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2020-12-0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從概念上仔細區分「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尋找它們的分野邊界與契合結點,不僅是深化立德樹人工作,提升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水平的需要,也是促進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應然之舉。「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兩者有相通的基礎,也有銜接貫連的可能和必要。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概念性的辨析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組概念實際上涉及「德育與思政教育」「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對上位概念組進行辨析可能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要旨。

  1.「德育」與「思政教育」的區別

  「德育」這一概念及其實踐實際上起源要遠遠早於「思政教育」。雖然東西方從古代起就一直存在著德育的實踐活動,但明確提出「德育」這一概念,東西方都很晚。18世紀康德把遵從道德法則、培養自由人的教育稱為「道德教育」,這是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出現最早的「德育」一詞;1860年英國學者斯賓塞在《教育論》一書中,把教育明確劃分為「智育、德育、體育」。從此,「德育」逐漸成為教育界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不過,在西方的當代教育理論實踐中,「德育」概念外延很小,專指「道德教育」。我國古代的德育實踐活動常用「德」「道」等概念來表述。現代意義上的「德育」一詞於20世紀初傳入我國,1904年,王國維以「德育」「知育」「美育」三詞,向國人介紹叔本華的教育思想;1929年唐鉞等人編撰的《教育大辭書》對「德育」也作「道德教育」的理解:「德育為教育之一方面,以兒童之道德心之陶冶為目的,是德性之薰陶。」此後「德育」一詞成為我國教育界的普遍術語。總體來看,近現代我國的「德育」概念與西方基本內涵一致,也即「道德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德育」在現代化過程中,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張,形成了「大德育」格局。無論是從當代教育學著作中的「德育」概念界定,還是普遍的德育實踐中,「德育」的內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幾乎涵蓋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所有內容。現在,在教育學界,較為廣泛接納的德育定義來自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德育被定義為「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可以說是從「思想政治工作」中引申出來的。隨著「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廣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廣泛地流行起來,並成為一個定型的規範的基本概念。目前,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學界多採用張耀燦等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作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按照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見,「思政政治教育」其特點是政治性和階級性,這和「德育」有著明顯的區別。

  2.「學科」與「課程」的區別

  關於「學科」與「課程」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也是我國當下教育界十分關注的話題。對課程的概念出現了許多新的闡釋,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學校為學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總和,學生應該掌握的經驗、學生已經獲得的經驗等」,這些闡釋均試圖從一些新的視角對課程理論進行研究與探討。總體來看,「課程」一詞的概念與「德育」概念在中國當代的發展一樣,漸漸走向了泛化,「課程」成為一個沒有邊界的概念,幾乎教育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納入「課程」的「籮筐」裡。

  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學科」和「課程」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較為廣泛地使用,但這兩個概念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卻有著不同的邊界和關係。

  在基礎教育界,「課程」的概念呈泛化趨勢,基本指向學校教育活動的總體安排,而「學科」的概念則比較窄化,實際上指具體的科目,如語文、數學。所以在基礎教育,「課程」是「學科」的上位概念,「學科」置於「課程」中。

  在高等教育界,「課程」的概念比較接近西方,實際上指的是具體的學習內容的系統安排,更像基礎教育中的科目,如「市場營銷課程」,而「學科」的概念則上位很多,代表著學科建制及專門的學習領域,如「廣告學、建築學」。所以在高等教育,「學科」是「課程」的上位概念,「課程」置於「學科」中。

  3.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

  「學科德育」的概念起源於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所頒布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德育要寓於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科德育」是對中小學狹義的承擔直接德育的「德育學科」(品德與社會等)的「超越」。「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則來自上海高校對於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是對高校承擔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渠道的「思政課程」(即「兩課」)的「超越」。從目前實踐形態來看,「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兩個概念基本都指向兩種理解:

  一是作為「方法論」,強調渠道的滲透,即在學科中滲透德育,在課程中滲透思政;二是作為「內容集」,強調內容的迭加,即「學科德育」(基礎教育使用較多)代表學校內各科目中德育內容要素的總集合,「課程思政」(高等教育使用)代表學校內各課程中思政內容要素的總集合。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適用性的思考

