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趙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

2021-01-20 思想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


黃建軍   趙倩倩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相互對應的兩種重要的教育形式,顯性教育因其參與主體地位的主次化、教育內容的計劃性和系統性、教育方式的直接性與公開性而具有驚濤拍岸的聲勢;隱性教育則因其參與主體的相對平等性、教育場域的開放性、教育方式的滲透性和潛隱性而具有潤物無聲的效果。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辯證統一、同向同行的,這既是理論層面規範性決定的,又是現實層面的必要性所賦予的。從理論層面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既具有目標上的同構性,也具有功能上的互補性;現實層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卻存在一定的結構失衡,使得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具有現實中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之統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統一和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之統一為抓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發展、同向同行。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育;隱性教育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嚴格按照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總要求來紮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其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直指「教育之道」,這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發展、同向同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有「潤物無聲的效果。」[2]

       

從廣義上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諸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其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基本形態。由於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和特質,因此,從理論上釐清二者的內涵和特徵,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邏輯前提。

       (一)驚濤拍岸:顯性教育的內涵及特質

       作為一種實際存在的教育方法,顯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已久,並長期佔據著主導地位。但作為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理論闡釋,對顯性教育的研究是作為「隱性教育」對應概念於20世紀90年代初才進入人們的視野。從理論上講,「顯性教育是指正規的課堂教育,有一定的計劃性,教育方式一般為灌輸為主,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公開性和略帶強制性。」[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專題性理論講座、政治形勢報告會、大眾傳媒教育和日常行為規範管理等等,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計劃。

  就顯性教育的特徵來講,主要包括:一是顯性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地位的主次化。一般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們多將教育者置於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是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一矛盾中,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相對而言,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則處於被動地位,主要起著配合和參與作用,他們是教育者的教育對象,同時也是教育活動的接受者,他們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顯性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種主次化的地位容易出現以教育者為中心而忽視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可能性,這就有可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負面影響。二是顯性教育的教育內容具有計劃性和系統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基於現實需要而進行理性設計的結果,因而具有明顯的計劃性,其中,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對於高校思政課的開設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有明確規定,各個學校也規定了思政課的學分及其考評方式,而思政課教師則根據課程設置有計劃地設定教學課時、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從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規範性。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還具有鮮明的系統性,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系統性培養,這種系統性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三是顯性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直接的、公開的,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最重要的特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政課一直是主渠道,通過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直接傳授來使受教育者獲得應有的知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教育來實現的,正如列寧所言:「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4]317對於受教育者而言,他們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內容,事實上也並非十分清楚,只有通過教育者以直接的、公開的方式進行講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並最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二)潤物無聲: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是相對於顯性教育而言的,主要是指「引導學生在學校教育性環境中,直接體驗和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於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的活動方式和過程」[5]。隱性教育是一種相對複雜的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隱性教育往往將教育目標隱藏起來,通過各種潛在的方式將教育內容滲透進受教育者的頭腦之中,並讓其在受教育者心中慢慢沉澱,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相對於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受教育者具有較強的主體能動性。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受到抑制不同,在隱性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了更多的主體能動性,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訴求選取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可以主導自身的教育過程。即使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也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與教育者展開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與此同時,受教育者通過內在的價值尺度可以檢視自身教育效果,最終達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二是隱性教育的教育場域的開放性。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組織的課程教育不同,隱性教育並不固定場所,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可能成為隱性教育的場合。事實上,隱性教育更多地是依託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場域而進行,人們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不自覺、無意識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的開放性實現了隨時隨地進行教育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無課堂、跨時空的教育模式。三是教育方式的滲透性和潛隱性。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公開的、直接的、灌輸性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傳遞教育內容,隱性教育則是通過潛隱的、非正規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滲透。在隱性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對於受教育者來講,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都是被遮蔽的,但這些目標和內容卻潛在地通過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而獲得。在一定意義上,隱性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育過程,達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三)同向同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辯證統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雖然作為一組相對應的範疇而存在,但並不意味著二者之間是截然對立的,相反,二者是辯證統一、同向同行的。主要表現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

