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2020-11-28 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劉呂紅/丁鬱(劉呂紅,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鬱,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大複印:(☚點擊查看目錄)

轉載來源:《思想教育研究》

| 正文 |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準確把握思政課的政治性、學理性的本質特徵及其辯證關係,科學應對各種嚴峻挑戰,積極探索實現路徑,有利於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說服力與解釋力,始終保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正確與方法科學。

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意蘊

思政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準確認識和把握政治性與學理性的本質特徵及其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得出的理性判斷,彰顯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本質意涵,事關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性、科學性和原則性。

(一)堅持政治性為根本立場,解決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性問題

1.根於思政課本質屬性的內在規定。政治性是思政課的首要屬性和鮮明特性。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旨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貫徹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377的內在要求,落腳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目標上,內在規定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方向。

2.源於思政課長期實踐的歷史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政課在不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改革創新,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其中最根本一條就是要堅持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政課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並用以觀察社會問題,分析社會思潮以及指導科學研究」[2]。縱觀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政治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引領和貫穿其中的顯性主線,關係到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成敗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3.基於思政課根本任務的現實同應。思政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任務,承擔著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現實要求,載承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兩個百年」夢想的奮鬥之中。[3]這是基於政治層面對新時代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回應,規定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標與旨歸。

(二)堅持學理性為理論基石,解決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科學性問題

1.由思政課科學理論的內在屬性所規定。學理性是思政課的內在屬性和根本特性。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基礎,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職責,涵養鑄造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價值立場。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由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成的系統知識結構,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以及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特殊規律。同時,思政課的立身之本和最大優勢就在於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人民性與實踐性、發展性和開放性,這些本質屬性賦予了思政課改革創新學理性根基與科學性依託。

2.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所決定。習近平指出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3]深刻揭示了思政課要有學理支撐的內在要求,闡明了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凸顯學理性的實踐內核。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11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要解決理論難以解釋現實、現實難以彰顯理論的問題,實現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確保「學理論」「懂理論」和「用理論」之間的有機銜接,充分彰顯思政課的科學性。

3.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客觀需要所驅動。思政課是孕育思想、傳播理論的「主陣地」,是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話語權的「主戰場」,是宣傳馬克思主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當前思想領域的鬥爭十分尖銳,迫切需要以透徹的學理性分析來辨明、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思政課要堅持以科學為本、以教學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基於學理性分析提出科學有效的方法論,不斷改進和完善現有的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增強思政課的學理性,保證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科學性。

(三)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解決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原則性問題

1.思政課內在矛盾的外化彰顯。思政課是政治課與理論課的統一,政治性和學理性是思政課內在矛盾的本質外化。任何事物發展過程都是絕對變動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統一,正如毛澤東所說:「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5]333思政課改革創新內在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矛盾運動,在育人目標上體現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表現為政治性內容和學理性話語的相得益彰。總的來說,把握政治性和學理性兩者矛盾運動的內在機理,尋求兩者邏輯白洽的實現路徑,使對立雙方相互滲透、包含、轉化和貫通,構成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實質。

2.思政課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3]這個根本問題要求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站穩政治立場,夯實學理基礎。沒有政治性引領,思政課改革創新就會陷入「那些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虛無主義」[6]874的歧途;沒有學理性支撐,思政課改革創新就會陷入純粹的政治說教而缺乏理論說服力和現實解釋力。因此,思政課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養既有堅定政治立場又兼具深厚理論根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踐依據。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得出的正確認識,也是思政課改革創新深入推進的實踐依據。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378闡明了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把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邏輯,準確回答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政治性與理論性之間的邏輯關係,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提升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二、思政課改革創新需要廓清政治性和學理性的關係誤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西方意識形態不斷滲透、多元化社會思潮交織蔓延,思政課改革創新在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過程中,需要直面泛政治化、學理性缺位以及政治性和學理性疏離等嚴峻挑戰,破除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中的顯性與隱性障礙。

(一)泛政治化消減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動力

1.政治性賦予思政課改革創新以生命之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550思政課首先是政治課,政治性是思政課的「生命」,是思政課存在和發展的力量之源,它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在現實中感受進步,在未來中實現理想,在理論與實踐的交織中展現生機,成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魅力與靈魂所在。

2.泛政治化消減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生機。泛政治化的特點是邊界不清、替代混同、簡單泛化、處處貼政治標籤,把原本不屬於政治性或者政治性不強的內容賦予政治色彩,在實踐中表現為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擴大化,故意誇大意識形態性,遮蔽思想性,忽視科學性,帶有典型的非理性。泛政治化問題給思政課打下了「唯政治性」烙印,使思政課成為了「假、大、空、偏、舊」的「水課」,破壞了思政課的生機,侵蝕著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活力。

