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2020年03月16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平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優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頂層設計

  高校思政課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善於調動和整合「人財物」等物質資源,又要善於匯聚和提升「意理情」等精神要素,必須整體建設,注重頂層設計。「八個相統一」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創新構建「四梁八柱」,提供了整體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因此,在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八個相統一」的豐富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思想精髓和原則要求,將其系統、全面地融進高校思政課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科研體系、評價體系、教師隊伍建設體系之中,使這些與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創新相關的各個體系都在「八個相統一」的指導下配套銜接、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深入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面臨的環境變化、學生的需求變化,借鑑吸收各地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經驗,及時上升為完備有效的相關制度,因地制宜、因事而化,形成長效機制,使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顯著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治理效能。

  完善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關鍵是完善其教學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體現內容,但內容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踏踏實實在完善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上下功夫,而是偏重於各種花裡胡哨的形式「創新」,就會使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之路走偏,割裂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循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和需要;按照「八個相統一」的內在要求,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為思政課教學實現政治先進、理論科學、思想深刻、知識準確、邏輯嚴謹、貼近生活、潤物無聲的效果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就要科學設計高校各門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使這些教學內容既順暢銜接又防止重複,並根據黨的理論創新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各地高校還應該根據當地和學校的實際和特點,開設特色思政課,並在課程思政中彰顯其地域、學校、學科、專業特色。更重要的是,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涵蓋新時代大學生所需要的引領政治方向、樹立正確「三觀」、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民主法治意識、培養社會角色等多方面內容,使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改進教學方法和話語體系

  高校思政課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不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迷茫、理論困惑、情感衝突、價值選擇,要進行釋疑解惑和引領指導,就不可能採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更是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與針對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通過採用案例式、體驗式、啟發式等方式,實現教學講授方法創新。通過議題設置、翻轉課堂、辯論研討等方式,實現教學互動方法創新。通過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理論宣講等方式,實現教學實踐方法創新。通過大數據、教學軟體、微課、慕課、虛擬實踐等方式,實現教學技術手段創新。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評教、教學競賽等方式,實現教學評價方法創新。通過對教學各方面、各環節、各領域中的方法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有效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鮮活的教學話語基礎之上。高校思政課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經驗進行理論的總結和概括,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對講授者不僅有很高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想道德品格的要求,而且必須推動教學話語建構和表達能力建設。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創新,必須遵循「八個相統一」的要求,講授者要善於和勇於運用時代的話語、青年人的話語、主流的話語、網絡通俗的話語,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道義的制高點,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同時,又善於和勇於運用深刻的學理、淵博的知識、嚴整的邏輯、感人的話語,去反對和駁斥錯誤的思潮和觀點。思政課教師要運用無可爭辯的事實、令人信服的邏輯、生動深邃的話語,向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要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曲直、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四個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牢牢堅持八個「相統一」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安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他還具體提出了八個「相統一」。
  • 「八個統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作者: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家華  我們黨在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和規律性認識,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資源,同時也有一些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如何正確把握灌輸性教育與啟發性教育的關係?
  • 凱裡學院「八個相統一」重新定義高校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3]這是基於政治層面對新時代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回應,規定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標與旨歸。(二)堅持學理性為理論基石,解決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科學性問題1.由思政課科學理論的內在屬性所規定。學理性是思政課的內在屬性和根本特性。
  •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
    【摘要】「八個相統一」是對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進一步深化了對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一系列規律的認識,為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與時俱進地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 深化改革舉措紮實 立德樹人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下,全國高校思政課戰線以前所未有的奮進姿態,在思路、師資、教材、教法、機制、環境等方面持續創新,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關鍵詞]思政課;八個統一;建設規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 新華社評論員:堅持「八個統一」 創新思政教學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立項名單公示
    福州大學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7周中之上海師範大學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18劉佳山東大學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創新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引領力內在機制優化研究24蓋逸馨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新時代增強高校思政課對社會思潮的引領力研究25嶽修峰許昌學院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
  • 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原標題: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見證了中共黨史課向中國近代史綱要轉化,更好地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民族救亡、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決定性作用;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形成的重要影響;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成為思政課的核心內容;見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道德教育在思政課程中的加強。
  • 知情意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四維規約
    ,必須認真總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經驗,積極探索改革創新的規律和方法,站穩、守牢高校思想陣地。  一、重知:強化高校思政課的理論魅力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中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
  •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亟待破解的「三對矛盾」
    [提要]思政課教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下,機遇前所未有,但挑戰同時存在。新時代並不意味著「擔子輕了、水到渠成」,反而預示著「新的徵程、擔子更重」,新時代唯有實現再出發和新作為,才能不負時代。
  • 堅持「八個統一」 改革創新思政課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告訴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緊跟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和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積極實踐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要充分講社會主義理論,在增進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力、說服力上下功夫。
  •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
    深化科技評價改革,以提升高校專利質量和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扭轉高校評價導向;以作風學風、科研誠信建設等文件落地落實為抓手,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切實推動作風學風轉變。科技體制改革聯動效應逐漸彰顯,高校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五是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再上新臺階。
  • 堅持「八個統一」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定性
    」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八個統一」的指導下,我們歷經一年的實踐反思,基於前「五個統一」,更加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理解析的政治課。
  • 劉呂紅:守正創新,思政課建設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並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言簡意賅、深刻精闢,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理論強黨本期策劃將深入解讀這一教學要求。今日刊發堅持「八個相統一」系列文章之二,敬請垂注。
  • 黃建軍 趙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嚴格按照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總要求來紮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其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直指「教育之道」,這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發展、同向同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 ...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圖文直播] - 中華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全國高等農林教育以「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為抓手,全面推進以「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為核心的新農科建設。新文科布局未來。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開設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個中國系列大講堂,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