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作者 | 付惠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當今時代,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一項目標。
德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移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諸多歷史原因,包括許多外籍勞動力以及難民和避難者在內的大量外籍人口湧入德國。在21世紀之前,德國一直抱有這些外來流動人口最終一定會回到自己國家的希望,但是隨著移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德國出現了一系列由外來移民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
2015年,由於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安,歐洲難民危機爆發,德國作為歐盟的主要國家之一,在此次難民危機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接納的難民規模十分龐大。在總理默克爾的帶領下,德國政府對難民開放歡迎,德國成為難民申請避難最重要的目標國家之一。據統計,德國目前約有20%的人口具有移民背景,義務教育階段移民學生人數約佔學生總人數的30%。大量難民的湧入以及移民人數的增加,使得德國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德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中,不同學生的語言、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是多元的,甚至還有可能產生衝突。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一方面努力讓具有移民背景的學生更好融入德國社會與文化中,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德國本土學生文化與種族的平等意識,培養所有學生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尊重與理解,並且能夠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由此,學校跨文化教育以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成為德國教育界的一項重要議題。
跨文化能力的目標是什麼
早在1996年10月25日,德國文教部長會議就出臺了以「學校中的跨文化教育與培養」為題的政策文件,並於2013年進行了修訂。該文件對學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目標和措施給出了建議:學校要將多樣性視為每個人的常態和潛力;學校要通過各學科課程以及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學校要培養學生掌握教學語言的能力;學校應積極與家長建立教育合作夥伴關係。
此外,該文件還根據以上原則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這些原則與建議為德國學校的跨文化教育發展提供了指導與框架。德國學校的跨文化教育以及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並非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附加的跨文化課程,而是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環境以及學習過程中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因此,德國學校將跨文化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內容中,學科課程和教學計劃都體現著跨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多樣性,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的跨文化能力。
外語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
所謂跨文化能力,是指要擁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適當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獲得的基礎是語言上的理解與溝通。換句話說,外語能力在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11年德國文教部長會議發布的以「關於加強外語能力的建議」為題的政策文件中,指出了外語能力的培養目標:擴大開展多語種教育;加強歐洲文化多樣性學習;促進流動與融合;為進行國際工作做好準備。
該建議還指出,德國小學中的外語學習主要考慮母語非德語學生的語言學習,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功能性的溝通技能、語言學習能力以及語言意識。在中學第一階段(初中),外語教學以能力為導向,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中學第二階段(高中),在學生掌握基本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外語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跨文化學習,培養不同類型文章的書寫能力、得當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理解能力;職業教育中的外語教學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基礎上,對專業化工作與職業領域的語言學習進行擴展,並且加入促進跨文化能力和學生流動性的內容。
德國十分重視外語基礎教育以及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從小學就開始了,中學除了外語必修課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第二外語甚至第三外語課程。以漢堡的學校為例,漢堡自1980年起在高級中學進行了設一門第三外語為選修課的教學實驗,最初設計的語種有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和拉丁語,自1985年起又開設了漢語、日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
多語種的學習為德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掌握多門語言不僅為進入工作領域做好了準備,更是培養跨文化能力、開拓國際化視野的重要途徑。
移民學生的母語課程為何重要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更要對自我文化有認同感,尤其是在德國這樣一個移民眾多的社會中,融入社會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文化,而是在認同自我文化的同時,對其他文化進行理解和接受。
德國有些聯邦州的學校會向移民學生提供母語類補充課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母語對其出生地的國情概況進行學習,讓移民學生保持對母國文化的認同,保持並發展他們的雙語能力。自2016年起,漢堡的學校加強了對於母語非德語學生的母語課程,即讓學生對自己的母語以及母國文化進行學習。
目前,漢堡的學校共提供12種語言課程教學,尤其將重點放在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達裡語上。此外,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爾巴尼亞語、波士尼亞語、漢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姆語和俄語也都開設了母語課程。在漢堡的小學,通常提供每周3小時母語課程作為自願的附加課程。在中學,母語教學通常採取義務選修課或第二、第三外語選修課程的形式。
這樣的外語培養模式讓學生尤其是移民子女,能夠首先對自己的語言以及民族文化有一個了解,對自我文化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從而能夠在德國這樣一個移民社會進行更加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在漢諾瓦的阿伯特·史威哲小學,由於學校大約有40%的學生來自講土耳其語的移民家庭,校方認為不應該讓這些學生在學德語之外再學習英語,而是應該好好學習土耳其語,因此學校開設的土耳其語課程並不只面向土耳其語家庭的學生,而是面向全校所有學生。
阿伯特·史威哲小學的雙語教學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不僅為學生開設土耳其語課程,同時在藝術、音樂等學科課程中也會使用土耳其語作為教學語言。
雙語學習作為德國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對自我語言文化以及其他語言文化的了解與熟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促進了德國移民家庭的孩子更好融入社會,同時也培養了德國本土兒童對其他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如何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在於外語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國際化和全球化視野,對其他國家、民族及文化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德國鼓勵中小學生走出國門,充分實踐語言的社會功能和交際功能,在實踐與生活中進行語言學習,開闊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能力。德國《聯邦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中小學生境外交流可以獲得政府的相應資助,從而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德國還通過與歐盟國家的合作加強本國學生的國外交流學習和國際視野培養。德國是歐盟出臺的「伊拉斯謨計劃」的積極參與者,該計劃旨在促進學生的跨國交流與視野開拓。該計劃原本是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合作,後來也涉及基礎教育。德國積極倡導本國中小學生參與該計劃的跨國交流項目,親身體驗歐洲文化的多樣性,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還對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在職業教育領域,德國也鼓勵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國外交流。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於2007年啟動了「世界職業培訓資助計劃」,該計劃為職業學校中的培訓者及學徒提供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以及資金支持,是對「伊拉斯謨計劃」的補充。通過國外交流學習,德國職業學校學生不僅提高了國際專業能力、外語以及跨文化能力,也為成為職業化的全球專家奠定了重要基礎。
課程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
在德國中小學的日常課程教學中,同樣非常注重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以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高中哲學課程為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包容其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重要的教學任務。在課程教學重點中,包含了「在跨文化情境下行動的價值和規範」等關於對跨文化以及全球化主題的內容。
此外,由歐盟發起的「歐洲學校」項目也有效提升了德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歐洲學校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歐洲學校的教學理念是: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母語從本國教師那裡接受教育;每個孩子必須學習其他歐洲國家語言,了解他國文化;每個孩子都應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同時樹立歐洲的身份感和歐洲意識。
德國北威州的歐洲學校為學生提供雙語課程,所有的學科課程與歐洲的知識與文化息息相關,為學生在歐洲生活、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歐洲學校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歐洲導向能力和民主能力,通過在歐洲學校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公民能力。
當今時代,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德國的跨文化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以及在全球化環境中所要具備的能力,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這點尤其值得世界各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