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念上仔細區分「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尋找它們的分野邊界與契合結點,不僅是深化立德樹人工作,提升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水平的需要,也是促進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應然之舉。「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兩者有相通的基礎,也有銜接貫連的可能和必要。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概念性的辨析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組概念實際上涉及「德育與思政教育」「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對上位概念組進行辨析可能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要旨。
1.「德育」與「思政教育」的區別
「德育」這一概念及其實踐實際上起源要遠遠早於「思政教育」。雖然東西方從古代起就一直存在著德育的實踐活動,但明確提出「德育」這一概念,東西方都很晚。18世紀康德把遵從道德法則、培養自由人的教育稱為「道德教育」,這是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出現最早的「德育」一詞;1860年英國學者斯賓塞在《教育論》一書中,把教育明確劃分為「智育、德育、體育」。從此,「德育」逐漸成為教育界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不過,在西方的當代教育理論實踐中,「德育」概念外延很小,專指「道德教育」。我國古代的德育實踐活動常用「德」「道」等概念來表述。現代意義上的「德育」一詞於20世紀初傳入我國,1904年,王國維以「德育」「知育」「美育」三詞,向國人介紹叔本華的教育思想;1929年唐鉞等人編撰的《教育大辭書》對「德育」也作「道德教育」的理解:「德育為教育之一方面,以兒童之道德心之陶冶為目的,是德性之薰陶。」此後「德育」一詞成為我國教育界的普遍術語。總體來看,近現代我國的「德育」概念與西方基本內涵一致,也即「道德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德育」在現代化過程中,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張,形成了「大德育」格局。無論是從當代教育學著作中的「德育」概念界定,還是普遍的德育實踐中,「德育」的內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幾乎涵蓋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所有內容。現在,在教育學界,較為廣泛接納的德育定義來自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德育被定義為「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可以說是從「思想政治工作」中引申出來的。隨著「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廣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廣泛地流行起來,並成為一個定型的規範的基本概念。目前,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學界多採用張耀燦等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作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按照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見,「思政政治教育」其特點是政治性和階級性,這和「德育」有著明顯的區別。
2.「學科」與「課程」的區別
關於「學科」與「課程」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也是我國當下教育界十分關注的話題。對課程的概念出現了許多新的闡釋,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學校為學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總和,學生應該掌握的經驗、學生已經獲得的經驗等」,這些闡釋均試圖從一些新的視角對課程理論進行研究與探討。總體來看,「課程」一詞的概念與「德育」概念在中國當代的發展一樣,漸漸走向了泛化,「課程」成為一個沒有邊界的概念,幾乎教育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納入「課程」的「籮筐」裡。
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學科」和「課程」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較為廣泛地使用,但這兩個概念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卻有著不同的邊界和關係。
在基礎教育界,「課程」的概念呈泛化趨勢,基本指向學校教育活動的總體安排,而「學科」的概念則比較窄化,實際上指具體的科目,如語文、數學。所以在基礎教育,「課程」是「學科」的上位概念,「學科」置於「課程」中。
在高等教育界,「課程」的概念比較接近西方,實際上指的是具體的學習內容的系統安排,更像基礎教育中的科目,如「市場營銷課程」,而「學科」的概念則上位很多,代表著學科建制及專門的學習領域,如「廣告學、建築學」。所以在高等教育,「學科」是「課程」的上位概念,「課程」置於「學科」中。
3.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
「學科德育」的概念起源於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所頒布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德育要寓於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科德育」是對中小學狹義的承擔直接德育的「德育學科」(品德與社會等)的「超越」。「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則來自上海高校對於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是對高校承擔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渠道的「思政課程」(即「兩課」)的「超越」。從目前實踐形態來看,「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兩個概念基本都指向兩種理解:
一是作為「方法論」,強調渠道的滲透,即在學科中滲透德育,在課程中滲透思政;二是作為「內容集」,強調內容的迭加,即「學科德育」(基礎教育使用較多)代表學校內各科目中德育內容要素的總集合,「課程思政」(高等教育使用)代表學校內各課程中思政內容要素的總集合。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適用性的思考
在分析釐清了「德育與思政」「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後,本文認為,「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目前在概念表述和使用上還是比較準確的,並且「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上述分析主要基於如下思考:
「學科德育」的中心詞是「德育」,定語為「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學科」是狹義的、具體的科目,通過明確而具體的科目進行德育的滲透是容易實施的;同樣,「課程思政」的中心詞是「思政」,定語為「課程」,在高等教育中,「課程」是狹義的、具體的科目,通過明確而具體的科目進行思政的滲透也是容易實施的。反之,若在中小學提「課程德育」,在高校提「學科思政」,則會因「德育與思政」前置定語的泛化,而導致實踐指向的不明晰。
