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的改革路徑。20世紀80年代以來,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便開始高中課程改革的探索,至2012年浙江省全面深化高中課程改革,學軍中學一直行走在育人方式改革系統思考與動態實踐的路上,逐步探索出優質特色高中育人方式的新樣態。
一、擺脫應試教育桎梏,構建德、識、才相統一的育人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優質高中教育如何立德樹人,首先要求教師掙脫「教死書、死教書」應試教育的桎梏,在教學內容上將學科靜態知識與社會動態知識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將課堂教學與做中研相結合;在專業成長上,要有靈動、多元、創新的教師隊伍建設載體和通道。而學生方面,則要鼓勵學生脫離「讀死書、死讀書」的被動學習;要將學校學習視野與全球視野相融合;將知識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個人成長上,則要將個性修養與未來生涯規劃相結合。
基於這些思考,我校提出了培養面向未來領軍人才的「三有」目標:有德、有識、有才。我們堅持把「全人」作為辦學理念,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進而我們把這個教育目標解釋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以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在堅持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我校致力於培養富有全球競爭力的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全球視域,構建學科課程、生活課程與創新能力一體化的培養體系;倡導教學做三者合一、知識與能力並重、學習與實踐同步的教學方式,形成具有學軍元素的育人模式,做美好教育的遠播者、優質教育的深耕人、未來教育的先行軍。
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需要有哪些關鍵能力?我們認為,要有卓越的創新能力、良好的團隊意識、堅韌的進取精神、深厚的專業基礎和高度的責任心。
首先要「有德」。「德」是一顆星、一盞燈,閃爍光芒,卻能照亮他人,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其次要「有識」。「識」是知識、見識,也是膽識。「識」關乎一個人的格局,關乎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知識、見識、膽識就是力量,就是生命。面向未來的領軍人,要敢於為真理代言,為正義擔當,為善良礪行。在這一點上,「德」與「識」統一在一起。再次,要「有才」。「才」是能力、本領、水平。「才」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能力。但是所謂人才,人永遠在才的前面。脫離了「德」和「識」,「才」就成了賣弄聰明。「無德之才」難以長久,「無識之才」施展無門。只有「德」「才」兼備,就像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識」「才」兼具,好比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通過這些思考和實踐,我們走上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二、課程、教師、學生活起來,高中教育才能高質量發展
我們積極探索了融學生、課程、課堂、評價、教師為一體的「活」教育體系。基於學軍的特點,我們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思路:對已有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進行融合和創新,建立「從單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從「學科課程學科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從「中學學科課程大學先修課程」的系列課程,融合學校-大學-企業多元辦學思路。結合學軍的優勢學科,開發以數、理、化、生、信為基礎,計算機運用技術為核心,人文學科為支柱的系列跨學科、校本化的特色課程,建構具有學軍中學特色的科學高中課程體系。
(一)活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有機整合
學軍中學潛心探索旨在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課程體系,並將這種教育理念貫穿於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始終。學校建構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一體化、充分體現層次性和綜合性的現代課程體系。為了提升學生的五大素養(人文、科學、藝術、身心健康、情商),我們構建了八大特色校本課程群:STEAM特色課程群、國際理解教育3C課程群、大學先修課程群、網際網路+課程群、領導管理課程群、修心勵志課程群、休閒雅蘊課程群、身心健康課程群。這些課程群按照學能梯度、知識深度從低到高形成系列,既有通識課程又有進階課程,從而為拔尖創新人才尋找研究興趣、走上創新之路提供多次選擇機會。這些特色課程群注重高中學習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在玩、研、做中實現科技創新與自主創意的融合,由此實現學校視野與全球視野的交融、學科課程與前沿課程的整合、學術知識與人性修養的融合。課程群又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分為不同的水平,從而使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對於拔尖創新人才,根據不同的學科領域給予不同的專業支持,提供前沿和高端的學習內容。正是基於這樣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編排,我校在國際信息學奧賽、數獨世界錦標賽、學科全國競賽、學生科技創新等方面成績卓著。
學軍中學每年舉行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全面發展素養。我們聘請了中科院院士、國內外知名學者、著名校友等開設《學軍大講堂》,開辦學軍學術節,打造以傳統文化和時代特色為內涵的人文性、親和力皆備的學軍文化。學校大力開展選修課程建設,有「領導力開發」「高中學生生涯規劃」等200餘門選修課程。社團活動異彩紛呈,有繁星文學社、動漫社、學軍電視臺、民樂團、足球隊、籃球隊、模擬聯合國等70多個精品社團。「班級社團普及化、社團活動課程化、校級社團精品化」,每個社團活動都融入課程活動中,每個校級社團至少打造一個精品活動。
