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2020-11-30 澎湃新聞

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2018-06-14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學生說「外語教師是大學生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外語的教師們也把此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外國語學院注重師德師風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加強外語教師英語教學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將「課程思政」的建設落腳在立德樹人上,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守好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當好主力軍。

堅持立德樹人,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外語學院是中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衝擊的前沿陣地,外國語學院注重外語教學與育人工作相結合,將「課程思政」戰略要求及科研最新成果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外語教學方面,倡導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一方面,堅持外語教學「工具性+人文性+思辨性」的指導思想,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能力,還注重建構學生中西文化、文學、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及國際視野和溝通能力,為學生將來走進學術走向國際,服務國家服務人類搭建成長的平臺。

另一方面,進一步結合專業優勢,在傳承與創新中打造具有外語特色、優勢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做大工紅色基因的傳播者,讓大工邁向國際,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發揮外語專業優勢,服務大工國際傳播。通過翻譯和朗讀十九大精神,朗讀十九大愛國詩篇,向留學生及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多語種翻譯十九大精神及中國好故事,領航「外眼看中國」。運用新媒體技術以「英、日、俄」多語種及時翻譯、宣傳十九大精神及內涵精髓,領航「外眼看中國」。引導學生「邊譯邊學」「邊學邊講」充分表達看法,形成了熱議「新時代新徵程」的良好氛圍。海外交流學子向世界宣傳中國,傳遞中國文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家國情懷,彰顯著愛國本色。雙語詮釋紅色基因,傳遞大工紅色聲音。選取「大工故事」、「大工新聞」、「大工歷史」、「大工要聞」等承載大工紅色精神、彰顯大工自信的重要資料,集中師生黨員力量,多語種外譯,讓更多外籍師生了解紅色大工,助力大工「雙一流」國際化建設。實踐提升外語能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編排傳統經典話劇進行英文展演,一方面能夠鍛鍊專業學生的外語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向我校留學生及社會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踐行文化自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堅持「文化自信」,注重體現中國特色,典籍翻譯學科團隊緊密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外譯這一主線,以「汪榕培典籍翻譯思想研究中心」為依託開展研究,成果豐碩。例如,王義靜教授的譯著《天工開物》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第五屆省政府獎;李秀英教授專注《史記》《漢書》等中國歷史典籍在西方的譯介與研究;姜怡、姜欣教授承擔大中華文庫典籍系列項目《茶經》翻譯,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俄語系師生翻譯《文化經濟學的「一帶一路」》一書,在17年5月的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作為俄語贈書贈送給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等所有俄語國家的參會者。

在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方面,秦明利教授牽頭申報獲批的「遼寧省公共闡釋與公共語境建設研究基地」是在新時代中國理論建設需求的背景下,外語學科服務國家外交戰略、文化傳播等需求的又一個重要範例,該基地力爭打造成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決策諮詢為一體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

在服務國家外交需要方面,日本學研究團隊從文獻考據的角度解讀重大歷史課題,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杜鳳剛教授對「田中奏摺」和《帝國國防方針》的研究有力地駁斥了有些日本學者提出的日本對華侵略不是有目的的謬論,為國家制定對日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周桂香副教授、孟慶榮副教授和「海天學者」石田隆至為核心的「新中國教育改造日本戰犯歷史研究」以日本戰犯為突破點還原日本侵華的歷史真相,協助拍攝的紀錄片《正義之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及國際頻道等播出。這是社會對我校相關中日歷史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的認可,也是我校文科科研服務國家需求的具體實踐。

發揮多語種優勢,注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最新成果的研究與應用

學院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力求促進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語言學理論的時代化和本土化,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

外國語學院發揮多語種優勢,組織英、日、俄、德等語種教師定期召開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跨語言閱讀研討會,細讀相關經典著作原本和不同語種的譯本,討論馬克思主義對於語言的思考,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巴赫金等關於語言的論述。杜鳳剛教授牽頭的日本學團隊密切關注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發展最新動態,翻譯了日本共產黨前主席不破哲三撰寫的《從「科學視角」思考日本的戰爭》和《馬克思還活著》,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並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對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該團隊目前正在組織重譯前蘇聯文藝學家、符號學家巴赫金所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以及翻譯法國左翼學者讓-雅克•勒塞克勒所著的《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哲學》。