  一方面,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相互獨立的。從本質上講,無論是顯性教育還是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屬於方法論系統,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有其獨立的特點,這種獨立性既表現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運用的具體情景和方式的差異,也表現為效果與功能的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講,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相互獨立的,但這種獨立性只是相對而言的,作為兩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卻是同向的,它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都致力於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又是相互影響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相互影響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存在著相互強化的關係。其中,顯性教育決定著隱性教育的內容,而隱性教育則強化著顯性教育目標的實現。隱性教育通過潛隱性方式所傳達的教育內容事實上本身也是顯性教育的內容,因而,沒有顯性教育對教育內容的引導,隱性教育會是盲目的。與此同時,隱性教育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顯性教育所傳遞的內容,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相互滲透的。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來看,顯性教育佔據著主導性地位,但在顯性教育過程中也滲透著隱性教育的內容,如在思政課中,教育者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引導學生事實上就屬於隱性教育的內容,而在隱性教育中,亦存在有顯性教育的因素,如通過學風、校風等文化育人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從教育形式上來看,屬於隱性教育的範疇,但學風、校風本身卻蘊含著顯性教育的內容。總體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辯證統一、同向同行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內在邏輯

       作為兩種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的教育形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辯證統一的,且這種辯證統一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主要表現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既具有目標上的同構性,也具有功能上的互補性,同時,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也是基於現實境遇中二者之間結構失衡而產生的一種倒逼機制。

  (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具有目標上的同構性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不同教育方式,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都是為了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存在,因此,它們二者事實上具有目標上的同構性。具體而言,就立德樹人中的「德」本身而言,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時代性道德知識(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和超越性道德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之大德)。事實上,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顯性知識是以概念、命題、公式等形式加以陳述的可感性知識,隱性知識則是只能模糊地意識到,不能以形式規則加以傳遞的緘默性知識。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時代性道德知識基本屬於顯性知識,多以顯性教育的方式來傳遞;超越性道德信仰屬於緘默性知識,常由隱性教育加以浸潤。雖然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教育內容有所不同,但其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指向立德樹人本身。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具有功能上的互補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偏重於政治道德規範的灌輸和理論政策的宣講,隱性教育則偏重於道德規範和主導意識形態的浸潤與彌散。顯性教育以其規範性和系統性的教育內容,能夠更好地傳達主導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使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有系統化的了解,能夠彌補隱性教育的隨意性和自在性;顯性教育的公開性和直接性賦予了顯性教育強大的意識形態功能,通過旗幟鮮明地宣講,能夠凸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隱性教育對結果的不可控性。與此同時,顯性教育的「說教」性質可能會讓受教育者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不利於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隱性教育則不同,由於其教育內容的開放性和教育手段的隱匿性,通過巧妙地創設有意義的教育情境,使得受教育者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內容,從而能夠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同時由於隱性教育淡化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次關係,能夠更好地體現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正是基於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存在功能上的互補性,這為二者的統一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推動二者的結合統一和同向同行。

        (三)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具有現實中的必要性

       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還具有現實中的必要性,這種現實中的必要性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失衡所造成的。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6]588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要採取的還是傳統的以「理論灌輸」為主導的顯性教育模式,通過有計劃地設置顯性教育課程來推動政治社會化和人的社會化,對隱性教育的關注度不夠,隱性教育一直處於可有可無和從屬性的地位,導致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動態失衡。即使就隱性教育本身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也沒有深入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其最終的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解題困難問題,其有效性難以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路徑優化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既是教育發展的規律性展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內在訴求,因而既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也具有現實中的可操作性。觀照現實,我們應當從推動思政課內部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同向同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以及發揮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的協同效應等多個方面入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一)推動思政課內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向同行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2]事實上,思政課是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但就思政課本身而言,也存在著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方式,顯性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知識講解和答疑解惑等過程,而隱性教育則主要熔鑄於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顯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之中,二者是一個雙向同構的過程。一方面,要強化思政課顯性教育中的隱性滲透。習近平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7]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主要是通過顯性教育來完成,通過理論灌輸,使受教育者對於思政課的內容有直觀的了解,因而我們要堅持思政課的知識性、理論性、統一性、主導性和灌輸性,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則更多地通過隱性教育來完成,我們要注重思政課的價值性、實踐性、多樣性、主體性和自主性,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載體,將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隱含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中,以良好的教育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者的師德師風建設,為受教育者樹立榜樣。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擁有淵博的學識、優秀的品質和高尚人格的教師屬於顯性教育中的隱性資源,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有效性。思政課教師要嚴格按照習近平所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7]的總要求來提升自身的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

       (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同頻共振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從規範意義上講,高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顯性渠道,任何時候,思政課的主渠道地位都不能丟,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講、大張旗鼓地講,要將思政課辦得有聲有色、繪聲繪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思政課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課變成隱性課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質課程中,這是不對的。」[2]與此同時,要深入挖掘其他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讓其他各門課程為思政課程做好助攻,打造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比翼雙飛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強調的「課程思政」並非毫無限制,而是要在打造「金課」和淘汰「水課」的基礎上建設「課程思政」,做到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時,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三)發揮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的協同效應