3.學理性缺失和消解是導致泛政治化的根源。僅有政治性而無學理性,思政課則不透、不實、不穩。深入剖析思政課改革創新泛政治化問題,究其根源主要在於學理性的缺失和消解,表現在思政課教學中過多強調「政治正確」、「政治灌輸」,而忽視了「學理論證」、「學理分析」和「學理說服」,使得思政課成為空洞抽象、枯燥乏味、毫無生氣的乾癟課程,嚴重影響了思政課的吸引力、解釋力和生命力,消減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蓬勃生機。

(二)學理性缺位弱化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支撐

1.學理性是構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理性之維。開展思政課的前提是依據「立德樹人」目標建構的理論體系,其部分主題由政治決定,部分內容直接為政治服務。理論體系與政治話語的本質相通,其根基源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規定:「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運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7]每門思政課都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指導,至少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二級學科點支撐,構建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理性基點。

2.學理缺位減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術自信。當前,思政課存在不能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導致學生「不信馬」、「不言馬」;存在不能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的理論問題,導致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和正確看待現實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致使「個人主義」盛行、「享樂主義」泛濫;存在不能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導致學生難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導致「謠言成了事實」「真相卻被蒙蔽」。

3.研究自覺缺失是改革創新學理性不夠的根源。學理性不夠根源於研究不深、不透、不自覺。深入剖析學理性不夠問題,究其根源主要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實際研究學習不夠深入透徹,在回應理論和實踐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主動「缺席」或被動「失語」,缺乏勇於發聲的正氣和敢於亮劍的勇氣,缺乏堅決批判和抵制錯誤思潮和觀點的自覺,不能從學理上、根本上釐清道理、闡釋邏輯、辨明謬誤,減弱思政課改革創新應有的學術自信和理論自覺。

(三)政治性與學理性對立背離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原則

1.政治性和學理性是辯證統一的共生體。政治性和學理性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通過學理性展現政治性和通過政治性表達學理性是有機結合的共生性存在。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教育。杜威指出:「教育是我們獲得政治安全的唯一方法。」[8]34思政課是課程,它要遵循課程建設的一般規律,彰顯課程設置、內容釐定、教學與研究等方面的學理性,這種辯證統一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共存共生。

2.政治性和學理性對立造成彼此消解。目前,有一種傾向是將政治性與學理性對立起來,或以政治性消解學理性,或以學理性消解政治性。前者把思政課當作單純的政治宣傳或政治說教而忽視了徹底的理論闡釋,只注重政治知識的說教而忽視真理的強大力量,因此貶低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術價值和學理意義;後者以「價值中立」方式進行思政課改革創新,只注重學術研究而忽略了正確的價值立場和原則方向,削弱了思政課的政治功能和意識形態屬性;致使兩者彼此消解,背離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

3.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政治性與學理性對立的根源。思政課改革創新中政治性與學理性的對立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不夠,在進行學理性研究中難以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彰顯理論的解釋力,導致學理性衝淡了政治性;在解釋和改造中國具體實際中學理研究不夠,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去剖析現實問題,導致政治性消解了學理性;割裂了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阻斷了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三、實現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路向

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理性回應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中面臨的嚴峻挑戰,著力探尋兩者內在融合的實現方法,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一)把握政治性,確保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規範

1.以政治方向明晰學理立場。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明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立場,究其根本就是堅持人民立場。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9]具體而言,思政課教師必須要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實現思政課在學術立場和信仰上堅定而不搖擺;在教育內容上傳播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的基本理論,確保思政課改革創新始終為民服務、為民發聲。

2.以政治方向釐清學理觀點。把握政治性的正確方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釐清和明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觀點。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0]437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和學生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用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認識和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等問題,用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和分析中國社會矛盾的變化等問題,用社會兩大基本矛盾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等問題。

3.以政治方向明確學理方法。把握政治性的正確方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釐清和明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方法。習近平指出:「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11]具體而言,就是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從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積極面對和化解各種挑戰;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二)築牢學理性,構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政治話語

1.築牢學理性的科學基石。思政課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而是有力的學理說服。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同時注重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論的系統和準確運用,解決「本領恐慌」,成為「行家裡手」,摒棄「簡單灌輸」,注重「以理服人」,使學生深入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素養,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培養政治立場堅定的人。

2.築牢學理性的導向基石。思政課改革創新要立足問題導向,聚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中存在的政治問題,增強學理闡釋、解讀和引導,實現以學術講政治、以學理引領政治。基於政治研判能力和鑑別能力的提升,通過學理支撐政治、學理服務政治、學理闡釋政治,強化學理研究的政治導向性功能,增強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之間的有效融合。

3.築牢學理性的規律基石。思政課改革創新是系統工程,需要推陳出新,更要總結經驗,需要研究、遵循和把握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規律、育人規律、教學規律,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內在規律的前提下,釐清和把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在改革創新中既要回顧歷史,不斷總結經驗,又要立足現實,堅持問題導向,更要面向未來,把握髮展趨向,構建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的思政課理論體系,激發思政課的政治功能。

