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賞析:基於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模式研

2021-01-09 百變芭莎

在 1440 年古騰堡發明印刷機之前,通常只有抄寫員和神職人員才具有讀寫能力,到了 20 世紀,一般也只有富人群體才能識字。直到 20 世紀下半葉,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讀寫能力才得到普及。傳統上,讀寫能力是指對於文字文本具有閱讀和寫作能力,然而進入 21 世紀,讀寫實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在技術進步、文化多樣化的社會,讀寫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傳統的閱讀和寫作界限,拓展到各種交際模態。人們必須認識到他們的讀寫實踐對象是一個全球化、網絡化、文化多樣化的世界,越來越多的知識是通過數字語境中不同的模態——文字、圖像、視頻等以相互交織的形式呈現的。人們不僅要能夠理解這些信息,還必須能夠用同樣的多模態方式來呈現知識和表達思想。由此可見,「讀寫」的意義擴展了,它不再專門用來表示理解和書寫文字,而是指理解和生產多種交際模態的能力,即多模態讀寫能力,或多元識讀能力。社會符號的多模態化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Royce 提出了多模態話語的分析框架[1]

;胡壯麟論述了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2];李戰子等系統闡述了多模態符號學的理論基礎、研究途徑與發展前景[3]。目前多模態符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視覺模態和圖文關係。Kress & van Leeuwen 把系統功能語言學運用到非語言符號的解釋中,將各類意義的圖像特徵和實現方式進行了細化,建構了較為完善的分析視覺符號的語法框架,能夠有效分析視覺模態中除文字之外的其它要素,如照片、漫畫、圖表、視頻等[4]。這些相關研究為多模態識讀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一、多模態英語教學模式的意義1994 年,一批學者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新倫敦召開會議,後來他們被稱為「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NLG)。1996 年,他們在 《哈佛教育評論》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發表了題為「多模態識讀教學法:設計社會未來」 (A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論文,創造了術語「多元識讀」 (multiliteracies) [5],標誌著多元識讀研究的開端。其研究主要涉及日益複雜文本的兩個高度相關的方面:一是多模態意義建構方式的擴散,即文字已經成為視頻、音頻和空間等模態構成的複合話語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二是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越來越顯著,其特點是地區多樣性和全球連通性。本文的討論將聚焦於多元識讀的第一個方面,即多模態語篇的意義建構方式。近年來,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逐步升溫,

如李戰子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對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具有積極的意義[6];胡壯麟指出了培養多模態識讀的重要性,他認為多模態識讀能力是多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夠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手段來理解和產出多種模態的語篇[3]。但國內學者對 multiliteracy 一詞有不同的翻譯,胡壯麟稱之為「多模態識讀能力」或「多元識讀能力」[7];朱永生譯作「多元讀寫能力」[8]。從詞的外延來看,「多元識讀」比「多模態識讀」的涵蓋面更廣一些,如前者還包括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但現在學界基本混用,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也不作區分。標題採用「多模態識讀能力」一詞,旨在強調英語語境中各種模態或符號系統,如視頻、圖片、手勢、動畫等已經和語言文字緊密結合,構成一個意義表達的整體,無法分割,忽視其它模態的存在而形成的讀寫能力是不完整,甚至是有誤導性的。我國英語教學界通常把發展讀寫能力放在首位,隨著「啞巴英語」問題的凸顯,近年來又開始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外語教育界普遍認為:學習者如果能在具體語境中流利地聽說讀寫,就具備了外語交際能力。這種教學和培養模式的核心仍然只是語言文字,

但現代社會的交際形式和模式已經超越了語言文字,涵蓋各種符號或模態,形成了多元化的傳播和表達方式,因此英語交際能力應該擴展為在具體語境中的多模態或多元交際能力。具體來看,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會在不同的交際情景中使用到英語,他們有可能和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具有不同口音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這其中既有面對面的口頭交流,也有電話和視頻會議等遠程交際模式;通過書信和電子郵件進行的較為正式的書面通信;同時還有通過網絡即時通信工具,如 MSN、QQ、微信等進行的實時溝通。他們還需頻繁利用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資源搜集信息。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全面的多模態識讀能力。但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無論是教材也好,課堂教學模式也好,都注重單一模態,即主要關注語言文字識讀能力的培養,而對於網絡識讀能力、英美文化中的體態、肢體語言、空間表現意義以及跨文化差異等多模態、圖片漫畫等多符號系統介紹不足,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普遍薄弱。所以,英語教學中的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焦點