我們竭力為學生打造更高層次、更為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一是承接或參加全國、省、市等高級別活動,如第六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2020中國日報社·21世紀全國模擬聯合國大會等。二是對接國內知名學校,加強青年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如與人大附中、清華附中、成都七中、深圳中學都建立了友好交流關係,青年學生與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學校學生溝通交流、比武競技,進一步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課程要努力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個性特質與發展潛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合適的教育,「讓大樹的種子健康地成長為大樹,讓玉米的種子快樂地成長為一株顆粒飽滿的玉米」。課程的有機融合,讓學習不再是「只見樹木」,而是「看到森林」。課程的融合也讓高中教育不再簡單拘泥於課本和考試,也能放眼世界和未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投身實踐。
(二)活教學:教學做研合一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學軍中學始終以學科教育為基石,以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轉型為載體,以創新能力培養和興趣激活為突破,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充分重視人才的個性化和多學科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注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合理搭配,讓學生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按照自己的方式找到卓越之路。學校的使命即是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方向,以多途徑激活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自身特長、個性特點的「最大化」發展。
一是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求知的能力,形成以學為本、啟發主動求知的氛圍。教師著眼於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科技能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思維,增強學習方式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去感受、揣摩如何界定問題,如何做實地觀察或做實驗設計,如何收集數據,如何進行論證,如何開展社會調研,如何構思文學創新等。因此,我們注重用研究項目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從問題開始,直接參與探究活動和實踐,開展從科學課程基於項目的學習到人文學科對歷史和文化的探討,努力讓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完成一個科學研究項目。二是提供學生知行合一的機會,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全力實踐。我們在多個學科領域開展了基於學科特點和規律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探索:每學年安排近半個月的「生物科技節」,用實踐操作、知識競賽、模型製作、生活應用等多元方式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科知識的魅力,並在「做中學」「做中研」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每學年舉行全校的英語拼寫大賽、英語節等活動,學生體驗到英語不僅是語言交流工具,更是追蹤高精尖前沿科技的必備素養,從而激活語言學習的濃厚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社會擔當的能力,我們不僅重視理工類科技人才的培養,也關切人文特長生的發展;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涵養,也強調社會意識的培養。我們的孩子勇於擔當社會責任、富有家國情懷,比如學生關於杭城公廁標識的提案參加了省政協第24次民生論壇,還有學生關於在公共場合配置AED的提案遞交到全國兩會,這些都是學生面向未來、參與社會、展示自我的有力印證。
(三)活教師:建成有靈氣敢創新的名師之伍
學軍中學以「植根課堂,快速成長」為主題開展課堂教學研討,鼓勵教師總結和梳理自己的教學特色,幫助教師分析自己的教學特長,在論壇研討的基礎上商討契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努力打造具有學軍特色的課堂教學範式。追求課堂理想,追求理想課堂的建設,全情致力於課堂教育改革「途徑與方法」的研究與推廣,全面優化課堂教學,盡心打造精品課堂,形成具有學軍特色的課堂實施體系。
以「教與學」為中心,集聚優質教學資源,形成了教學資源供給的新模式。完善、豐富「教」與「學」的教育資源庫,構建了支持教師在線備課的資源共享系統,實現了網絡教研常態化。學軍中學加強「空中課堂」應用平臺建設,支持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在線講授、答疑、討論,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構建形成了多元共建、開放平等、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資源供給模式。
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作為一所享譽全國的名校,要培養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就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領軍教師隊伍。我們組織和策劃了啟夢、築夢、追夢和圓夢四個工程的教師系列培訓活動。我們還規劃整合了各級各類資源,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依託,以分層分類分向為原則,制定系列培養方案,努力探索具有學軍特色的教師發展培訓和培養體系,為學軍中學教師的成長提供通道和平臺。
為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學軍中學將努力不息、探索不止,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的學校實踐路徑。(作者陳萍,系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
來源:《北京教育》雜誌
作者: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