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同濟大學2020年春季教學督導工作會議上,我校第二期「立德樹人」示範課程名單公布,12門本科課程和1門研究生課程入選。近年來,我校一批專業教師深挖課程中的德育素材,在專業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厚植愛國情懷
思政與專業教學怎樣結合?早在2012年,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教授就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了《區域規劃前沿動態》課程,他給出的答案是,「要引導學生將研究與實踐紮根祖國大地,積極服務國家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彭震偉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發展和區域規劃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在課程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域發展思想,講授如何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他們是未來參與我國區域規劃的中堅力量,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國家發展大勢。」
課程實際建設成效如何?《「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研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北疆城市群地區為例》《淺析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及其對策》《基於空間視角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研究述評》……彭震偉展示了部分學生成果,「同學們的課程論文,都是圍繞中國的現狀和需求做研究,充分結合了國家的區域發展動態。」
「萬水千山,相隔多遠。珠江彎彎,伸手相牽。隔山遙望,跨海相約,綠茵賽場難說再見……」伴著廣州亞運會會歌《重逢》,外國語學院教授董琇帶著同學們一起翻譯和比對。
「董老師的課非常有意思,不僅能學到翻譯理論和技巧,還能學習中國文化。比如這首歌引用了廣東童謠,帶有嶺南文化元素。通過中英文歌詞對比,我們體會到翻譯不是語言的字對字層面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意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出好的翻譯。」同學們這樣說。
實際上,翻譯用到的素材,不僅有廣州亞運會會歌,還有政府工作報告,有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國產經典電影、上海世博會的宣傳材料……董琇介紹,案例都是她精心設計和準備的。「講《翻譯理論與技巧》,首先肯定要對專業能力、語言能力、翻譯能力進行訓練,但語言與文化和思維不可分割。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他們的思辨能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讓他們掌握有效的中國文化傳播翻譯策略,才能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
董琇教授指導學生
在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謝歡主講的《遙感原理與應用》課上,劉小帥同學同樣感受到了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我們的衛星遙感和深空探測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期,真心為我們的科技成就和所處的世界地位感到自豪,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參與到高分衛星、月球探測事業中去。」
布置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吸收和指導學生參與遙感科研課題,要求學生自編程序實現與商用軟體某些模塊相近的功能……劉小帥告訴記者,在謝老師的啟發式教學和系統訓練下,不少同學對遙感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包括他在內前後有10多位同學本科畢業後選擇了出國留學或在國內繼續攻讀遙感方向的研究生,立志將來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謝歡教授與學生交流
加強價值引領
「青蒿素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要研製青蒿素?它的研究背景是什麼?」「青蒿素在治療瘧疾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同類型的藥物有哪些?」「哪位科學家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什麼獎項?」……
藥品是如何誕生的?《藥學基礎》課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紅兵以此為主線,從青蒿素的研製切入,將藥物的發現、研發、生產和流通等娓娓道來,為學生揭開藥品研製的神秘面紗。
在案例的選擇上,王紅兵是花了心思的。「既要有正能量,比如以身試藥的屠呦呦,引導學生學習她嚴謹的治學態度、不畏艱辛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也要有警醒的反面案例,比如藥品行業由於質量控制不嚴導致臨床死亡的『欣弗』事件,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操守。」
王紅兵教授指導學生
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周羚君身體力行教導學生治學應有的嚴謹態度。經過多年教學,他發現國內《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教材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2015年起,他著手編寫新教材,2017年9月,新教材出版。新教材中,他注重數學思想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配以豐富的習題和背景介紹,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為最大可能減少新教材的錯誤,完成初稿後,他在教學中先行試用長達一年,鼓勵學生「糾錯」。據悉,目前該教材印數已超過4000冊,被國內十餘所高校學生使用。
治學必須嚴謹、不畏艱辛,這也是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相波希望傳遞給學生的態度。她面向醫學、生命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化學》,是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門化學課。她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基礎打得牢,後續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專業學習。」
她著眼於大一新生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的培養,通過講述化學發展史提升學生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追求真理,樹立為科學進步而努力的理想;她犧牲休息時間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補課,鼓勵他們,給他們反覆講解每一個知識點……
《電視節目寫作》課上,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王冬冬藉由對弘揚正能量的經典電視節目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感受優秀電視人的敬業和情懷,建構學生的專業榮譽感,堅定他們成為「中國故事」優秀講解者的決心和信心;《循環系統》課上,醫學院副教授汪海宏以問題為導向,結合臨床案例,引導學生以老一輩愛國科學家為榜樣,弘揚堅忍不拔勇於攀登的科研精神;《營銷管理》課上,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熊國鉞通過正面案例引導和負面案例批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銷品格和誠信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內化於心,才能外化於行。」他們說。
熊國鉞副教授與學生互動
注重社會實踐
2017年,法學院教授劉春彥主講的《民法總論》被納入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思政+法學,結合點在哪?劉春彥說,「這門課是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希望藉助社會實踐,推動學生將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轉化為法治建設的實際行動。」
在課程教學的基礎上,他開展了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他指導學生專業實習,每年協調安排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所等單位去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將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應用於司法一線實踐,深入了解我國法治建設情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他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學生收穫不小: 2019年同濟大學「挑戰杯」一等獎,2018年上海市模擬法庭亞軍,連續三年捧回「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獎盃……
「平時我們工作生活總是強調要培養典型,做好示範引導。由此,大家會聯想到複合材料理論中的什麼效應呢?」「對,就是誘導效應……」「關於相乘效應,大家能聯想到什麼社會現象呢?」……
《複合材料學》課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邱軍直接將課堂變身為創新思維的訓練場,學生直呼「跟著邱老師,腦洞大開。」
通過專業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邱軍近幾年的探索。他說,「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複合材料思想既是創造材料的手段,也是科研、人才培養和社會科學的通用原則,比如科研需要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強調複合型人才,工作講究團隊合作等等。」
調研、走訪、取樣、監測……結合《水質工程學》的內容,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鄧慧萍指導學生對家鄉的水源水質進行調研,查閱對比國外飲用水質標準。「以前只知道西北缺水,原來,還有很多地區的老百姓喝不到衛生的飲用水,甚至因為飲用水問題產生各種地方病,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我們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正在與國際接軌,但水質還有待提高。」「上海的黑臭水體通過治理大有改觀。」……學生們感受真切。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地調研,既檢驗了同學們的理論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擔當意識,他們對本專業以及國家和社會需求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看著同學們提交的一份份水質調研報告,鄧慧萍很欣慰。
在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曙光看來,培養工程師,僅有擔當還不夠,還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面向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利工程、橋梁工程等專業開設了基礎課《河流動力學》,結合課程內容,安排了一系列實踐性、實驗性教學活動。他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通過開展專家講堂、企業實踐、認知實習等方式,拓展學生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重視技術、重視實踐,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他說,「希望引導同學們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能『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