基礎教育中普通中小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促進青少年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由於青少年兒童的這種素養發展是基礎性的、全面性的,同時由於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都需要這種發展,所以,普通中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全體性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礎教育中用「德育」這樣相對泛化的概念更適用,「德育」相對「思政」來說,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學生的心靈,指向中小學生基礎性、全面性素養的內容更多,因而更貼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就要更清晰地追問「為誰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這個階段,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其社會性價值更明顯,即具有保證正確方向的價值。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堅強保證,是政治建設的必要條件,是文化建設的主導因素,是改革開放的精神支柱,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必須要凸顯它的「生命線」作用和政治保證作用。
其實,無論是「德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實施中,要想取得實效,必須要考慮對象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相對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個體身心尚未成熟、認識水平也不高,更缺少生活的積累和體驗,所以在這個階段適合用「學科德育」進行滲透,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進行全面的關注和引導,為其德性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認識水平、生活經歷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對我國的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已經有一定的體驗,加之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經過較為系統的養成,這個階段開展指向性更為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更為合適,也更為重要。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貫連性的建構
在明晰「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概念區別,理解它們各自適用學段的基礎上,我們德育工作者更需要通過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的建設,解決大中小學的「學科德育」和「課程思政」工作「各自為政」「各負其責」造成德育目標內容等脫節、越位、簡單重複、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匹配性不夠等問題。
1.相通性:貫連構建的基礎
實際上,「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雖然有所區別,但是它們本身內在有諸多相似、相同點,這些都是我們貫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礎。
兩者有共同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共同的理論基礎,其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係的學說、人的本質的學說、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作用及相互關係的學說等等,為「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兩者有共同的實踐特性。「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都是將特定社會的道德規範與思想意識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與滲透,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階級性和綜合性。
兩者有共同的功能作用。「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具有促進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雙重功能。從社會看,兩者都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從個人看,兩者都具有個體品德發展功能、個體智能發展功能、個體社會化功能等。
兩者有共同的教育途徑。「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都是通過特定途徑向受教育者傳遞相關信息,促使這些信息為受教育者所內化和外化。教育主客體發生聯繫的途徑都大致表現為課堂教學的滲透、學習活動任務的融入等。
2.銜接性:貫連構建的抓手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之間形成了人才的價值供應鏈關係,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品質目標來自高等教育和社會的需求,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品質目標來源於社會的需求。因為在人才培養上的這樣價值供應鏈關係,實際上「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應當銜接並且可以銜接起來。
首先,頂層架構、一體設計。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納入統一的頂層架構來整體設計和推進,依據各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序列。
其次,明確分工、各有側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應當明確各自的分工、發揮各自的所長,做好「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工作。基礎教育學段要強化學科德育的薰陶,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大學和中小學德育倒掛現象(即中小學講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抓品德教育),高等教育學段則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最後,突出協同,整體推進。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者、理論研究者、實踐操作者的整體合力,力求在「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基礎理論研究、頂層制度設計、基層實踐操作上深度融合、協調共進。特別是可以結合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在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更多地凸顯「學科德育」的修習成果,以保障高校招生時人才的德性基礎規格,為高校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斌武.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與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陳桂生.教育學視界辨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4]亓元香.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辨正[J].泰山學院學報,2007(1).
[5]高德毅等.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