  在分析釐清了「德育與思政」「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後,本文認為,「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目前在概念表述和使用上還是比較準確的,並且「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上述分析主要基於如下思考:

  「學科德育」的中心詞是「德育」,定語為「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學科」是狹義的、具體的科目,通過明確而具體的科目進行德育的滲透是容易實施的;同樣,「課程思政」的中心詞是「思政」,定語為「課程」,在高等教育中,「課程」是狹義的、具體的科目,通過明確而具體的科目進行思政的滲透也是容易實施的。反之,若在中小學提「課程德育」,在高校提「學科思政」,則會因「德育與思政」前置定語的泛化,而導致實踐指向的不明晰。

  基礎教育中普通中小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促進青少年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由於青少年兒童的這種素養發展是基礎性的、全面性的,同時由於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都需要這種發展,所以,普通中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全體性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礎教育中用「德育」這樣相對泛化的概念更適用,「德育」相對「思政」來說,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學生的心靈,指向中小學生基礎性、全面性素養的內容更多,因而更貼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就要更清晰地追問「為誰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這個階段,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其社會性價值更明顯,即具有保證正確方向的價值。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堅強保證,是政治建設的必要條件,是文化建設的主導因素,是改革開放的精神支柱,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必須要凸顯它的「生命線」作用和政治保證作用。

  其實,無論是「德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實施中,要想取得實效,必須要考慮對象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相對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個體身心尚未成熟、認識水平也不高,更缺少生活的積累和體驗,所以在這個階段適合用「學科德育」進行滲透,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進行全面的關注和引導,為其德性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認識水平、生活經歷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對我國的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已經有一定的體驗,加之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經過較為系統的養成,這個階段開展指向性更為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更為合適,也更為重要。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貫連性的建構

  在明晰「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概念區別,理解它們各自適用學段的基礎上,我們德育工作者更需要通過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的建設,解決大中小學的「學科德育」和「課程思政」工作「各自為政」「各負其責」造成德育目標內容等脫節、越位、簡單重複、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匹配性不夠等問題。

  1.相通性:貫連構建的基礎

  實際上,「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雖然有所區別,但是它們本身內在有諸多相似、相同點,這些都是我們貫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礎。

  兩者有共同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共同的理論基礎,其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係的學說、人的本質的學說、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作用及相互關係的學說等等,為「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兩者有共同的實踐特性。「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都是將特定社會的道德規範與思想意識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與滲透,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階級性和綜合性。

  兩者有共同的功能作用。「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具有促進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雙重功能。從社會看,兩者都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從個人看,兩者都具有個體品德發展功能、個體智能發展功能、個體社會化功能等。

  兩者有共同的教育途徑。「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是通過特定途徑向受教育者傳遞相關信息,促使這些信息為受教育者所內化和外化。教育主客體發生聯繫的途徑都大致表現為課堂教學的滲透、學習活動任務的融入等。

  2.銜接性:貫連構建的抓手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之間形成了人才的價值供應鏈關係,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品質目標來自高等教育和社會的需求,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品質目標來源於社會的需求。因為在人才培養上的這樣價值供應鏈關係,實際上「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應當銜接並且可以銜接起來。

  首先,頂層架構、一體設計。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納入統一的頂層架構來整體設計和推進,依據各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序列。

  其次,明確分工、各有側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應當明確各自的分工、發揮各自的所長,做好「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工作。基礎教育學段要強化學科德育的薰陶,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大學和中小學德育倒掛現象(即中小學講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抓品德教育),高等教育學段則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最後,突出協同,整體推進。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者、理論研究者、實踐操作者的整體合力,力求在「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基礎理論研究、頂層制度設計、基層實踐操作上深度融合、協調共進。特別是可以結合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在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更多地凸顯「學科德育」的修習成果,以保障高校招生時人才的德性基礎規格,為高校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斌武.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與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陳桂生.教育學視界辨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4]亓元香.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辨正[J].泰山學院學報,2007(1).

