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2020-12-02 中國教育新聞網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體現在: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係;在隊伍建設上,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機制上,多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歸根到底是「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我們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而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地位,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於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

  探索實施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複雜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不僅應納入高校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而且應成為廣大教師和幹部職工責無旁貸的崗位責任,特別是要使之成為與學生密切聯繫的專業課教師的神聖職責。

  過去十多年來,上海基礎教育堅持探索實施「兩綱教育」,得出的一條最有效經驗是,始終堅持「學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內容有機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充分體現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責任。上海自2005年出臺《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即「兩綱教育」)後,不斷修訂完善中小學課程標準,制訂學科德育「實施意見」,使之成為加強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基於「學科德育」的探索經驗,上海高等教育界越來越感受到,有必要進一步在高校探索試點「課程思政」。

  近兩年,上海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為指引,抓住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契機,以構建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體系為抓手,借鑑上海基礎教育學科德育的成功經驗,結合高校和大學生特點,著眼「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在改革理念上,就是要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樹立「課程思政」核心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教育合力作用,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過程,也是教書育人最重要的途徑;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是育人的基本實現形式,也是學校最具效能的實現形式,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要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造性轉化。

  在改革思路上,就是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機制激勵,探索高校「課程思政」可複製可推廣路徑。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明確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二是逐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改革框架及路線圖上,就是要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地位,又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育人價值,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具體來說,是將高校所有課程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形勢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隱性課程包含綜合素養課程(即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等)和專業教育課程(包含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浸潤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綜合素養過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後者發揮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通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育人與其他所有課程隱性育人相結合,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

  「課程思政"改革試點的進展及初步成效

  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及專業課三類課程的功能定位,指導試點高校有序、紮實推進改革。

  1.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重在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作用

  不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的思政課不是成功的思政課,不能解答學生困惑的教師不是好的思政課教師。基於這樣的共識,上海高校在深化思政課改革中注重發揮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從內容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師資團隊組建乃至網際網路手段載體運用上多途徑推進改革,著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方法改革上,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超級大課堂」。超級大課堂以「問題來自學生、聲音來自一線、點評來自權威」的生動形式,面向全市所有大學生徵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困惑和疑問,一線教師與學生課堂直接對話交流,專家多角度解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大意義與價值,打造成全市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開示範課。復旦大學學生呂承說:「『生問師答』課,讓我們變得積極主動、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老師講授循循善誘,所有問題一一解答,讓人豁然開朗,絕對很給力。」

  在師資團隊組建上,上海交通大學採用「1+4」思政課教學模式,由1個多元組合的教學團隊輪流走進思政課堂授課,同時引入「大班教學、小班討論、社會實踐、網絡教學」4個環節的多課堂教育。組建起的這支教學團隊包括校長、校黨委副書記及校內外教學名師,形成跨越專業、學科交叉的「客座教授」機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給學生上課時,運用比較方法,從「廣義」到「狹義」,從「政治版」到「生活版」,講解了「美國夢」的困境與「中國夢」的前景,受到學生熱捧。

  在網際網路手段載體運用上,復旦大學探索推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積極運用網際網路等新的手段載體,「線上」「線下」翻轉課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活力。在線教學運行兩個學期以來,進行小班上課,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與教師一起成為課程參與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是社會主義大學的特有優勢,通過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問題用主人翁的態度思考,講授時層層剝筍,不牽強不刻意,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而使「課堂活起來,學生真受益」。

  2.綜合素養課程改革:重在通識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

  高校通識教育要有靈魂,要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堂,其使命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此,上海一方面抓緊制定綜合素養課程建設價值標準。圍繞體制機制、課程設置、教師選聘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識教育體系,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突顯綜合素養課程的價值使命。另一方面,開展試點,推出一批「中國系列」品牌課程。繼上海大學「大國方略」課程之後,復旦大學推出「治國理政」、上海交通大學推出「讀懂中國」、同濟大學推出「中國道路」、上海大學推出「創新中國」「創業人生」、上海師範大學推出「聞道中國」、華東政法大學推出「法治中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推出「智造中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推出「人文中國」等系列精品課程,華東理工大學醞釀推出「綠色中國」、東華大學醞釀推出「錦繡中國」、上海海事大學醞釀推出「走向深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醞釀推出「大國工匠」、上海政法學院醞釀推出「大國安全」。「中國系列」課程緊扣時代發展,回應大學生關切,成為廣受歡迎的「熱門課」。這些課程具有以下顯著特徵:

  一是高校黨委充分重視。學校為課程開設配備最優質資源保障,校黨委書記、校長均親自走上講臺授課。

  二是在選題上,深深植根學校辦學優勢,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各所高校「中國系列」課程均和學校優勢學科相結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貼近,課程既有學術積澱又充分激發大學生求知需求。

  三是在師資上,聚集頂尖師資團隊,強調團隊組合。「中國系列」課程為專題式教學,每個專題授課主講教師均為業內領軍人物。

  四是方法上,注重開拓創新,在形散神聚中增強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國系列」課程注重「上大課,講大勢,傳大道」,融合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等多種教學方式,巧妙地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於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目標。

