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6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平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優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頂層設計
高校思政課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善於調動和整合「人財物」等物質資源,又要善於匯聚和提升「意理情」等精神要素,必須整體建設,注重頂層設計。「八個相統一」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創新構建「四梁八柱」,提供了整體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因此,在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八個相統一」的豐富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思想精髓和原則要求,將其系統、全面地融進高校思政課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科研體系、評價體系、教師隊伍建設體系之中,使這些與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創新相關的各個體系都在「八個相統一」的指導下配套銜接、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深入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面臨的環境變化、學生的需求變化,借鑑吸收各地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經驗,及時上升為完備有效的相關制度,因地制宜、因事而化,形成長效機制,使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顯著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治理效能。
完善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關鍵是完善其教學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體現內容,但內容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踏踏實實在完善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上下功夫,而是偏重於各種花裡胡哨的形式「創新」,就會使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之路走偏,割裂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循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和需要;按照「八個相統一」的內在要求,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為思政課教學實現政治先進、理論科學、思想深刻、知識準確、邏輯嚴謹、貼近生活、潤物無聲的效果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就要科學設計高校各門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使這些教學內容既順暢銜接又防止重複,並根據黨的理論創新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各地高校還應該根據當地和學校的實際和特點,開設特色思政課,並在課程思政中彰顯其地域、學校、學科、專業特色。更重要的是,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涵蓋新時代大學生所需要的引領政治方向、樹立正確「三觀」、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民主法治意識、培養社會角色等多方面內容,使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改進教學方法和話語體系
高校思政課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不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迷茫、理論困惑、情感衝突、價值選擇,要進行釋疑解惑和引領指導,就不可能採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更是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與針對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通過採用案例式、體驗式、啟發式等方式,實現教學講授方法創新。通過議題設置、翻轉課堂、辯論研討等方式,實現教學互動方法創新。通過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理論宣講等方式,實現教學實踐方法創新。通過大數據、教學軟體、微課、慕課、虛擬實踐等方式,實現教學技術手段創新。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評教、教學競賽等方式,實現教學評價方法創新。通過對教學各方面、各環節、各領域中的方法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有效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鮮活的教學話語基礎之上。高校思政課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經驗進行理論的總結和概括,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對講授者不僅有很高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想道德品格的要求,而且必須推動教學話語建構和表達能力建設。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創新,必須遵循「八個相統一」的要求,講授者要善於和勇於運用時代的話語、青年人的話語、主流的話語、網絡通俗的話語,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道義的制高點,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同時,又善於和勇於運用深刻的學理、淵博的知識、嚴整的邏輯、感人的話語,去反對和駁斥錯誤的思潮和觀點。思政課教師要運用無可爭辯的事實、令人信服的邏輯、生動深邃的話語,向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要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曲直、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四個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