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著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培養能夠為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二是培養具有獨立個性、健全人格、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何切實做到「不但教書,而且育人」,如何把高職基礎化學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對於當前信息技術和網絡時代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是充滿挑戰的課題。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對高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進行了設計,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新實踐。
1 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如是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因此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基礎化學課程教學團隊首先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積極強化個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追求,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其次,從主觀上真正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在需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自覺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2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
化學作為重要的自然科學門類,其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戰勝自我的歷史。化學學科發展的軌跡蘊含著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啟示的豐富案例,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機。
2.1 愛國主義情操教育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侵略和欺凌。在動蕩艱苦的歲月中,我國科學家力學篤行,不計個人得失,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實踐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老一輩化學家正是這一時期湧現出的一大批愛國科學家的縮影,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報國心切、以身許國的民族精神。例如,物理化學家傅鷹先生提出「應當將我們的研究興趣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並且身體力行將自己在膠體和表面化學領域的理論造詣應用於石油開採、礦物加工等工農業生產實踐上。結合國際時事——中美貿易摩擦之稀土問題,介紹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稀土之父」徐光憲先生艱難歲月中刻苦求學、學成歸國、奉獻祖國的事跡;他堅持「立足基礎研究,面向國家目標」的研究理念,接受有關稀土元素分離提純的國防科研任務,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回顧老一輩化學家的生平,他們往往既是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又是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們將科學報國的理想,落實到平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通過點滴小事感染學生。
2.2 綠色發展理念教育
綠色發展理念是中國社會由工業文明轉型向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與趨勢,客觀適應人與自然關係變化,提出的全局性、前瞻性的系列化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經過實踐檢驗而形成發展理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最終確定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之一。在基礎化學理論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綠色化學知識,如綠色化學十二原則等,形成綠色化學理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評價一個化工產品或一個合成路線是否符合綠色化學目標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向學生及時介紹綠色化學合成新方法和新工藝,強化學生綠色化學理念。
2.3 協作精神教育
隨著人類科學進程的不斷發展,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要求每個人都要發揚恪盡職守、相互協同的團隊協作精神,老一輩化學家在團隊合作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在上海協同研究,發揚顧全大局、攻堅克難、不計名利的團隊合作精神,成功實現了世界上首個牛胰島素晶體的人工全合成。同一時期,全國多個省市的科研機構集體投入到瘧疾防治藥物的研製中。作為對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屠呦呦先生在 2015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因此,堅持發揚敬業樂群的團隊協作精神具有現實意義。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從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分組實驗進行化學品的合成製備、到組成團隊參加技能大賽、創新大賽,處處都可以體現團隊合作精神,這也為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融入團隊、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礎。
2.4 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水變油」事件後來被證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王某某宣布發明了一種「水基燃料」可以使「水變油」,實際上這是利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化學反應,它和我們普通化學教材中的碳化物相關,即通過碳化物與水進行反應,生成了可燃的氣體。對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相信科學,形成「以崇尚科學為榮、迷信愚昧為恥」的良好氛圍。
3 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將以上設計的思政教育內容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是有效實踐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問題。從教學內容還是到教學形式,我們都進行了全面的探索。
3.1 教師講授
教師講授是實施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在課程知識點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地將話題引向思政內容。例如,在講授天然氣的時候,向學生介紹我國可燃冰開採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播放相關視頻,展示相關圖片;在進行從天然物質中提取有用成分的實驗「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時,介紹屠呦呦從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歷程;在講解羰基還原反應時,介紹有機化學家黃鳴龍的愛國事跡,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除了介紹經典的人物和事件之外,教師自身需要關注相關問題,才能不斷補充鮮活的實例,做到常教、常新,並且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多媒體手段,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德育內容,避免簡單說教。
3.2 學生自我教育
要想獲得較好的德育效果,只依靠教師的講授顯然不夠。通過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朋輩教育的重要途徑。針對與課程相關的熱門社會話題,如「我們恨化學」的廣告、對二甲苯(PX)公眾事件、轉基因食品等,引而不發,教師講授點到為止,留給學生去查找資料、進行討論,之後開展課堂演講。
3.3 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教育
限於課時,很多思政教育內容不能在課堂上進行全面和詳細解說,我們利用教學平臺,一是發布相關閱讀資料和視頻,二是展開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討論。
4 結語
以上對於高職基礎化學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和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策略是基礎化學教學團隊的初步嘗試,對諸多龐雜的思政教育案例進行了梳理,設計了高度凝練的思政教育內容,並且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自我教育」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相結合這種創新性的教學形式加以實踐,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