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2020-11-28 求是網

  我1954年在清華大學作政治輔導員,1959年開始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開放以後,我參與清華大學文科復建,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1999年退休後,我也從未離開講臺,一直繼續為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員、黨支部幹部講課;參加各種活動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旁聽思政課,與其他老師探討怎樣上好思政課。我寫的理論文章和著作也都和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緊密相關。我今年87歲了,精力大不如前,但只要一上講臺,就還會像過去一樣有精神。60年的教學和研究,我親身經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改革、完善。見證了中共黨史課向中國近代史綱要轉化,更好地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民族救亡、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決定性作用;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形成的重要影響;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成為思政課的核心內容;見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道德教育在思政課程中的加強。能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做些有益的工作,已成為我一生的追求。

  以文藝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由清華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馬蘭花開》,藝術地再現了「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光輝一生,自2013年首演以來,至今演出69場,覆蓋10萬多觀眾,感染了無數青年學子,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攝影隊 蘇川津/攝

  今年3月18日,我以退休教授的身份參加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直接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政課建設的講話。這樣的會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總書記的講話全面系統而深刻,直面問題同時又提出明確的解決路徑,為推進思政課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聽後倍感親切。下面結合自己教學、研究的經歷,就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做到八個「相統一」,談談認識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我體會這是要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學與學生思想實際緊密結合,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因為講的是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他們就會覺得有親和力,而不是身外之物,從而把課講到學生心裡去。

  為此,總書記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的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第一個就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求在教學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求從根本上徹底地講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譬如,有人認為,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都搞早了,違背了生產力決定社會發展的理論。這種觀點對大學生有一定的迷惑性。對此,在教學中必須從資本主義在世界發展的大視野出發,深入剖析帝國主義時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焦點已經轉移到落後國家、上層建築統治的薄弱環節也在落後國家的事實和道理。透過這些本質特徵,才能透徹地向學生說明某些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以及艱巨性、曲折性。再如,曾經是社會熱點、也為大學生廣泛關注的人性本質的討論。資產階級思想家把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認為「利己目的是人們思想行為唯一原始出發點」,從而得出人性自私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則堅持從社會關係中考察人性的本質,它不否定個人利益,但不承認脫離一定經濟、社會關係的抽象的、孤立的個人利益。馬克思說:「各個人的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不過當然是處於既有歷史條件和關係範圍之內的自己,而不是玄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從而說明自私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在私有制基礎上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社會關係屬性。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在集體解放中實現每個人的解放的社會思想。從這種分析方法出發,就可以科學地分析不同人性的歷史演變、自私在人類史上的作用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何、如何倡導集體主義,批判地分析人性自私論,克服其消極影響,從本質上講明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都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結合的科學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都兼具政治家和學者的品質。在思政課的講授中,應當把馬克思主義這個本質特徵講出來。

  北京理工大學結合學生新思維開創了VR重走革命路、電腦思政遊戲、我來當思政老師、思政教育演講、師生談心小組、名家講壇等數十項符合新時期大學生思維的課內課外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們更加喜愛思想政治課。圖為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準備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體驗VR重走長徵路。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注意把價值觀引導寓於知識傳授之中。價值性講的是人們的利益關係是否有積極意義,知識性講的是知識事實是否科學。我們黨一貫強調價值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把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西方學術界把兩者截然對立,主張價值中立,是很虛偽的。大學生在學校主要是追求真理知識,如果思政課不是空洞說教,而是把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結合,讓同學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在知識上也有所收穫,就會受到歡迎。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提出,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講課好的教師都是具有比較廣博的知識素養的,我在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追求。我很重視學習,注重在學習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中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除了理論刊物外,我現在還訂了四五份政治和文化知識信息量大的報刊,每天花兩三個小時閱讀。在國內外訪問或旅遊中,我也會做一些社會調查,以求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努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思政課內容更新的需要。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注重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這樣做。改革開放是偉大的社會變革,在社會變革中,利益主體、社會思潮多元化、多樣化,勢必影響大學生對改革開放道路和人生價值的看法。我始終把「當代社會思潮與青年思想教育」作為主要研究方向,用以促進教學。備課時,努力學懂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同時積極研究新自由主義、西方憲政民主、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論等錯誤思潮的實質和表現,及其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的重點、疑點。講課時,在旗幟鮮明地批判錯誤思潮、幫助大學生解除思想困惑的同時,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如蘇東劇變以來,把西方多黨制奉為「普世價值」的思潮泛濫,有的學生誤以為照搬西方多黨制就可以更好地監督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通過對中國的歷史、現狀和世界上那些照搬西方多黨制國家的歷史、現狀進行對比研究,就可以得出具有內在科學邏輯、能夠讓學生真心認同的結論:在政綱根本對立的政黨之間搞多黨競爭、輪流執政是不現實的,其結果只能是社會動亂或原有制度被推翻。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優勢,並且對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依規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對執政權力監督的理論和實踐進行闡述,就會大大增強同學們對共產黨領導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每年的畢業季,清華大學都會舉行畢業長跑,即將離開母校的學子們沿著精心設計的路線,依次跑過那些承載著清華記憶的場所,重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校訓,上好離校前的「最後一課」。圖為2018年7月4日,畢業生們在主題為「擁抱新時代 青春正起航」的長跑活動中在二校門前合影。 清華大學 李浩然/攝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求在教學中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服務國家。據我了解,有的思政課教師不但在課堂講授中經常引用社會大課堂的案例論證理論教學,還會開放課堂,結合授課內容把一些先進人物請進來講課,同時組織大學生到企業、農村參觀實踐,推動他們利用假期回家結合理論課教學內容作社會調查,等等。這些做法活躍了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使理論接地氣,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的一位同事現在已經退休了,但是,她仍然懷念這樣的教學。她對我說,現在晚上還常夢見自己為同學們講課,與同學一起參觀、討論的情景。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要求在教學中既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課教學在大綱、教材等方面的要求是統一的,但講課的形式、方法卻可以因課、因老師特長和學生特點而異。有的教師善於精準、通俗地講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的善於從現實提出問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回答;有的善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的善於在與西方學術思想、社會思潮的比較中,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有的善於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還有的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學實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每年都有一批體現中國革命傳統的繪畫、雕塑、書法作品作為結業成果,並以主題展覽的形式展出,受到學生的歡迎。有的教師還針對美學領域裡的各種藝術思潮,進行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結合的分析;有的還能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毛澤東詩詞、革命歌曲的感人內涵相結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表明,思政課在堅持統一性的基礎上,完全可以以百花齊放的形式展現出來。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起到主導性作用,同時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現在的思政課教學,早已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方式,注重互動性,採用課堂討論、社會調查、小組研學、情景展示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讓他們參與到課程中來。但是,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要在教師的主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互動主題的設定、經典著作的導引、研學討論的總結,等等,都要在教師主導下,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預期效果。

