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美國的全球理解課程(Global Understanding Classroom)採用網絡視頻會議、聊天室和電子郵件等工具,將不同國家的學生分組配對,進行實時交流和非實時溝通,具有學科多樣性、課程完整性、學校自主性、學生合作性、溝通情景性等特點。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
全球理解課程的特徵和時代價值
全球理解課程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學科多樣性,可以作為大學人文和科學等多種學科的必修或選修課程。二是課程完整性,整個課程需要45課時完成。三是學校自主性,各個學校的學分與教學內容都遵循各自的教學計劃安排,全球理解課程是否納入學分或作為課程補充由各學校自主決定。四是學生合作性,每個學生和配對夥伴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一個與話題或專業相關的項目,項目形式多種多樣,如話題總結、新聞匯報、電影分析等。五是溝通情景性,全球理解課程通過網絡視頻為溝通雙方提供了「真實」的世界,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可以進行視頻或文字實時對話,表達情感,呈現自我,大大滿足了青年們交往的需要。六是英語通用性,所有參與連線的學生互相之間使用英語交流,英語是達到互相理解的重要媒介。截至2014年底,已有來自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約30個國家50所大學或機構加入到了這個項目中來,每年全世界有接近3000名學生選修該門課程。
全球理解課程本來是幫助美國學生了解世界的課程創新,對於我國高等教育而言,也是一種英語教學的新方式,它是對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應用和訓練,更是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我國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實踐。
全球理解課程順應了全球化的時代特徵,滿足了全世界人民對文化交流的渴望,通過精心設計不同國家學生的實時交流,既成為了美國等英語國家學生了解世界的平臺,也為非英語母語學生學習英語和了解不同文化提供了機會,對於高校來說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項教學創新。在這一新的英語教學方式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接觸各種文化,溝通變得更迅捷,學習變得更有趣。
全球理解課程的出現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為基礎的。全球理解課程之所以能夠出現和存在,其物質基礎是迅猛興起的信息技術——網際網路的出現、發展和成熟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現在,信息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當代年輕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隨著技術的蓬勃發展,設備越來越先進,課程討論越來越方便,情景越來越「真實」,成本越來越低。最重要的是,對於每個參與的學生來說,既可以學習英語,也能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了解同齡人的思想和生活,開闊了眼界和思路,提升了語言交際能力。在學習交流的同時,學生們還拿到了這門課程的學分,這也是全球理解課程實現快速擴展的重要原因。
全球理解課程對英語教學的推動
提高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交際能力。英語和其它語言一樣,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體。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這種語言,以便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較好地運用這種語言,增進對不同文化、世界觀、價值觀、社會生活的了解。全球理解課程是活的課堂、新鮮的課程,是對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交際實踐性。在課堂上,有老師確定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學習英語,面對與自己不同膚色、不同腔調的他國學生,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會對語言的掌握更加靈活,對一個詞彙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在不同文化下的運用更加恰當。更為重要的是,連線的課堂使參與的學生成為一個即時的學習整體,學生在即時的交流中體會英語學習的快樂,培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溝通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的是活的英語和能用的英語,不是沒有靈性的字符,從而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和理解,推進了英語教學方式的創新。
有助於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人類交際的障礙不僅在於各種不同的語言符號,更在於人類大腦中存在著不同文化圖式(culture schemata)。語言教育的最成功之處便是要在學習者大腦中建立該語言深層的文化圖式。英語教學的最高目標也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地理解英語、靈活地運用英語,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在不同語言文化交際中,由於交流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經歷存在很大差異,個人頭腦中的文化圖式也會有很大不同,影響了人們對訊息的選擇、理解、加工以及行為方式。因此,跨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如何重構英語語境下的意義結構及認知程序。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通過全球理解課程中交流、閱讀、思考、合作、總結等方式的訓練,可以有效重構學生的文化圖式。
擴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全球理解課程增進了不同文化背景大學生的交流理解,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課程拓寬了參與學習學生的國際視野。英語作為在世界範圍內運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其地位還在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而提高。全球理解課程使學生了解到不同的英語及其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利用英語這種「通用語」地位,全球理解課程設計了不同的話題,這些話題涉及社會現象和熱點、科技教育、宗教、心理和精神、世界發展等,讓學生在交流溝通中豐富了文化知識,加深了對世界的了解。該課程實現了多重目的:練習語言和提升交際能力的同時,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理解對方同齡人的思想,並推介了自己國家的文化。
當然,由於網絡語境的局限性,在短時間內達到深度溝通難度較大。如果聯線前的準備工作,如詞彙查找、背景收集、問題思考等做不好,再加上學生在溝通時非語言交流、輔助語言使用不當等,則會妨礙課程的效果,這也是做好全球理解課程所要避免的。
全球理解課程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發
全球理解課程的出現給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以啟示,那就是要深刻把握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改善英語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性。
