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育人細無聲 ——我校第二期13門「立德樹人」示範課程...

2020-12-06 同濟大學新聞網

在近日召開的同濟大學2020年春季教學督導工作會議上,我校第二期「立德樹人」示範課程名單公布,12門本科課程和1門研究生課程入選。近年來,我校一批專業教師深挖課程中的德育素材,在專業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厚植愛國情懷

思政與專業教學怎樣結合?早在2012年,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教授就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了《區域規劃前沿動態》課程,他給出的答案是,「要引導學生將研究與實踐紮根祖國大地,積極服務國家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彭震偉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發展和區域規劃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在課程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域發展思想,講授如何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他們是未來參與我國區域規劃的中堅力量,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國家發展大勢。

課程實際建設成效如何?《「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研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北疆城市群地區為例》《淺析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及其對策》《基於空間視角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研究述評》……彭震偉展示了部分學生成果,同學們的課程論文,都是圍繞中國的現狀和需求做研究,充分結合了國家的區域發展動態。

「萬水千山,相隔多遠。珠江彎彎,伸手相牽。隔山遙望,跨海相約,綠茵賽場難說再見……」伴著廣州亞運會會歌《重逢》,外國語學院教授董琇帶著同學們一起翻譯和比對。

「董老師的課非常有意思,不僅能學到翻譯理論和技巧,還能學習中國文化。比如這首歌引用了廣東童謠,帶有嶺南文化元素。通過中英文歌詞對比,我們體會到翻譯不是語言的字對字層面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意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出好的翻譯。」同學們這樣說。

實際上,翻譯用到的素材,不僅有廣州亞運會會歌,還有政府工作報告,有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國產經典電影、上海世博會的宣傳材料……董琇介紹,案例都是她精心設計和準備的。「講《翻譯理論與技巧》,首先肯定要對專業能力、語言能力、翻譯能力進行訓練,但語言與文化和思維不可分割。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他們的思辨能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讓他們掌握有效的中國文化傳播翻譯策略,才能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

董琇教授指導學生

在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謝歡主講的《遙感原理與應用》課上,劉小帥同學同樣感受到了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我們的衛星遙感和深空探測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期,真心為我們的科技成就和所處的世界地位感到自豪,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參與到高分衛星、月球探測事業中去。」

布置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吸收和指導學生參與遙感科研課題,要求學生自編程序實現與商用軟體某些模塊相近的功能……劉小帥告訴記者,在謝老師的啟發式教學和系統訓練下,不少同學對遙感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包括他在內前後有10多位同學本科畢業後選擇了出國留學或在國內繼續攻讀遙感方向的研究生,立志將來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謝歡教授與學生交流

加強價值引領

「青蒿素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要研製青蒿素?它的研究背景是什麼?」「青蒿素在治療瘧疾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同類型的藥物有哪些?」「哪位科學家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什麼獎項?」……

藥品是如何誕生的?《藥學基礎》課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紅兵以此為主線,從青蒿素的研製切入,將藥物的發現、研發、生產和流通等娓娓道來,為學生揭開藥品研製的神秘面紗。

在案例的選擇上,王紅兵是花了心思的。「既要有正能量,比如以身試藥的屠呦呦,引導學生學習她嚴謹的治學態度、不畏艱辛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也要有警醒的反面案例,比如藥品行業由於質量控制不嚴導致臨床死亡的『欣弗』事件,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操守。」

王紅兵教授指導學生

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周羚君身體力行教導學生治學應有的嚴謹態度。經過多年教學,他發現國內《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教材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2015年起,他著手編寫新教材,2017年9月,新教材出版。新教材中,他注重數學思想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配以豐富的習題和背景介紹,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為最大可能減少新教材的錯誤,完成初稿後,他在教學中先行試用長達一年,鼓勵學生「糾錯」。據悉,目前該教材印數已超過4000冊,被國內十餘所高校學生使用。

治學必須嚴謹、不畏艱辛,這也是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相波希望傳遞給學生的態度。她面向醫學、生命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化學》,是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門化學課。她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基礎打得牢,後續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專業學習。」

她著眼於大一新生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的培養,通過講述化學發展史提升學生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追求真理,樹立為科學進步而努力的理想;她犧牲休息時間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補課,鼓勵他們,給他們反覆講解每一個知識點……

《電視節目寫作》課上,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王冬冬藉由對弘揚正能量的經典電視節目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感受優秀電視人的敬業和情懷,建構學生的專業榮譽感,堅定他們成為「中國故事」優秀講解者的決心和信心;《循環系統》課上,醫學院副教授汪海宏以問題為導向,結合臨床案例,引導學生以老一輩愛國科學家為榜樣,弘揚堅忍不拔勇於攀登的科研精神;《營銷管理》課上,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熊國鉞通過正面案例引導和負面案例批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銷品格和誠信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內化於心,才能外化於行。」他們說。

熊國鉞副教授與學生互動

注重社會實踐

2017年,法學院教授劉春彥主講的《民法總論》被納入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思政+法學,結合點在哪?劉春彥說,「這門課是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希望藉助社會實踐,推動學生將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轉化為法治建設的實際行動。」

在課程教學的基礎上,他開展了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他指導學生專業實習,每年協調安排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所等單位去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將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應用於司法一線實踐,深入了解我國法治建設情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他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學生收穫不小: 2019年同濟大學「挑戰杯」一等獎,2018年上海市模擬法庭亞軍,連續三年捧回「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獎盃……

