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基本運動形式以及相互作用規律的學科。《大學物理》是大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它將在高中物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現代科學素質。
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這其中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物理學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的重要問題。分析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基本現狀,主要問題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學物理課堂教學學時少,任務重。近年來,大學物理學時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改革呼聲較高,教學內容基本不變,導致了教學內容與學時之間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不得不採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壓縮習題課與討論環節,完成教學計劃,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無法貫穿「課程思政」。
二是大學與中學物理教學環境不同。大學物理是大學的公共基礎課,一般是大班課。同時,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不同,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交流有限,很難及時得到學生對每次課的消化程度以及具體教學效果的反饋情況,影響「課程思政」有效開展。教學中不能及時根據反饋情況更改下次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無法形成靈活多變地教學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有機融合。
三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比較呆板。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很多教師從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轉變到了使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從粉筆灰中解放出來,但是又造成了對多媒體課件的過分依賴,過分誇大現代教學手段的作用,將它看成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很多課件製作得比較粗糙,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難以開展「課程思政」,造成實際的教學效果還不如傳統的教學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作者建議通過課程改革加速推進,改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融入「課程思政」,主要方法如下:
一、實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只和一種媒體打交道,即使是最先進的媒體,也容易誘發生理疲勞,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更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所用到的數學知識來講,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最大的區別就是,大學物理需要用到高等數學中的矢量運算與微積分,這也是很多學生為之頭痛的地方。因此凡是有較複雜的公式,特別是涉及矢量的點乘、叉乘和積分的公式及運算過程,儘量採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融匯「課程思政」,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二、加強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驗科學,《大學物理》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驗性、探究性,特別是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應用的普及,為在大學物理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過講解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物理現象,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探究這一物理現象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能產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時候再引出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便水到渠成。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操作實驗、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了解國家關鍵科技領域創新實踐,加強「課程思政」,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激發家國情懷。
三、探索教學模式有效互動學習策略。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與測試,收集在開展交互教學與自主學習整合與優化前後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態度、方法、動機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對教學模式與自主學習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及研究對比分析,研究激發學生課程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因素,增強課堂內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和督促。
綜上所述,以《大學物理》本科生課程的教學為載體,任課教師可以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和實踐,提升「課程思政」實效。通過上述方案的實施,可以切實提高教學成效,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進而為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探索有效途徑。(西北工業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