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諶雪燕
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為統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這裡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課教育,也包括其他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內容與功能。高校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高校的育人成效直接關係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政教師的責任,每一位高校教師都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學校要從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對人才的新需求出發,立足專業發展實際,深入挖掘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爭做「四有」好老師,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全體教師在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的領導下,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全面加強法學各門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推動思想政治課程的顯性思政教育功能與專業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合力。
充分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作為法學的主幹課程,國際經濟法包括很多部門法,如國際貿易法、國際貿易管制法、國際稅法、國際金融法、國際貨幣法、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等。在培養學生的法學思維和國際化視野中具有重要作用。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事物的關聯性,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比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經濟活動產生的基礎理論是各國經濟存在著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簡單說,比較優勢就是拿自己低成本的產品去換取高成本的產品。這就是國際經濟迅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正是比較優勢的存在,國際貿易最終有機會實現共贏,各國消費者也有更多機會享用到物美價廉的優質產品。
比較優勢理論在教學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實踐運用空間。比如,有的學生不善於與人交流,在宿舍與同學相處不夠融洽;有的學生英語不好;有的學生專業學習能力不足,缺少專注力,等等。這導致一部分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甚至產生自卑情緒。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教師針對學生中存在的這類問題,利用比較優勢理論教育引導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更加健康的自我認知:既能看到他人的優點和不足,也能充分意識到自身的閃光點和短板,從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滿。比較優勢理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收到良好效果,不僅引導大學生個體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同時創造了更加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蓬勃向上的校風、學風。
「劣幣驅逐良幣」理論在育人過程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其字面意思就是廉價的貨幣逐漸替代優質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例如:中國古代,在金塊裡摻雜銅、鐵等廉價金屬冒充足額金塊在市場上流通,這樣持有劣幣的人能夠在市場上贏利。「良幣驅逐劣幣」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反面,就是優質的事物最終取代劣質的事物。在國際經濟活動發展過程中,隨著國際智慧財產權貿易的不斷完善和國際金融創新的持續推進,只有優質的產品才能最終佔領市場,這是「良幣驅逐劣幣」的典型範例。
法學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運用這一理論,讓學生深刻理解好的事物終將戰勝壞的事物。具體到學生個人成長而言,如果一個宿舍的人都想努力學習,而你不想學習該如何選擇?如果一個宿舍的人都熱衷於上網玩遊戲,而你想學習又該如何選擇?當下有些學生受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劣幣驅逐良幣」不好現象的影響,因為缺乏判斷力而出現價值觀的動搖。但國際經濟理論告訴學生,經濟活動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最終都要遵循「良幣驅逐劣幣」理論。我們想要這個社會充滿溫暖和正能量,就要時刻注意約束自身言行;我們想要國家更加繁榮昌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法學院教師時刻堅持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專業理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來激發學生的國家主人翁意識,引導他們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努力。
沉沒與機會成本理論喚起大學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沉沒成本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機會成本即當你做了A選擇,意味著就沒有了B或其他選擇的機會。比如許多國家的某項貿易政策,看起來似乎選項很多,而一旦選擇,即意味著再無別的選擇機會。針對當前一部分學生不愛學習、缺少個人奮鬥目標的突出問題,教師問學生:你們每天會付出沉沒或機會成本嗎?有的學生說花父母錢了、浪費時間等。教師進一步引導:當你們選擇上大學,就意味著已經失去很多機會,不僅僅是時間、金錢的成本。如果不選擇上大學,在其他的領域你可能有其他的機會;可你選擇了上大學,就要努力學習,這也是一種敬業。如果4年下來一無所獲,沒有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儲存力量,那麼就要為此付出更多的機會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再也回不來的成本。這是教會學生學會放手,適時止損。在互動過程中,學生談到很多話題,如愛情、友情、投資等,他們逐漸意識到,很多事情做錯了就要學會適時放手。
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的國際經濟法課程,通過大量運用專業理論,釋放其中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實現思想升華。許多學生反映,專業課堂不僅讓他們學會了專業知識,更明白了自己要怎樣做人、怎樣做事。
德育為先育人為本 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
深化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始終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內在要求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首要教育貫徹高校教育教學始終,貫徹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紮實做好課程思政建設。
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只有熟練掌握和運用思政元素,才能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觸景生情,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育人能力,還得有明確的育人意識。教師的育人能力包括言傳和身教兩個方面。課程思政要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選擇和把握思政元素融入授課環節的時機很重要。思政元素不是外加的,而是承載於知識體系之中的,教師只有具有紮實的學識基礎,才能做到以專業知識為依託,根據教學需求隨時找到聯繫點,創造更佳的教育。教育本身是一種以人影響人的活動,教師在教學與學術研究中表現出的認真負責、敬業精神,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會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一個有理想的好老師,會給學生帶來靈魂的淨化。
教師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時刻牢記自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多年來一直強調專業課教師要有主動意識。教師的使命不僅是授業、解惑,更肩負著傳道的重任。法學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不能用生硬、教條的方法說教,而要選擇一些新的、學生關注的、能夠引起他們共鳴的案例進行探討,從而引導學生思考。
教學設計直接關係到專業課程知識和思政教學教育的效果,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涉及的一些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網際網路檢索有用信息,並積極開展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法學院教師選擇有針對性的案例和學生進行探討,比如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上訴機構停擺事件,再比如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貿易問題,以及中國進博會、中美貿易戰等。在探討這些案例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更進一步激發出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法學院教師通過國際貿易中的信任危機理論,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信用證是國際經濟貿易支付常見的方式,銀行信用的介入,主要是因為交易方彼此不信任導致國際貿易的不變通。於是,大家選擇了銀行作為第三方,主要是由於彼此的信任危機。我們可以想像,銀行的介入意味著交易方成本的提高,最終會體現在消費產品價格的提高上。自由貿易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因為那將帶來整個人類社會的福利,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更優解:全世界好的商品,我們都可以自由選擇。如果每家企業都保持誠信,那麼將會給全球貿易帶來多少便利。信任的基礎是良好的商業信譽,是企業的良好誠信度。做人亦是如此。誠信是以小的投入成本迎來更多的收穫,因為守誠信,會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機會。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倡導誠實守信,通過專業課程,再一次教導學生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
課程與思政的完美結合是一門教育藝術,需要每一位教師認清自身肩負的育人職責,努力提高育人能力和意識。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通過不斷完善課程思政運行模式,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推動課程思政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在大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實踐中取得可喜的育人成果。
(本文系黑龍江省牡丹江師範學院教改項目【編號KCSZ-2020068】研究成果)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