(三)堅持統一性,引領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科學發展

1.引領理論上的科學發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以政治性為靈魂,以學理性為基礎,將政治性和學理性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體系,整體推進理論、教材、教學的一體化改革創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學科建設,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地進行思政課教材體系改革創新,涵養學術話語,構建學科話語體系,為政治性彰顯提供學理支撐;注重建設學術評價體系,在堅守政治方向中不斷豐富學理性成果,在學理性研究中凸顯政治原則和方向;不斷引領思政課改革創新成果在理論上的科學發展。

2.引領實踐上的科學發展。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4]506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徵,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統一於實踐,就要讓思政課堂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和紐帶,促進政治性與學理性話語轉化為生動的實踐話語,讓思政課成為接地氣的課程。正如習近平所講:「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12]因此,要以堅定的政治立場保持學理研究的規範性,以政治性和學理性包容互動,引領思政課改革創新成果在實踐上的科學發展。

3.將政治性和學理性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全過程。思政課改革創新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協同推進,以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為統領,將「八個相統一」全方位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全過程。融入教師培養管理的全過程,培養「六要」教師;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以政治性規定方向,以學理透析本質;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靳諾.改革開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歷史成就與基本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Z].學位[2005]64號.

[8][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先,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9]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求是,2019,(1).

訓練營來啦!

壹學者聯合選題寶共同發起思政課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訓練營!此次訓練營旨在提升廣大思政課老師的論文寫作和課題申報能力,通過系列學術訓練活動,讓思政課老師與學術專家、期刊編輯直接交流,全面提升科研能力,產出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

掃碼了解詳情

推薦關注

『壹學者思政研究』

「壹學者思政研究」是為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的學人而建。日常發布《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用稿通知、精選文章,以及高校思政課的前沿動態、研究課題、教學指導等內容。

《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現已開通,歡迎您關注!

原標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賴以存在、開展和發生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平臺,必然也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論原則,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 「八個統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作者: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家華  我們黨在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和規律性認識,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資源,同時也有一些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如何正確把握灌輸性教育與啟發性教育的關係?
  • 劉呂紅:守正創新,思政課建設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並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言簡意賅、深刻精闢,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理論強黨本期策劃將深入解讀這一教學要求。今日刊發堅持「八個相統一」系列文章之二,敬請垂注。
  •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牢牢堅持八個「相統一」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安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他還具體提出了八個「相統一」。
  • 堅持「八個統一」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定性
    「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八個統一」的指導下,我們歷經一年的實踐反思,基於前「五個統一」,更加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理解析的政治課。
  • 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中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
  •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
    【關鍵詞】思政課 改革創新 「八個相統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改革創新是推進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改革創新中增強活力。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不斷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
  • 堅持「八個統一」 上好思政理論課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2019年3月18日舉行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 堅持「八個統一」 改革創新思政課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告訴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緊跟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和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積極實踐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要充分講社會主義理論,在增進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力、說服力上下功夫。
  • 新華社評論員:堅持「八個統一」 創新思政教學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 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我寫的理論文章和著作也都和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緊密相關。我今年87歲了,精力大不如前,但只要一上講臺,就還會像過去一樣有精神。60年的教學和研究,我親身經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改革、完善。下面結合自己教學、研究的經歷,就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做到八個「相統一」,談談認識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我體會這是要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學與學生思想實際緊密結合,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 凱裡學院「八個相統一」重新定義高校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 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
    以「八個相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黎歌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八個相統一」具有豐富內涵,涉及思政課的具體事務層面、思想意識層面和內涵屬性層面,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原則,要辦好新時代思政課,就必須貫徹落實好這八條指導性原則。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關鍵詞]思政課;八個統一;建設規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 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這段論述既強調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網際網路+教育」的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改革創新浪潮中,深入思考如何堅持「八個相統一」,這是打造思政「金課」的當務之急。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做到「三變」。一是「知變」。
  • 如何實現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聽專家們怎麼說
    華東師範大學常務副書記王宏舟在致辭中強調,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要正確處理好政治性、時代性和規律性三者辯證統一的關係。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發展;既要加強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小課堂」建設,又要加強社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課堂」建設;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內容講清楚講明白,還要把社會熱點問題講清楚講明白。
  • 教育部關於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
    2.堅持基本原則。(1)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引領功能;(2)堅持全流程管理,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前、課中、課後各環節;(3)堅持規範化建設,不斷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制度;(4)堅持增強獲得感,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虛有實、有稜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3.嚴格落實學分。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向及成效分析
    並且規定,「根據專任為主、專兼結合的原則,按照學生人數及實際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需要,合理核定專任教師編制,配備足夠數量和較高質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要總體上按不低於師生1:350-400的比例配備。」
  • 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原標題: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闡明了辦好思政課的長遠意義,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課程改革創新和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要點,深刻闡釋了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對於在新時代更好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