  [5]高德毅等.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相關焦點

  • 關於2020年江門市德育與思政論文獲獎名單的公示
    受理部門:江門市教育局(江門市建設二路127號)  聯繫人:李勝前;  陳曉  電話:3503961;  傳真: 3531417  附件:2020年江門市德育與思政論文獲獎名單  江門市教育局  2020年11月10日  2020年江門市德育與思政論文獲獎名單  一等獎(30名):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體現在: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係;在隊伍建設上,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機制上,多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學科建設,育人為本;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為國育才,德育為先。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為此,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要注重課程教學德育目標的引導作用,深入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採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課程思政」改革全面展開,在教好書的同時育好人,為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保駕護航。
  • 河南理工大學:「三板斧」如何把課程思政「植入」數學方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徐春浩 仝衛衛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學數信學院《高等數學》教研團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精心研討、凝聚合力設計了《高等數學》整體教學環節,從「大學篇、高數篇、學習篇」等「三板斧」
  • 華中師大:思政之「鹽」化於課程之「水」
    為推動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講課,帶頭聯繫專業學科教師。在校黨委的帶動下,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負責人紛紛走上講臺,動員廣大教師發揮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作用。
  • 【雙戰雙贏】《物理化學A(1)》課程思政示範課展示——學科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
    近日,理學院周建國老師結合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項目,面向2019級應用化學專業進行了《物理化學A(1)》課程的課程思政公開課展示。理學院古金霞教授等同行專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以及環境工程等專業學生現場進行了觀摩。公開課上,周建國以《物理化學A(1)》課程中「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例,分享了自己在學科基礎課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指引學生成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這裡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課教育,也包括其他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內容與功能。高校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高校的育人成效直接關係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2.課程、專業、學科的有機聯繫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需要,以相關學科為依託,設置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而課程是教學科目的構成及其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科、專業、課程都是高校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重要方面,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不同層次。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在深度上,要讓思想政治教育達到「進大腦」的層面,就必然要在廣度上下功夫,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下功夫,還必須在其他各門課程上同時下功夫,全方位地進行育人;第四,任何課程的建設都離不開相應的具體學科的理論支撐,同樣,任何學科的建設也離不開作為載體的相應的具體課程,課程與學科兩者相互統一。
  • 堅持「八個統一」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定性
    講政治是思政課的首要要求,政治性是課程的根本屬性,政治認同是思政學科的首要核心素養,對思政課教師的第一要求是政治要強,「在馬言馬、在馬信馬」。可見,思政課是一門旗幟鮮明的政治課,這是該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但思政課絕不等同於宣傳工作,講政治也不是空洞的說教,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更不是簡單的灌輸。
  • 雲端觀摩|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微積分》課程思政經驗探討
    強調 「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華女子學院黨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注重增強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
  • 成都工業學院舉辦《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公開課觀摩課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深入挖掘課程德育內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進一步推動成都工業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夯實教師駕馭課堂的基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秉持『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好的課程思政應該像鹽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等理念,在顯性與隱性教育上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在拿捏好『火候、口味』的基礎上,用『中央廚房』烹調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王傳亮指出,近年來,學校黨委在推進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建設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跟中央和市委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依靠廣大教師,結合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整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在健全「三全育人」格局、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微積分的課程思政》第7期:泰勒展開的思政素材
    此外泰勒展開也反應了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係。聽過一個文學創作和影視編劇的課程,其中有個細節很像泰勒展開:有些小說的創作,是先創作高潮場景,然後根據高潮場景慢慢展開成整個小說;或者有些影視作品,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只是為了重溫某個情節,但卻發現這個情節前後有更多精彩,進而回顧了全劇。
  • 快來看,蘭大教師如何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思政含金量?
    為此,蘭州大學舉辦「課程思政」講課比賽,各學院教師將專業課與思政內容巧妙融合,給學生們帶來一堂堂豐富生動的課程。明天就是決賽啦,快和小蘭一起看看進入決賽的30位教師風採!你最喜歡哪一位教師呢?白德成基礎醫學院教授課程名稱:外科手術學醫德塑造既是醫者靈魂的塑造也是人的品質的塑造。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