新時期,外國語學院作為聯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外國優秀文化的橋梁,始終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在理論、方法論及方向上的指導作用,在課程思政方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外語教學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以學科建設帶動教學方向,始終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結合專業特色立德樹人。

新聞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輯:曹遠東

校對:陳 楷

責任編輯:周學飛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
    9月2日下午,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在情景教室報告廳召開,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黨委書記陳曉暉出席會議,黨委中心組成員及全院教師參會。此次會議深入學習了《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會議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新奎主持。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張時倩2020年6月1日,中國教育部正式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 「三位一體」的全面育人目標;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 立足新時代譜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成為當前高校建設的首要任務。深刻認識立德樹人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
  •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三全育人;改革;立德樹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的根本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多次強調「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要求我們不斷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 張大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因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並逐步在高等學校推行和實施。課程思政強調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引領,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黨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王傳亮指出,近年來,學校黨委在推進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建設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跟中央和市委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依靠廣大教師,結合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整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在健全「三全育人」格局、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湖南石化職院以賽促建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比賽由思政課說課、思政課課外實踐活動設計以及課程思政說課三個賽項構成。經過前期各二級學院初賽選拔,共有九組選手入圍校級決賽並對省賽唯一參賽名額展開了激烈角逐。選手們各顯神通,例如將石化行業勞模精神融入課堂,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時突出了學院行業背景特色,與學生今後工作實踐產生緊密聯繫,有效增加了學生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 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原標題: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闡明了辦好思政課的長遠意義,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課程改革創新和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要點,深刻闡釋了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對於在新時代更好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
  • 用紅色文化築牢立德樹人之魂
    用紅色文化築牢立德樹人之魂 ——常州大學「紅色五月 鑄魂育人」系列活動綜述 2019年07月26日 10: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朱成山 周本衛 字號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複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問題[6]。如何在專業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內容、路徑、資源和平臺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規劃設計,圍繞專業核心素養優化課程思政結構體系,體現專業培養特色,值得深思。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課程思政建設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 鄧凌月:堅持立德樹人 強化政治引領
    一系列重要舉措對在實踐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及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提供了具體抓手,也對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政治引領,更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牢記立德樹人職責使命。
  •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外國語學院在黨總支的高度重視和統一領導下,堅持立德樹人,以「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從「理想信念高度、教學改革力度、課程建設深度」三個維度深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思政教育、外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高素質外語人才。
  • 英語系教師團隊榮獲「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全國大獎
    2020年12月20日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辦公室及《中國外語》編輯部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決賽在北京落下帷幕,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段繼芳、郭玉鑫、宋鑫、李靜、張琦組成的教學團隊在總決賽中從來自全國各高校20強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一等獎,晉級全國十強。
  • 「課程思政」育人細無聲 ——我校第二期13門「立德樹人」示範課程...
    在近日召開的同濟大學2020年春季教學督導工作會議上,我校第二期「立德樹人」示範課程名單公布,12門本科課程和1門研究生課程入選。近年來,我校一批專業教師深挖課程中的德育素材,在專業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厚植愛國情懷思政與專業教學怎樣結合?
  • 河南理工大學:「三板斧」如何把課程思政「植入」數學方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徐春浩 仝衛衛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學數信學院《高等數學》教研團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精心研討、凝聚合力設計了《高等數學》整體教學環節,從「大學篇、高數篇、學習篇」等「三板斧」
  • 「課程思政」怎麼做?凸顯特色、突出重點,才能打造育人精品 浙江...
    近年來,該校藝術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提煉各門課特別是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我們圍繞區域和行業發展需求,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根據學院專業特點和優勢,加大力度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力爭建成全面覆蓋、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藝術學院院長羅曼麗表示。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意見》和《綱要》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 郴州電大教師榮獲國家開放大學政法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獎項
    近日,國家開放大學舉辦的「政法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獲獎名單揭曉,郴州廣播電視大學推選的黃江虹老師作品《<憲法學>之「你的權利誰來維護」》榮獲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二等獎。據悉,此次大賽是國家開放大學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這要求我們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而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地位,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於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這座「草根大學」當初依憑體制與機制創新,成功轉型為全省唯一以影視文化為特色、與地域文化高度融合的高職院校。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政教育,則讓它實現了青春力量的有效集結、高效轉化,使得從這裡走出的每位師生,都擁有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的「高手」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