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學生說「外語教師是大學生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外語的教師們也把此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外國語學院注重師德師風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加強外語教師英語教學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將「課程思政」的建設落腳在立德樹人上,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守好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當好主力軍。
堅持立德樹人,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外語學院是中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衝擊的前沿陣地,外國語學院注重外語教學與育人工作相結合,將「課程思政」戰略要求及科研最新成果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外語教學方面,倡導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一方面,堅持外語教學「工具性+人文性+思辨性」的指導思想,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能力,還注重建構學生中西文化、文學、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及國際視野和溝通能力,為學生將來走進學術走向國際,服務國家服務人類搭建成長的平臺。
另一方面,進一步結合專業優勢,在傳承與創新中打造具有外語特色、優勢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做大工紅色基因的傳播者,讓大工邁向國際,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發揮外語專業優勢,服務大工國際傳播。通過翻譯和朗讀十九大精神,朗讀十九大愛國詩篇,向留學生及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多語種翻譯十九大精神及中國好故事,領航「外眼看中國」。運用新媒體技術以「英、日、俄」多語種及時翻譯、宣傳十九大精神及內涵精髓,領航「外眼看中國」。引導學生「邊譯邊學」「邊學邊講」充分表達看法,形成了熱議「新時代新徵程」的良好氛圍。海外交流學子向世界宣傳中國,傳遞中國文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家國情懷,彰顯著愛國本色。雙語詮釋紅色基因,傳遞大工紅色聲音。選取「大工故事」、「大工新聞」、「大工歷史」、「大工要聞」等承載大工紅色精神、彰顯大工自信的重要資料,集中師生黨員力量,多語種外譯,讓更多外籍師生了解紅色大工,助力大工「雙一流」國際化建設。實踐提升外語能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編排傳統經典話劇進行英文展演,一方面能夠鍛鍊專業學生的外語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向我校留學生及社會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踐行文化自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堅持「文化自信」,注重體現中國特色,典籍翻譯學科團隊緊密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外譯這一主線,以「汪榕培典籍翻譯思想研究中心」為依託開展研究,成果豐碩。例如,王義靜教授的譯著《天工開物》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第五屆省政府獎;李秀英教授專注《史記》《漢書》等中國歷史典籍在西方的譯介與研究;姜怡、姜欣教授承擔大中華文庫典籍系列項目《茶經》翻譯,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俄語系師生翻譯《文化經濟學的「一帶一路」》一書,在17年5月的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作為俄語贈書贈送給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等所有俄語國家的參會者。
在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方面,秦明利教授牽頭申報獲批的「遼寧省公共闡釋與公共語境建設研究基地」是在新時代中國理論建設需求的背景下,外語學科服務國家外交戰略、文化傳播等需求的又一個重要範例,該基地力爭打造成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決策諮詢為一體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
在服務國家外交需要方面,日本學研究團隊從文獻考據的角度解讀重大歷史課題,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杜鳳剛教授對「田中奏摺」和《帝國國防方針》的研究有力地駁斥了有些日本學者提出的日本對華侵略不是有目的的謬論,為國家制定對日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周桂香副教授、孟慶榮副教授和「海天學者」石田隆至為核心的「新中國教育改造日本戰犯歷史研究」以日本戰犯為突破點還原日本侵華的歷史真相,協助拍攝的紀錄片《正義之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及國際頻道等播出。這是社會對我校相關中日歷史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的認可,也是我校文科科研服務國家需求的具體實踐。
發揮多語種優勢,注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最新成果的研究與應用學院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力求促進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語言學理論的時代化和本土化,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
外國語學院發揮多語種優勢,組織英、日、俄、德等語種教師定期召開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跨語言閱讀研討會,細讀相關經典著作原本和不同語種的譯本,討論馬克思主義對於語言的思考,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巴赫金等關於語言的論述。杜鳳剛教授牽頭的日本學團隊密切關注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發展最新動態,翻譯了日本共產黨前主席不破哲三撰寫的《從「科學視角」思考日本的戰爭》和《馬克思還活著》,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並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對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該團隊目前正在組織重譯前蘇聯文藝學家、符號學家巴赫金所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以及翻譯法國左翼學者讓-雅克•勒塞克勒所著的《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哲學》。
新時期,外國語學院作為聯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外國優秀文化的橋梁,始終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在理論、方法論及方向上的指導作用,在課程思政方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外語教學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以學科建設帶動教學方向,始終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結合專業特色立德樹人。
新聞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輯:曹遠東
校對:陳 楷
責任編輯:周學飛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