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著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培養能夠為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二是培養具有獨立個性、健全人格、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何切實做到「不但教書,而且育人」,如何把高職基礎化學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對於當前信息技術和網絡時代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是充滿挑戰的課題。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對高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進行了設計,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新實踐。

  1 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如是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因此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基礎化學課程教學團隊首先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積極強化個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追求,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其次,從主觀上真正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在需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自覺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2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

  化學作為重要的自然科學門類,其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戰勝自我的歷史。化學學科發展的軌跡蘊含著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啟示的豐富案例,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機。

  2.1 愛國主義情操教育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侵略和欺凌。在動蕩艱苦的歲月中,我國科學家力學篤行,不計個人得失,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實踐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老一輩化學家正是這一時期湧現出的一大批愛國科學家的縮影,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報國心切、以身許國的民族精神。例如,物理化學家傅鷹先生提出「應當將我們的研究興趣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並且身體力行將自己在膠體和表面化學領域的理論造詣應用於石油開採、礦物加工等工農業生產實踐上。結合國際時事——中美貿易摩擦之稀土問題,介紹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稀土之父」徐光憲先生艱難歲月中刻苦求學、學成歸國、奉獻祖國的事跡;他堅持「立足基礎研究,面向國家目標」的研究理念,接受有關稀土元素分離提純的國防科研任務,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回顧老一輩化學家的生平,他們往往既是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又是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們將科學報國的理想,落實到平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通過點滴小事感染學生。

  2.2 綠色發展理念教育

  綠色發展理念是中國社會由工業文明轉型向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與趨勢,客觀適應人與自然關係變化,提出的全局性、前瞻性的系列化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經過實踐檢驗而形成發展理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最終確定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之一。在基礎化學理論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綠色化學知識,如綠色化學十二原則等,形成綠色化學理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評價一個化工產品或一個合成路線是否符合綠色化學目標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向學生及時介紹綠色化學合成新方法和新工藝,強化學生綠色化學理念。

  2.3 協作精神教育

  隨著人類科學進程的不斷發展,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要求每個人都要發揚恪盡職守、相互協同的團隊協作精神,老一輩化學家在團隊合作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在上海協同研究,發揚顧全大局、攻堅克難、不計名利的團隊合作精神,成功實現了世界上首個牛胰島素晶體的人工全合成。同一時期,全國多個省市的科研機構集體投入到瘧疾防治藥物的研製中。作為對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屠呦呦先生在 2015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因此,堅持發揚敬業樂群的團隊協作精神具有現實意義。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從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分組實驗進行化學品的合成製備、到組成團隊參加技能大賽、創新大賽,處處都可以體現團隊合作精神,這也為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融入團隊、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礎。

  2.4 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水變油」事件後來被證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王某某宣布發明了一種「水基燃料」可以使「水變油」,實際上這是利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化學反應,它和我們普通化學教材中的碳化物相關,即通過碳化物與水進行反應,生成了可燃的氣體。對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相信科學,形成「以崇尚科學為榮、迷信愚昧為恥」的良好氛圍。

  3 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將以上設計的思政教育內容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是有效實踐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問題。從教學內容還是到教學形式,我們都進行了全面的探索。

  3.1 教師講授

  教師講授是實施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在課程知識點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地將話題引向思政內容。例如,在講授天然氣的時候,向學生介紹我國可燃冰開採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播放相關視頻,展示相關圖片;在進行從天然物質中提取有用成分的實驗「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時,介紹屠呦呦從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歷程;在講解羰基還原反應時,介紹有機化學家黃鳴龍的愛國事跡,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除了介紹經典的人物和事件之外,教師自身需要關注相關問題,才能不斷補充鮮活的實例,做到常教、常新,並且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多媒體手段,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德育內容,避免簡單說教。