  例如,同濟大學「中國道路」課程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旨在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加深對中國道路的理解。課程每學期舉辦6至8場專題講座,每個專題均由各專業的名師名家授課。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在課堂上說的一句話,讓所有聽課學生為之動容:「19世紀中國的淪落從海上開始,21世紀中華的振興必須在海上立足。」這堂課,掌聲雷動,隨後的師生互動亦異常熱烈,學生們久久不散。

  實踐證明,通識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決於誰來引導學生思想、引導到何處去。高校裡的大家名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還闡述知識背後的邏輯、精神、價值、思想、藝術和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導給學生。

  3.專業課程改革:重在知識傳授中強調價值觀的同頻共振

  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於將課堂主渠道功能發揮最大化,扭轉專業課程教學重智輕德現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

  針對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尤其是意識形態屬性較強課程,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推出「中外時文選讀」課程,由思政課教師梳理提供我國國家領導人在國外大會演講或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由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反響熱烈。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吳浩說:「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我在閱讀和聽講中聆聽國家領導人在世界發出的聲音,了解到當前國家治國理政的大方略,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而且給人以信仰和力量。」

  針對自然科學課程,重點開展職業素養和科學精神教育。目前上海已在15所本科高校開設50餘門試點課程,形成了挖掘專業知識講解中的育人價值——編制課程教學指南——開展課程試點——教學反饋評價的探索機制,專業課程發揮育人功能蔚然成風。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推出「人體解剖學」課程,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不僅強調解剖技能的傳授,更注重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醫學生責任意識的審視。課程既讓學生對敬畏生命、感恩回報、無私奉獻等價值觀產生共鳴,也為之後的實踐操作奠定了情感基礎。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吳毅說:「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要為了誰。」

  實踐證明,「課程思政」充分體現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責任,提高全體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助於改變專業教師「只教書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單兵作戰的現象,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總書記的講話堅定了上海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信心。我們將以「久久為功」精神,持之以恆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加大試點力度,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體制機制保障,既提升思政課學術魅力,發揮思政課在價值觀引導中「群舞中領舞」作用,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等各門課程的學科對話和理論引導,凸顯所有高校課程育人功能,實現在價值觀培養中「共舞中共振」效應,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使「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為201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6JZD04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高德毅,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宗愛東,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近日,2019年度浙江省優秀教育新媒體及先進工作者名單公布,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獲高校新媒體優勝獎,是全省唯一入選的民辦高校。第八屆浙江省大學生攝影競賽獲獎名單也同期公布,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獲得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獲獎總量與中國美院並駕齊驅,反超浙江工業大學。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 家國情懷 學生中心一、引言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詳細規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特別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隨著「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廣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廣泛地流行起來,並成為一個定型的規範的基本概念。目前,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學界多採用張耀燦等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作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按照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從2014年開始,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正確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試點工作,經過不斷努力,形成了一套具有時代感、高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形式,即「課程思政」模式。對於「課程思政」形成的背景,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隨時代的腳步一同前進,之所以能夠改革是因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而「課程思政」的提出便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承載著教育內容,包含了教育對人的期待,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高校課程體系往往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儘管不同類型課程的價值涵納度存在差異,但在育人的問題上,相互之間需要彼此配合、同向同行。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本文載於《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10期[摘 要]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效手段,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於整體提升協同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正如思政教育不能只是思政課的事一樣,課程思政也離不開專業思政。課程思政離不開專業思政的方向引領,專業思政也離不開課程思政的基礎支撐,二者之間存在天然的耦合基礎;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上,二者存在相同的耦合目標;在三全育人和隱性育人過程中,二者存在相同的耦合功能。專業思政是深化課程思政、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形成一體化育人體制機制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客觀要求。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外語是中國高校擁有最大學習者群體的課程之一,同時外語教育又直接面對西方主流話語和意識形態,因此,外語教學是中國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和重要環節。《綱要》提出之後,全國高校外語專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相關理論研究。外語的教學與學習,需要結合現代科技引發的外語教學和學習的變革,來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從而提供指導。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課程思政」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類型的課程教育教學中,著眼於培養學生思政素養,全面構建「大思政」格局,進一步優化學校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使其他課程始終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將思政工作貫穿於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上好思政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在南京舉行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鄭永安表示,南航思想政治工作基礎紮實,優勢突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希望通過此次論壇與兄弟高校共同研討,協力破解「課程思政」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關鍵難題,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的課程思政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航空航天人才。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秉持『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好的課程思政應該像鹽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等理念,在顯性與隱性教育上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在拿捏好『火候、口味』的基礎上,用『中央廚房』烹調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意見》和《綱要》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如何切實做到「不但教書,而且育人」,如何把高職基礎化學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對於當前信息技術和網絡時代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是充滿挑戰的課題。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對高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進行了設計,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新實踐。
  • 【思政講理】在問題導向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機制
    2.思政課教學面臨弱化問題,顯性和隱性教育融合不充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涵蓋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多樣、緊跟時代發展的多學科課程體系。課程性質對授課內容、授課教師、授課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其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利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以辯證思維推動    複合型人才培養任課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責任主體。設計學類專業課程教師要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專業課堂植入思政理念,嵌入德育元素,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引領辯證統一到每一門課程中。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課程思政要從「乾巴巴的講解」向「熱乎乎的...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專門召開視頻會進行了全面部署。《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青島農業大學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青島農業大學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政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1月18日上午,青島農業大學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