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楊魏:流體力學的「4+1」課堂

2021-01-10 澎湃新聞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

本期,由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楊魏老師,分享「4+1」課堂教學模式中體現的育人思考。

楊魏 副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主講課程:《流體力學與葉柵理論(下)》

1

認識課程

《流體力學與葉柵理論(下)》課程總學時為40學時,總學分為2.5,秋季學期開課,面向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課與核心課程。課程主要涵蓋3個單元的內容:理想流體動力學、粘性流體動力學基礎和機翼理論與葉柵理論基礎,其中理想流體動力學和粘性流體動力學基礎是基礎理論部分,機翼理論與葉柵理論基礎是前兩個部分在機翼和葉柵中的應用。

從課程知識結構可以看出本課程是一門面向工程實際應用的課程,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是一門從理論學習到實際應用全覆蓋的課程。

2

流體力學與國防事業,可以很近

流體及其動力學表現在能源轉化和輸送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利用流體力學基本理論及方法解決實際流動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特點採用「知識點學生講」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和興趣;配合學生互評、過程評價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融合教與學,達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核心的教學效果。

利用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和知識轉化的能力;利用課程具備的數學、物理和力學的屬性,培養學生持之以恆、迎難而上的品質;利用課程在諸如國防、航空航天等科技尖端領域的應用背景,結合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自主研發和突破,激發學生的愛國和服務建設祖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課程以學生發展、立德樹人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方面,將課程內容知識點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分組準備,並在課堂上對所選擇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採用這種知識點學生講的翻轉課堂型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立德樹人教育方面,結合流體力學在國防和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案例講解,分享國家在科技封鎖的嚴峻條件下自主研發所取得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和服務建設祖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結合流體力學課程面向工程實際應用的特點,結合教師自身的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相關課程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應用,通過已有的一些前沿應用實例講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

關注學生畏難情緒,

創新「4+1」課堂教學模式

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具體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講解採用「4+1」的課堂整體教學設計:「4」表示課堂教學的4個部分:①問題引入、②知識點解析、③問題解決和④延伸拓展,如圖1所示。「1」表示在教學設計的各個部分根據知識點本身的內容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

「4+1」的課堂教學設計

流體力學與葉柵理論課程具有力學課程類屬性,對數學物理基礎有較高的要求,學生普遍反映課程有難度,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導致課程學習效果不佳。通過「4+1」的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畏難情緒。

在問題引入部分選用具有趣味性和思政性的工程實例,以問題的形式進行知識點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並體現思政元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得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欲望,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在知識點講解部分,將知識點掰碎揉爛,詳細的進行講解,由淺入深、深入淺出,講解過程多進行比喻、類比進行形象化的講解,既具有趣味性又容易理解掌握知識點。

在問題解決部分,呼應開始的問題引入,通過互動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提出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最後的延伸拓展部分,通過知識點的拓展應用實例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4

一些體會

通過採用「4+1」教學模式和「知識點學生講」的課堂形式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教學效果,近3年課程學生評教成績名列學校前茅。學生給與了很多肯定的主觀評價:

「課程教學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老師講解認真負責,淺顯易懂」;「教師教學在書面淺顯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教學的知識的深度及廣度,擴大了學生知識面,並且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的知識淵博,因此講授的很有深度,並且在書本知識上也有所擴展。課上教師很注意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增強了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教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並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課堂講解生動有趣,極大的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講得很好,比課本要細緻清楚。很喜歡楊老師!喜歡他的課!」

從同學們的評價可以看出,大家對於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是肯定的。我已經承擔《流體力學與葉柵理論(下)》課程教學7個輪次,目前形成的「4+1」教學模式和「知識點學生講」的課堂形式是不斷完善和改進的結果。關於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方面,我的一個重要體會是必需將思政元素與課程本身內容深度結合,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比如我們利用流體力學在諸如國防、航空航天等科技尖端領域的應用背景,結合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自主研發和突破,激發學生的愛國和服務建設祖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愛國報國的理想信念,學生容易接受,同時也使得課程本身具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後續將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教學模式,持續更好的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來源: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姜藺