在重視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同時關注人文性。大學英語教學是我國外語教育的重要的部分,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公共基礎課程。由於學生在這一階段開始專業訓練、繼續提高和準備就業,學生學習目標逐漸分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應用性凸顯出來。這時,大學英語教學一定要在實現其工具性同時,增強其人文性。對於英語教學的工具性,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一直予以很高的關注,並形成了聽說讀寫譯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但對於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我們重視不夠。一是忽視英語語言的文化載體性,重「師人之技」輕「究人之理」。二是忽視本國優秀文化的推介,重接納輕輸出。三是急功近利,重視工具性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人文性目標的達成。當前,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快捷,人們對英語的日常運用越來越多,跨文化的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重要。除政府、學校外,一些培訓機構,甚至企業也積極參與進來,培養適應全球化的熟練使用英語的國際交流人才,但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與社會需求相比,我們仍缺少大量的參與國際交流的人才。比如,在國際組織中,我們的工作人員遠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是個別發展中國家。全球理解課程啟發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在提高我們英語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時增強其人文性,發揮英語教學在培養人才、傳播文化中的作用。
加強和改進交際性英語教學課程。如上所述,我國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很強,通用英語教學課程、專門英語教學課程很受重視,而且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值得繼續堅持的好經驗。比如,受結構主義影響,英語教學中以英語語法翻譯為主線的教學,是許多優秀學者對英語語言規律的總結,應當繼續加強。受行為主義的影響,英語教學以大量練習為手段,「熟能生巧」也促進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近些年來,在交際性理念的影響下,一些教師開始強調語境、合作和互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教學實踐中不但關注字詞的內涵,還關注書面或口頭溝通的風格,關注社交合理性(legitimation)和確實性(trustworthiness),同時避免過分強調語法正確。交際性理念指導著各種各樣的教學改革,本世紀初出臺的各級外語教育標準,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課程,以及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改革——聽力口語從無到有以及從低分值到高分值的變化,甚至還有一些學校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所有上述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英語交際性實踐,然而不足的是,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方式仍然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與之不同的是,全球理解課程則把以網絡視頻為媒介的跨文化英語交流溝通擴展到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全球公民,不但為我國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為交際性英語教學提供了樣板。目前,我國共有9所大學參與了這個項目。通過對參與該課程的學生進行連線前後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動機、溝通傾聽技術顯著提高,其他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有進步。當然,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課程,全球理解課程只是一種初步探索,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英語程度和目標需求,開設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課程,以提高他們英語學習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缺一不可。全球理解課程告訴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只要增強了教學的交際性、實踐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更加突出,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大大增加,學習的效果就會增強。同時,教師主導作用和責任更加重要。全球理解課程實踐證明,教師在跨文化教學的課程中,要做好主題選擇、教學設計,還要「導演」整個過程,以實現教學目標。比如,指導學生批判性反思、討論、組織考試、必要的現場翻譯或把具有地域風格的敘述轉換為全球語境中的敘述。教師的經驗、智慧和直覺等在這種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特徵的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好的老師本身就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素質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他們在多元文化課程中扮演的是指導和諮詢的作用,而不是講解的作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碰撞與意識形態差異問題。因此,在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對採用的材料、探討的話題進行充分的分析和研判,引領學生在克服文化和價值觀差異產生的障礙,展開充分交流的同時,堅守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取向。
參考文獻:
[1]Rosina C. Chia, Elmer Poe and Karl L. Wuensch. Attitude
Change after Taking a Virtual Global Understanding Cour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9(7).
[2]Kachru, Y. World Englishes in Asian Contexts[M] (Larry E. Smith Ed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3]Kramsch, Claire and Steven L.Thorne.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 global communicative Practice.(David Block & Deborah Cameron Eds.).London: Routledge,2002.
[4]Svetlana A. Minyurova,Svetlana G. Krylova,Nadezhda S. Ru-denko. Assessment of the Socio-perspective compon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 Pilot Study of Russian Students' View of Amercians [J/OL], 2013-09-12.
[5]Gen L Chang-Wells, Gordon Wells.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ogether: Classrooms as Centers of Inquiry and Literacy [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992.
[本文為「本部教學-23O.教學保障-基礎研究與實踐-全球連線與跨文化能力研究」 (11204561106/12205561110-131 )階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一般項目「全球化時代美國對外英語傳播政策對中國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朱麗華,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公共外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