  3.2 學生自我教育

  要想獲得較好的德育效果,只依靠教師的講授顯然不夠。通過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朋輩教育的重要途徑。針對與課程相關的熱門社會話題,如「我們恨化學」的廣告、對二甲苯(PX)公眾事件、轉基因食品等,引而不發,教師講授點到為止,留給學生去查找資料、進行討論,之後開展課堂演講。

  3.3 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教育

  限於課時,很多思政教育內容不能在課堂上進行全面和詳細解說,我們利用教學平臺,一是發布相關閱讀資料和視頻,二是展開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討論。

  4 結語

  以上對於高職基礎化學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和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策略是基礎化學教學團隊的初步嘗試,對諸多龐雜的思政教育案例進行了梳理,設計了高度凝練的思政教育內容,並且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自我教育」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相結合這種創新性的教學形式加以實踐,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相關焦點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 家國情懷 學生中心一、引言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詳細規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特別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作為一座脫胎於鄉鎮企業『大學』橫店大學的高職院校,能在競賽中實現彎道超車,得益於我們六年如一日探索思政教育創新,以思政教育賦能專業建設。」學校黨委書記韋國清說,如果專業課程是支撐學校超常規發展的「骨肉」,那麼思政教育就是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靈魂」。
  • 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在全校推進「思政基因工程」,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推動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改革框架及路線圖上,就是要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地位,又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育人價值,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3)育人文化協同建設,以思政元素挖掘為抓手,構建全時空育人環境和育人氛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專業教育規劃還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都必須以思政元素為基礎,耦合育人建設的難點都是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有機融入。因此挖掘好思政元素的同時,並儘可能好地將其融入具體育人過程。
  • 「課程思政」怎麼做?凸顯特色、突出重點,才能打造育人精品 浙江...
    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陶瓷藝術、木雕雕刻模塊以大師領銜、導師指導、行業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已經寫入到了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當中。」教研室主任王冠說。  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評價制度是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關鍵。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學院研究打造具有藝術學院特點的課程思政系列課程,如在學院平臺課中推出《職業素養》《新媒體素養》等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關於「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以期為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亦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立足我國本土教育實踐來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的中國話語,是對課程育人價值的中國化詮釋。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識教育的價值取向,使通識教育真正成為育人的重要載體。從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與廣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是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這種育人效果需要全部課程同時發力、同向發力方能達成。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多門類、多角度、多功能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在所有學科門類中,藝術學在培養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上,憑藉其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具有養成個體與群體正確政治意識、道德觀、人格品質的獨特教化功能。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意見》和《綱要》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 上財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充分肯定了上財外國語學院成立全校首個二級學院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舉措,並從外語課程思政改革領航課程建設、外語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與育人能力等方面對中心建設提出要求,期待中心在「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樹立標杆,貢獻上財外國語學院建設方案。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致辭表示,新時代新形勢新使命,中心的成立正當其時。
  • 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在南京舉行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鄭永安表示,南航思想政治工作基礎紮實,優勢突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希望通過此次論壇與兄弟高校共同研討,協力破解「課程思政」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關鍵難題,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的課程思政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航空航天人才。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課程思政」教學的德育目標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自覺將思政教育資源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設一批充滿「思政元素」、發揮德育功能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則來自上海高校對於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是對高校承擔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渠道的「思政課程」(即「兩課」)的「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共同的理論基礎,其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係的學說、人的本質的學說、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作用及相互關係的學說等等,為「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兩者有共同的實踐特性。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下一步工作中,要提高政治站位,準確把握中央和市委有關精神,樹立新時代教育理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深化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王傳亮強調,學校黨委、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廣大教職員工要切實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要參與,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 快來看,蘭大教師如何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思政含金量?
    陳建軍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課程名稱:有機化學《有機化學》是一門介紹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機理、應用以及不同類型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的專業課程。同時《有機化學》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在講解有機專業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以及化合物等的發現過程,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尊重實驗事實,遵守學術規範。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華中師大:思政之「鹽」化於課程之「水」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相互隔絕的問題,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華中師大通過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教育元素、師範特點、信息化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