  「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科學是對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的認識,是不能自發地形成而只能從外部灌輸給人們的。列寧就說過,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任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不會自發地在人們頭腦中形成,都要經過灌輸才能為人們接受。但是,灌輸是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而不是填鴨、硬灌的方法進行,才能為學生所接受。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課毫無疑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辦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課教師的事,其他專業課程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我認識的一位老師就說過,老師們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意識,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減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跡。他是一位工科教師,但是在他講授的課程及各種專題學術講座中,無不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生每每聽過後,都會在思想境界和專業知識上獲得雙重的收穫。思政課教學如果能和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就會取得更大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是站在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自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高度談思政課的重要意義的。我的少年時代,是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度過的,那時憂慮的是中國會不會亡國,永遠受人欺負。現在的青年是令人羨慕的,他們身處偉大的時代,正親身參與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中國夢的實現,關鍵在黨,希望在青年。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當代青年一定能夠完成肩負的歷史使命,而思政課也一定能為青年一代培根鑄魂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老教師,我願為此繼續努力、奮鬥終身。

  作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中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
  • 堅持「八個統一」 改革創新思政課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告訴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緊跟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和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積極實踐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要充分講社會主義理論,在增進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力、說服力上下功夫。
  • 凱裡學院「八個相統一」重新定義高校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 劉呂紅:守正創新,思政課建設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並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言簡意賅、深刻精闢,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理論強黨本期策劃將深入解讀這一教學要求。今日刊發堅持「八個相統一」系列文章之二,敬請垂注。
  • 知情意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四維規約
    如何科學認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如何客觀面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如何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以及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是開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研究的關鍵議題。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
  • 怎樣加強新時代思政課建設?
    思政課教育教學中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創新理念拓展教學方法與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啟迪學生思想、開闊學生視野、塑造學生靈魂。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怎樣切實堅持「八個統一」?
  •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牢牢堅持八個「相統一」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安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他還具體提出了八個「相統一」。
  • 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 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
    原標題: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高校思政課教師培訓研討會綜述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6月14~16日,高校思政課教師培訓研討會在大理舉行。
  • 堅持「八個統一」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定性
    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八個統一」的指導下,我們歷經一年的實踐反思,基於前「五個統一」,更加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理解析的政治課。
  • 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原標題: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新華社評論員:堅持「八個統一」 創新思政教學
    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 題:堅持「八個統一」 創新思政教學——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 天津商業大學:「八個統一」助推思政課走上「雲端」
    本學期初,天津商業大學思政老師羅來瑋以線上授課的方式和學生見面,開啟了新學期的思修課,這也是天津商業大學積極探索推動抗疫期間思政課改革創新,將全部課程整體轉到「雲端」、實行遠程在線授課的一個縮影。  天津商業大學本學期全校本科生、研究生首次通過網絡參加思政課的學習。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關鍵詞]思政課;八個統一;建設規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
    【摘要】「八個相統一」是對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進一步深化了對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一系列規律的認識,為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與時俱進地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 堅持「八個統一」 上好思政理論課
    堅持「八個統一」,是對很多年來思政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難題的明確回應,是對思政課教學中困惑和爭議的明確答覆,是對思政課教學中偏差的堅決糾正。要真正做到堅持「八個統一」,首先必須深刻認識這「八個統一」的豐富內涵,了解堅持「八個統一」背後的所指和所向。 一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 30個要點,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文章
    17.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照本宣科、應付差事,那「到課率」、「抬頭率」勢必大打折扣。
  • 習近平總書記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吉林高校引起...
    「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要闡述理論的魅力;要提升本領,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提升思政課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講好思政課,還要把有意義的內容講得有意思,把有深度理論講得有溫度。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是明理的,還是動情的;不僅是仰望星空的,還是腳踏實地的。」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宏政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講到的「八個統一」印象深刻。
  •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要遵循統一標準,也要注重因材施教。黨的創新理論從來都不是空洞的說教,也絕對不是死記硬背的「教條」。改變高校思政課育人孤島狀況,必須注重發揮所有課程育人資源,把育人要求貫穿所有課堂教學,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化價值引領。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早在2005年,上海制定出臺貫穿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生命教育指導綱要》。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意蘊思政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準確認識和把握政治性與學理性的本質特徵及其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得出的理性判斷,彰顯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本質意涵,事關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性、科學性和原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