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
本期經驗,來自植物保護學院劉志琦老師的課堂,聽劉老師講解如何在一小節的知識點中,挖掘多個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劉志琦 副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
主講課程:《普通昆蟲學》、《城市昆蟲學》等
源於積澱,立於傳承
普通昆蟲學是我國植保專業、森保專業、生物學專業及早期昆蟲學專業和動物學專業等的主幹課程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是國內昆蟲學教學發端之一,其教學歷史與中國農業大學同步,已有百餘年的積澱,幾代名師(如鄒樹文教授、蔡邦華院士、陸近仁教授、管致和教授等著名昆蟲學家)都先後講授過此課。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大量的術語、結構等基礎知識非常枯燥,而大部分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和昆蟲學了解甚少,一些學生不喜歡甚至害怕昆蟲,因此,在完成專業課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專業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昆蟲學的學習興趣,也是我們從老先生那裡繼承下來的光榮傳統。
行於團隊,融於教學
近年,我們教學團隊在國家級教學名師彩萬志教授的帶領下,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院校要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以及每一個專業課教師應在專業課思政教育方面「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號召,結合學校專業課發揮思想教育功能專項課題——在「普蟲昆蟲學」教學中深化思政教育的改革與實踐(2018年)的實施,我們系統挖掘和梳理昆蟲學教學中與思政教育的素材,重新設計相關教學活動,受到學生和學校視導組的一致好評。
下面,結合《普通昆蟲學》中的「直翅目分類」一節知識單元,介紹思政育人的多個切入要點與融入思路。
直翅目分類是普通昆蟲學五部分(昆蟲的外部形態、內部解剖與生理、生物學與行為學、分類學和生態學)中的昆蟲分類的重要章節。直翅目作為昆蟲綱幾個大目之一,它包括了一些常見的昆蟲,如蝗蟲、蟋蟀、螽斯和螻蛄等,其中蝗蟲、螻蛄是重要農業害蟲,蟋蟀和螽斯是大家熟悉的鳴蟲,因此直翅目在害蟲防治、文化昆蟲學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普通昆蟲學中,這部分重點介紹直翅目特徵、重要科(如蝗科、蟋蟀科、螽斯科和螻蛄科)的分類特徵、經濟意義和我國的常見種類等內容。
01
引經據典,幫助記憶
為了提高學生對昆蟲學的興趣和學習效果,介紹形態特徵時,通過大量彩色的形態圖和特徵圖,幫助學生比較直翅目常見科在觸角、聽器、足和產卵器的不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同時還播放蝗蟲、蟋蟀發音的視頻,幫助學生形象理解直翅目昆蟲的發音原理;通過介紹我校已故的著名昆蟲分類學家——楊集昆教授編寫的昆蟲科普詩(楊集昆,1986):「後足善跳直翅目,前胸發達前翅覆;雄鳴雌具產卵器,蝗蟲螽斯油葫蘆」,以總結該目的主要特徵,方便學生記憶。
02
了解歷史使命,建立直觀感受
在講述直翅目害蟲危害時,從蝗蟲超強的繁殖能力(一生可產卵 40次/雌,50~80粒/卵塊,多時卵粒20萬~40萬/m2),談到大家熟悉的今年非洲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遷飛(如:2020年春,肯亞的一個蝗蟲群長40 km,寬60 km,相當於兩個北京五環圈內的面積,聚集蝗蟲達1.5億隻/km2,即使是一個小型蝗群每天也能吃掉3.5萬人的食物)及新中國成立前的近千年中每5年3次的蝗災發生(吳福禎,1951),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蝗蟲作為世界性害蟲以及我國危害最嚴重的農業害蟲對農業生產、草原生態的破壞,促進學生對農業昆蟲的危害的認識以及對植保工作者歷史使命的理解。
03
古法今談,提升民族自信
介紹我國古代的治蝗經驗,如:宋朝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規——「戶部捕蝗法」,包括:以蝗易粟法:「去歲飛蝗所至遺種,恐春夏滋長。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給菽米五鬥」或「一升給二十錢」;禁止人們私自捕殺青蛙等蝗蟲的天敵。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曾記載:簧火誘殺蝗蟲;通過種植蝗蟲不愛吃的作物和調整耕種時間來避蝗;用蒸油驅蝗;通過養鴨子等家禽除蝗。這些措施和技術,很多不僅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與起源於國外上個世紀70年代、我們現在大力倡導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中的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足見我國古代農業的先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直翅目昆蟲中,還有很多像蟋蟀科的蛐蛐、螽斯科的蟈蟈這樣的鳴蟲,通過簡單介紹我國各地飼養、玩賞和鬥蛐等民俗活動,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
04
研究引領,訓練嚴謹審辯思維
關於現代蝗蟲治理的新技術,我們介紹了我校80多歲的嚴毓驊教授團隊對蝗蟲微孢子蟲治蝗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使學生了解我校昆蟲系教師們的科研課題,有助於學生及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活動。
針對今年網上熱議的「通過向印度和巴基斯坦運送鴨子以治理當地蝗災的」話題,我們介紹了我校校友、現中科院動物所所長康樂院士團隊201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該研究顯示:對於我國的遷飛性蝗蟲——東亞飛蝗和今年非洲、亞洲等地爆發的沙漠蝗,1)雞鴨愛吃其散居型,但由於其群居型蝗蟲會揮發難聞的苯乙腈,雞鴨就不愛吃;2)用大山雀做實驗,發現如果鳥非要吃,蝗蟲在其持續攻擊下,就會迅速把苯乙腈變成有毒的氫氰酸,鳥吃了未必會死,但至少會難受。說明對於群居型(包括遷飛中)的蝗蟲,用放養鴨子和雞等都是無效的。另外,通過介紹動植物檢疫的相關法規,也說明此方法也是不可行的。由此,引導學生要在嚴謹的科學研究和遵紀守法的基礎上,理性地判斷和解決生活中的昆蟲學問題。
在講到蝗蟲的經濟意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其危害,其實,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食品中,也經常可以見到蝗蟲的身影,如大排檔和餐館中的油炸蝗蟲和超市中的螞蚱醬。因此,害蟲與益蟲的劃分,都是從人的利益出發,是相對的,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可以看出,短短的一個直翅目分類一節,在專業課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切入點還是很多的,這裡有提升民族自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三農情懷的專業思想教育,有與專業相結合的理學素養和審辨思維的培養。只要我們每一位專業教師用心去挖掘,就一定能做到專業課思政教育的潤細無聲、積微成著。
來源:本科生院 姜藺
供稿:植物保護學院 劉志琦
原標題:《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志琦:積微成著,從發掘小單元中的多個課程思政切入點開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