  • 構建德、識、才相統一的育人模式
    一、擺脫應試教育桎梏,構建德、識、才相統一的育人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堅持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我校致力於培養富有全球競爭力的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全球視域,構建學科課程、生活課程與創新能力一體化的培養體系;倡導教學做三者合一、知識與能力並重、學習與實踐同步的教學方式,形成具有學軍元素的育人模式,做美好教育的遠播者、優質教育的深耕人、未來教育的先行軍。 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需要有哪些關鍵能力?
  • 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
    多模態教學充分結合身體和認知。「體驗認知」或「體驗學習範式」在二語語音訓練中基於這樣的理論框架:語言的韻律(節奏、重音、句調等)在語音和語用層面都與手勢等身體動作緊密聯繫在一起,故而善用身體和話語的結合可有效地促進語音的學習。多模態語音教學擁有廣泛的認知資源可供調動,例如圖式化的語音頻譜及音高曲線(視覺)、手勢(動覺)、觸摸(觸覺)等。
  • 「基於農村中小學教情與學情的音形英語教學 法」研究成果報告
    為了解決農村中小學生、留守兒童以及受教育背景弱勢群體的英語學習問題,為了中國人學英語少走彎路,避免學生因為一開始就進入誤區導致英語學習不入門,項目主持人在農村教學一線先後立項五個課題,經過二十多年反覆實踐和檢驗,這一改革與實踐探索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至關重要,對英語教學改革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研究成果具有獨到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 基於問題式學習的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與實踐
    從實驗的統計數據來看,相較於傳統教學模式,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方面有明顯優勢,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  英語翻譯能力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綜合性的技能,學生需要充分調動聽、說、讀、寫等各方面技能來協作完成,可以說,「翻譯能力是學生學習外國語言和知識各方面能力的最終體現」[1]。多年來,我國的翻譯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產業的精深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導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眉山彭山一小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國網11月27日訊(蘇丹 楊潔)近日,由眉山市彭山區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組織的眉山市彭山區第一小學「蘇丹名師工作室——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展示及講座活動」在謝家小學舉行。活動中,「蘇丹名師工作室」成員陳川向參加活動的老師們介紹了舉辦本次活動的目的,旨在進一步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法。
  • 基於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證研究
    寫作能力的大小, 一直被認為是學習者綜合語言素質的體現。然而綜觀目前的英語寫作教學現狀, 情況不容樂觀。國內某著名院校在歷屆的論文盲審中, 學生的學術水準受到校外專家高度肯定, 只是英語摘要寫作頗為差強人意。無獨有偶, 另有一知名院校, 國外專家在對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充分考察後, 稱讚其學生的專業功底紮實過硬, 然而其英文寫作能力卻遠未達標。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篇)
    《英語課程標準》對這門學科的教學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英語教學應從孩子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可分為接受和發現兩種。
  • 在教中研,在研中學——記九江雙語實驗學校中學英語組常規聽評課...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曹琴報導:為探索中學英語高效教學模式,促進學校教師隊伍的快速成長,提高教師間的學習、研討能力,自11月底以來,九江雙語實驗學校中學英語組在教研組長曹琴老師的帶領下,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時間,開展了為期一個半月主題為「在教中研 在研中學」的組內常規聽評課活動。
  • 如何培養孩子英語溝通能力呢
    家長教孩子表達和行為,都是要做到位的;而且還通過提問和互動等形式,來驗證並增強孩子的能力。實踐中表現得多了,自然也就模仿了;但家長總是會耐心地去教孩子模仿到位,恐怕孩子學不好。對於少兒英語學習來說,老師表現的幽默而風趣,活潑多樣,是將簡單的詞彙更形象,便於孩子掌握到位。聽不到位,可以聽清,但未必能聽懂。口語發音不到位,可以發音,但是未必準確。
  • 能用英語發科研論文的本科生為何不多
    無獨有偶,清華和復旦是兩所最早(2011年)為了培養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而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高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筆者認為,國際水平這裡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科技成果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要具有國際競爭力。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 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符合教育部「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針對當前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結合閱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同時,因為無經驗可循,初為人師的夏谷鳴基於一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理解,開始在一線崗位上對英語教學進行不斷探索,嘗試了音樂背景教學、分層教學、情景教學等許多在當時看似很獨特但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學生也喜歡你。」這是夏谷鳴在那八年的最大成就感。而基於英語愛好者的學習體會是其教學思想的基礎,也是其教育哲學的基礎。
  • 紅杉樹智能英語全新教學模式 讓英語學習更簡單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英語教育的培養,為孩子的將來打下基礎。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持久的興趣,根據兒童注意的這些特點,在小學英語教育中,教師就特別要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啟發性和趣味性,同時積極地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一、英語學習的核心追求《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核心追求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清華大學副校長:突出「研」,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
    本文來源:原題為《從「研」出發,培養肯鑽研能鑽研的高層次人才》,後經編輯,以專家訪談形式刊載於2020年8月11日《光明日報》第13版 轉自:一讀、墨香學術 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
  • 京東姚霆:推理能力,正是多模態技術未來亟需突破的瓶頸!
    因此,如何能在海量的弱監督數據上學習更具泛化能力的視覺和語言之間本質聯繫,將是下一個研究的熱潮。而一旦在這些海量的弱監督甚至於無監督數據上通過預訓練學習到了蘊含有多模態間本質聯繫的模型,便可賦予它在各種視覺與語言任務上的生命力。
  • 多模態:翻譯研究的新視角
    因此,翻譯活動本身包含著多模態信息傳遞的內容,我們借鑑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成果來考察翻譯產品與過程,作為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從多模態的視角切入翻譯實踐和研究,我們能夠得到更多新的發現與收穫,從而豐富和完善翻譯研究的分支,同時也是對多模態話語分析這一語言學理論的開發與拓展。
  • 耐思糖果少兒英語情境化教學,互動體驗式課堂助力少兒英語
    如何讓同學們在英語使用上,把英語當做語言工具來靈活使用是一個重大的難點。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們的英語聽說讀寫,培養語感,能夠靈活使用並生活場景化運用英語,就變得迫切。耐思糖果少兒英語獨特全英文情境化教學,互動體驗式課堂助力3-12歲孩子從小培養英語思維,讓孩子接觸優質的英語教育資源去學習英語。
  • 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說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
    歡迎參加專欄主題:「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教你如何說課,少走彎路」的課程學習。下面開啟我們第三節課的學習模式。第三節課:【說課稿一的續篇2】高中英語必修2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