤其將重點放在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達裡語上。此外,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爾巴尼亞語、波士尼亞語、漢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姆語和俄語也都開設了母語課程。在漢堡的小學,通常提供每周3小時母語課程作為自願的附加課程。在中學,母語教學通常採取義務選修課或第二、第三外語選修課程的形式。

這樣的外語培養模式讓學生尤其是移民子女,能夠首先對自己的語言以及民族文化有一個了解,對自我文化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從而能夠在德國這樣一個移民社會進行更加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在漢諾瓦的阿伯特·史威哲小學,由於學校大約有40%的學生來自講土耳其語的移民家庭,校方認為不應該讓這些學生在學德語之外再學習英語,而是應該好好學習土耳其語,因此學校開設的土耳其語課程並不只面向土耳其語家庭的學生,而是面向全校所有學生。

阿伯特·史威哲小學的雙語教學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不僅為學生開設土耳其語課程,同時在藝術、音樂等學科課程中也會使用土耳其語作為教學語言。

雙語學習作為德國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對自我語言文化以及其他語言文化的了解與熟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促進了德國移民家庭的孩子更好融入社會,同時也培養了德國本土兒童對其他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如何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在於外語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國際化和全球化視野,對其他國家、民族及文化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德國鼓勵中小學生走出國門,充分實踐語言的社會功能和交際功能,在實踐與生活中進行語言學習,開闊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能力。德國《聯邦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中小學生境外交流可以獲得政府的相應資助,從而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德國還通過與歐盟國家的合作加強本國學生的國外交流學習和國際視野培養。德國是歐盟出臺的「伊拉斯謨計劃」的積極參與者,該計劃旨在促進學生的跨國交流與視野開拓。該計劃原本是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合作,後來也涉及基礎教育。德國積極倡導本國中小學生參與該計劃的跨國交流項目,親身體驗歐洲文化的多樣性,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還對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在職業教育領域,德國也鼓勵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國外交流。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於2007年啟動了「世界職業培訓資助計劃」,該計劃為職業學校中的培訓者及學徒提供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以及資金支持,是對「伊拉斯謨計劃」的補充。通過國外交流學習,德國職業學校學生不僅提高了國際專業能力、外語以及跨文化能力,也為成為職業化的全球專家奠定了重要基礎。

課程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

在德國中小學的日常課程教學中,同樣非常注重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以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高中哲學課程為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包容其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重要的教學任務。在課程教學重點中,包含了「在跨文化情境下行動的價值和規範」等關於對跨文化以及全球化主題的內容。

此外,由歐盟發起的「歐洲學校」項目也有效提升了德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歐洲學校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歐洲學校的教學理念是: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母語從本國教師那裡接受教育;每個孩子必須學習其他歐洲國家語言,了解他國文化;每個孩子都應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同時樹立歐洲的身份感和歐洲意識。

德國北威州的歐洲學校為學生提供雙語課程,所有的學科課程與歐洲的知識與文化息息相關,為學生在歐洲生活、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歐洲學校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歐洲導向能力和民主能力,通過在歐洲學校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公民能力。

當今時代,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德國的跨文化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以及在全球化環境中所要具備的能力,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這點尤其值得世界各國學習。