供稿: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楊魏

原標題:《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楊魏:流體力學的「4+1」課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志琦:積微成著,從發掘小單元中的多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體現在: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係;在隊伍建設上,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機制上,多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能否讓思政理論生動一點,讓思政課堂活躍一點,讓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不再「感冒」而是「感動」「感悟」?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校長王兆青認為,此舉猶如影視生產中的化妝與後期,把思政理論變得可愛可親,從而順利建構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與黨建工作、課程思政與學生工作、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四大體系。在影視製作學院任教《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電視紀錄片創作與實踐》《劇本寫作》課程的馮文是名80後,不久前,由她策劃、編導並撰寫劇本的地方飲食文化紀錄短視頻《千祥羊肉》登上了「學習強國」。
  • 華中師大:思政之「鹽」化於課程之「水」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李睿在網絡課堂上,結合我國的抗疫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疑難知識點。不少學生通過彈幕留言:「這樣的確比較容易理解!」「在海外疫情日益嚴重之際,應當強調國際合作!」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相互隔絕的問題,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1月5日,談起學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河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鄒友峰介紹說。強化頂層設計: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河南理工大學積極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項目化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建立由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學院、基層教學單位、教師四級縱向聯動機制,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形成了學校辦好、教務處管好、教師教好、學生學好的「四好」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華東交大:疫情當「教材」 讓課程思政更鮮活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甘甜 通訊員 黃曉鶴 張欣苑)先繪製旗面、再繪製五角星、然後填充顏色,這堂製圖課,同學們格外專注,在線跟著老師一步步地認真完成作品。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王祥科1 李傑1 祝建成2 賀光1 趙述龍1(1 國防科技大學 智能科學學院 湖南 長沙2國防科技大學 系統工程學院 湖南 長沙)[摘要]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以課程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結合國防科大技術型軍校的特點,筆者在本科生智能無人機領域的教學實踐中,嘗試將思政教育引入課程教學。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課程中,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努力發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堅持有機融合和春風化雨的原則,在系統、科學地進行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理論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的教育方式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一、再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1.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困境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課程思政極大地優化了思政育人的時空域,夯實了課堂育人主渠道地位,為構建三全育人提供了有效支撐。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有數據表明[3],高達86.8%的專業課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屬於自身職責範圍。有的專業課教師認為,課堂上專業知識講解時間已經捉襟見肘,沒有剩餘時間去考慮思政問題。有調查顯示[4],65.6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結合程度一般,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完全沒有結合。
  •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2020-05-23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大學第二屆「課程思政」大賽,一起走進獲獎課堂!
    為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好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深入挖掘課程德育內涵,推動教師承擔起「課程思政」主體責任,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1月25日,學校組織開展了成都大學第二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
  • 於歆傑: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電路原理」課程建設的...
    根據我的了解,不少類似「電路原理」這樣的理工科核心「硬課」在落實課程思政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很多,有的教師認為沒時間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有些核心課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從公式中來,到公式中去」,教師缺乏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抓手。課程思政還缺少連通「最後一公裡」的有效措施。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普通物理實驗:格物致知育新人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李曉文副教授,她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普通物理實驗」課程。物理學既是科學,也是文化。
  • 河南理工大學:「三板斧」如何把課程思政「植入」數學方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徐春浩 仝衛衛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學數信學院《高等數學》教研團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精心研討、凝聚合力設計了《高等數學》整體教學環節,從「大學篇、高數篇、學習篇」等「三板斧」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概念性的辨析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組概念實際上涉及「德育與思政教育」「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對上位概念組進行辨析可能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要旨。  1.「德育」與「思政教育」的區別  「德育」這一概念及其實踐實際上起源要遠遠早於「思政教育」。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