       習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1]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說課程育人是顯性教育的主要實現形式,是統一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和旗幟鮮明的教育方式,那麼文化育人則是隱性教育的主要實現形式,是以滲透性、內隱性、無意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而,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就必須要發揮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的協同效應。具體而言,需要我們在把握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同時,更加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用形式多樣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涵養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是要挖掘物質性隱性教育資源。「一所好的學校連牆壁都能說話。」事實上就是強調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因而我們要加強校園硬性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其隱性教育功能。二是要加強制度性隱性教育。制度是一個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條例的總和,通過宣傳、學習、貫徹和督查,能夠使學生樹立起法紀觀念和規則意識。三是要創造積極進取的學風校風,發揮精神性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一個學校的學風和校風是學校精神性文化的主要標識,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隱性教育功能,因而我們要加強學校的學風校風建設,以積極進取、格調高雅的學風校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發展需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這種統一既是由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目標上的同構性、功能上的互補性的理論確證決定的,也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內部失衡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現實需要。鑑於此,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教育發展規律,回應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現實訴求,著力推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要以加強思政課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之統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統一和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之統一推動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統一、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3] 陳志章.美國社會隱性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賈克水,朱建平,張如山.隱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質特徵[J].教育研究,2000,(8).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1.通過本地郵局訂閱。

   本刊郵發代碼:80-476


2.與編輯部聯繫訂閱。

   電話:010-62332831、62334268

(1)郵局匯款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0號《思想教育研究》編輯部(收)

   郵編:100083

(2)銀行匯款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東升路支行

   戶名:北京科技大學

   帳號:0200006209014432650

   銀行行號:102100000626


相關焦點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改革思路上,就是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機制激勵,探索高校「課程思政」可複製可推廣路徑。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明確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二是逐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得出的正確認識,也是思政課改革創新深入推進的實踐依據。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 區塊鏈技術如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在分布式帳本記錄過程中,所有節點和區塊可以形成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數據,並環環相扣地有效連結起來,使質疑、詆毀、攻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黨的領導的言論和錯誤思潮無機可乘,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穩定、安全、高速傳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有效克服教育過程參與度低的問題。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摘要:高校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諸多矛盾和困境,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既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主觀需要。
  • 「八個統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講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到「八個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 網際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1、網際網路開闢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網絡的資源共享性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從網上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在網上發布正確的思想信息,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作風、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
  •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他在視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指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高、實、嚴、新」
    近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原標題: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我寫的理論文章和著作也都和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緊密相關。我今年87歲了,精力大不如前,但只要一上講臺,就還會像過去一樣有精神。60年的教學和研究,我親身經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改革、完善。通過對中國的歷史、現狀和世界上那些照搬西方多黨制國家的歷史、現狀進行對比研究,就可以得出具有內在科學邏輯、能夠讓學生真心認同的結論:在政綱根本對立的政黨之間搞多黨競爭、輪流執政是不現實的,其結果只能是社會動亂或原有制度被推翻。
  • 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牢牢堅持八個「相統一」
    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建立在邏輯嚴密的學理性基礎上,必須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因此,思政課還要有深度、有力度,運用精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釋學生之惑,實現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是蘊涵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重要元素。
  • 凱裡學院「八個相統一」重新定義高校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維度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最關鍵的就是激發鄉村主體群眾即農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其真正擺脫「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擺脫懶惰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群體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加強農民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道德素質,是助力新時代農民養成正確價值觀、積極參與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路徑。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上述一系列深刻變化塑造了新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形態,構成中國共產黨探索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強大支撐。  科學分析和研判新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形勢、發展方向和內在矛盾。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就指出,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們面臨的形勢將更趨複雜、任務將更為艱巨。
  • 集體經濟村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基於高校大學生赴南街...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日漸成為關注熱點。高校大學生赴南街村社會實踐說明,集體經濟村莊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高校 南街村 社會實踐 集體經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走進南街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後一公裡-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踐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強化實踐性,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著力點。當前,我國面臨著新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民生改善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繁重,迫切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以創新視野和開拓思路,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充分吸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多視角地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育體系和機制。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八個統一」的內在邏輯和相互關係堅持「八個統一」,根本在於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八個統一」作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雖然視角不同,但從質的規定上看,蘊含著三個層面的內在邏輯。
  • 【思政講理】在問題導向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