相關焦點

  • 中小學生如何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今天大文要跟家長們分享的是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最重要的方法 —— 提高英語聽力的能力一般慣例,提高語言聽力水平都是多聽多了解。這是最直接的路徑,然而「多聽」要用對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聽力,說得底,就是listen to spoken English。
  •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作為國家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是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其旗下的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發展,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少年。他期待英語教育工作者通過大會增進彼此了解,學習掌握更多英語教育方式方法。
  • 中小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中小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一、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 能正確反映一定環境和情境的影響,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 具備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若想具備這些素質,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的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意味著教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技能傳授,而是培養思想獨立、人格健全和能夠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人才。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國近年來也不斷推出深化教育改革的各種措施。就外語教育改革而言,外語專業學生的視野高度、能力結構和發展空間日益成為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篇)
    《英語課程標準》對這門學科的教學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英語教學應從孩子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可分為接受和發現兩種。
  • 加強培養新聞專業學生的對話能力
    這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更加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與社會對話的能力。開展"對話教育"的研究、培養出具有較強對話能力的畢業生,應該成為新聞教育界、學界高度關心、積極探討的一個課題。    我們縱觀近代中外名記者,無一不具有非凡的對話能力。他們在採訪前,充分準備;在採訪中,能從容地克服文化差異的障礙,善解人意,把握主動,勇於挖掘,樂意傾聽。把對話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從而也得到了好的"產品"。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
  • 趙汀陽:跨文化對話,是為了消除誤解
    新京報:如你所言,跨文化的方法論,正是跨文化的首要難題。跨文化經驗的暢快與困難,是如何體現在你們的通信往來之中的?你們的「跨文化聚點」是什麼?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況嗎(恐怕那些並非「跨文化」的辯論也會常常出現這種情形)?若有,你們是「為什麼沒能相互理解」呢?
  • 跨文化溝通交流課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全球化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斷的促進各國企業的分工和合作,跨國間的商務合作也愈發頻繁,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和交流中出現的溝通溝壑和問題也成為越來越突顯的問題,不同種族,不同國家所帶來的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衝突,無論在商務談判,還是跨國公司的併購等,對於文化衝突都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以避免因為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而產生對於商務的重大影響。
  • 「中國風」全國中小學生創意主題作品展評徵集通知
    用跨文化視角、國際視野和世界思維全面介紹中國,引領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美麗窗口,這既是廣大青少年個人素養的體現,也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和挑戰。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負責人就《中小學生閱讀指導...
    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讀書對於提高青少年兒童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從近年來我國參加的國際學生學業能力測試來看,我國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測試成績居於前列,但閱讀數量相對不足,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在系統閱讀、深層次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增長見識、提升素養。
  • 中小學生分級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最新完整版 教育部推薦閱讀書目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廣大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受教育部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研製並發布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導目錄》)。
  • 《三體》等300種書入選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本報訊(記者 雷嘉)為提高廣大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受教育部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研製並發布了《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共300種圖書。
  • 德國幼兒園不教加減乘除,數學家卻有很多,它們是如何培養的?
    這時閨蜜卻說我的觀念有問題,我就繼續追問,原來在德國,幼兒園期間老師們從來不會教孩子數數、或者加減乘除,這些甚至很多七八歲的孩子都不會,但是據我了解德國數學家很多啊,七八歲都不會加減乘除,如何培養那麼多數學家呢?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指導目錄》推薦中國作品比例為76.7%,外國作品比例為23.3%,培養中小學生注重自覺延續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學生、家長和學校如何使用《指導目錄》?建議如下:首先,推薦圖書供學生自主選擇,不作強制要求。《指導目錄》對於中小學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 【GET2017】Knovva Academy首席學習官:雙師課堂增進跨文化溝通
    他認為,很多語言教學都局限於學習語言本身,沒有讓學生做好跨文化交流的準備。在Knovva Academy的課程中,中教負責講解語言知識點,外教則側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和適應。「雙師課堂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讓他們在國際化的時代更有競爭力。」Ross Weissman說。
  • 積極應對跨文化研究挑戰
    Crittenden)等人共同撰寫的論文《跨文化研究導航:方法論及倫理考量》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刊發。文章提到,未來,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學者應轉變方向,將重點放在跨文化研究的研究選址、社群參與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適用性方面。
  •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四人談之三 】彭正梅:激發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是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
    有些國家如德國曾對批判思考保持著某種警惕和不信任,批判思考在其教育中核心地位的確立經歷了複雜且艱難的過程。但是,21 世紀以來,全球教育改革顯示,創新和批判思考作為全球「貨幣」,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核心。為實現創新國家的戰略,如何在中國教育情境之下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已成為教育探索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一種新的教學場景出現,而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地從這種教學場景中建構新的師生關係,使課堂更有意義和價值,是擺在此次疫情期間所有開設直播課堂的老師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直播上課,我的實踐經驗不算豐富,而就我有限的觀察來看,教師至少可以在三個層次上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實現教學場景的重構。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 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聯合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組織管理規範有序、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落實到位、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就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出如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