「平時我們工作生活總是強調要培養典型,做好示範引導。由此,大家會聯想到複合材料理論中的什麼效應呢?」「對,就是誘導效應……」「關於相乘效應,大家能聯想到什麼社會現象呢?」……

《複合材料學》課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邱軍直接將課堂變身為創新思維的訓練場,學生直呼跟著邱老師,腦洞大開。

通過專業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邱軍近幾年的探索。他說,「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複合材料思想既是創造材料的手段,也是科研、人才培養和社會科學的通用原則,比如科研需要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強調複合型人才,工作講究團隊合作等等。」

調研、走訪、取樣、監測……結合《水質工程學》的內容,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鄧慧萍指導學生對家鄉的水源水質進行調研,查閱對比國外飲用水質標準。「以前只知道西北缺水,原來,還有很多地區的老百姓喝不到衛生的飲用水,甚至因為飲用水問題產生各種地方病,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我們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正在與國際接軌,但水質還有待提高。」「上海的黑臭水體通過治理大有改觀。」……學生們感受真切。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地調研,既檢驗了同學們的理論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擔當意識,他們對本專業以及國家和社會需求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看著同學們提交的一份份水質調研報告,鄧慧萍很欣慰。

在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曙光看來,培養工程師,僅有擔當還不夠,還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面向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利工程、橋梁工程等專業開設了基礎課《河流動力學》,結合課程內容,安排了一系列實踐性、實驗性教學活動。他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通過開展專家講堂、企業實踐、認知實習等方式,拓展學生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重視技術、重視實踐,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他說,「希望引導同學們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能『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魏丹)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2018-06-14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本文載於《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10期[摘 要]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效手段,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於整體提升協同育人效果。一、再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1.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困境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課程思政極大地優化了思政育人的時空域,夯實了課堂育人主渠道地位,為構建三全育人提供了有效支撐。
  • 雲端觀摩|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微積分》課程思政經驗探討
    雲端觀摩|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微積分》課程思政經驗探討 2020-05-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其目標是通過「三全」育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之上提出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以求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有所裨益。「課程思政」形成的背景與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指導下,全國各個學校就「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與思考。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楊魏:流體力學的「4+1」課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由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楊魏老師,分享「4+1」課堂教學模式中體現的育人思考。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不僅應納入高校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而且應成為廣大教師和幹部職工責無旁貸的崗位責任,特別是要使之成為與學生密切聯繫的專業課教師的神聖職責。
  • 青島農業大學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青島農業大學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政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1月18日上午,青島農業大學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
  • 張大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學校推行和實施,強調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引領,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要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政教育,則讓它實現了青春力量的有效集結、高效轉化,使得從這裡走出的每位師生,都擁有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的「高手」潛質。課程思政「出圈」,思政教育全滲透枯燥乏味,愛聽不聽,可有可無,這是幾年前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思政教育中面臨的共性問題。與此對應的是,學生黨建工作很難推進,育人工作難以突破。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王傳亮指出,近年來,學校黨委在推進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建設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跟中央和市委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依靠廣大教師,結合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整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在健全「三全育人」格局、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課程思政」怎麼做?凸顯特色、突出重點,才能打造育人精品 浙江...
    近年來,該校藝術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提煉各門課特別是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我們圍繞區域和行業發展需求,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根據學院專業特點和優勢,加大力度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力爭建成全面覆蓋、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藝術學院院長羅曼麗表示。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故而,思政教育在教育界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特別是已逐步由原有的「思政課程」走向了「課程思政」,提倡以課程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協同[2]。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意見》和《綱要》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課程思政要從「乾巴巴的講解」向「熱乎乎的...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專門召開視頻會進行了全面部署。《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課程思政在行動|潤「物」無聲,堅定「信」念
    「每門課程講德育,每位教師講育人」的總體規劃目標,鼓勵廣大教師在尊重課程內容的科學性、邏輯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本次疫情阻擊中湧現出的先進事跡、先進典型等育人元素並有機融入各門課程。雖然是網絡雲端授課,但是隔空不隔育人,仍堅決落實「每門課程講德育,每位教師講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堅持「潤物無聲伴有聲」,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行為操守、工匠精神等隱性內容與專業課程顯性內容相結合
  • 快來看,蘭大教師如何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思政含金量?
    課程思政,鹽融入湯,春風化雨,立德樹人!康建勝法學院副教授課程名稱:法律職業倫理《法律職業倫理》是新修訂的法學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一級核心課,表明國家對於法律人「德」「法」兼備的要求。藺美玲基礎醫學院講師課程名稱:生理學思政課程就像是一頓頓營養豐富的大餐,讓我們的人生健康強壯,不生病;課程思政就像是美味精緻的小零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有趣、活潑生動!生理思政、思政生理,無聲之處潤物於心!劉興榮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課程名稱:環境衛生學又紅又專,德藝雙馨。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外國語學院在黨總支的高度重視和統一領導下,堅持立德樹人,以「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從「理想信念高度、教學改革力度、課程建設深度」三個維度深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思政教育、外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高素質外語人才。
  • 立足新時代譜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以習近平教育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改革、創新立德樹人考核機制,使立德樹人的氛圍像空氣一樣「散發」在大學校園的每個角落、像鹽一樣「溶化」在課程教學、樹人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