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30 光明數字報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承載著教育內容,包含了教育對人的期待,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高校課程體系往往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儘管不同類型課程的價值涵納度存在差異,但在育人的問題上,相互之間需要彼此配合、同向同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

    實踐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因其關乎對人和社會的認知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價值屬性,相應地,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貫徹「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容易被理解。相較而言,如何把握自然科學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繫,實現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要充分加以關注。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課程旨在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及其實質,進而把握規律性。自然界的發生與演化具有客觀的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然而,一旦研究者將自然界納入科學研究視野,即科學研究者以人為的方式去捕捉、思考、把握自然界背後的規律性,那麼,自然界就進入了人的知行之域,必定滲入人的價值態度、價值觀念。這一「化天之天為人之天」的過程,決定了自然科學從根本屬性上並非與價值無涉,其無法成為脫離人的觀念的絕緣體。由此可知,自然科學課程必然應當具有價值屬性,忽視了這一點,自然科學課程不僅將喪失應有的育人功能,而且會直接影響社會發展乃至政治穩定。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應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相結合。自然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用」。「用」有大小之分:「小用」旨在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大用」旨在服務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自然科學之「用」,理應是順應和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大用」。自然科學課程擔負著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社會,更是直接關乎國家發展戰略乃至國家治理目標的有效實現。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科學一旦課程化,就必然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就是說,自然科學課程儘管指向的是技能、技術等手段性、操作性、實踐性內容,但在這背後往往承載著一定的價值目標。因此,自然科學課程的講授,不能僅僅「就知識談知識」「就技術談技術」,而是要放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來思考,其課程設置與具體教學應充分發掘自然科學背後的人性考量、價值關懷、戰略定位,使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從家國情懷和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可見,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就是要在教學中講好自然科學各門課程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實現自然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發揮課程的思政效應。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思政」的整體目標是以課程育人,進一步分解到自然科學課程之中,其所育之人,首先是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品格的專業人才。從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來看,自然科學課程並非只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方面的提升,這僅僅是其中一個維度,而使學生養成專業性的素養和品格是其更為重要的方面。畢竟,自然科學課程所承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在具體的社會政治情境當中展開,最終要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客觀性、知識性相比,專業性的素養和品格,更加體現為一種社會性和價值性。作為專業性很強的知識體系,自然科學課程內容的價值性和育人特質需要藉助教育者的引導和代入來實現。一方面,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藉助於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展開,這個過程是一項具有社會性的對話和交往活動,即便是講述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知識體系,師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仍然可以形成對話、交流、共感,並經由知識的分享上升為價值觀念的分享和碰撞。另一方面,自然科學課程專業課教師自身要有強烈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自然科學課程能否顯現出價值性,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既要帶入專業的認知判斷,還要葆有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理解、對國家方針政策和育人目標的準確認知。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以培育科學共同體的文化觀念為抓手。協同性、集體性、合作性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突出特點。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目標,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培育學生科學研究者所必備的精神、觀念等,而這些精神、觀念的養成往往通過科學共同體實現。科學共同體是科學研究基本的組織方式,是由不同的研究者所構成的集體,是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孕育的重要基地,其既有相互合作的社會性維度,又有傳承和發展的歷史性維度。在科學共同體中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習得科學研究者所必需的能力、品格,養成科學探索精神、合作品質、奉獻情懷,傳承科學文化傳統,明確紀律規範的過程。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培育科學共同體的文化觀念,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精神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踏實性、規範性,科學研究者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觀念,技術使用的價值和倫理關切,科學研究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等等。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紀律意識。科學共同體是科學研究者相互合作、共同發力的集體,自然科學課程學習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互動精神,同時也應注重紀律意識的培養,這是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保證。專業化的職業精神塑造。就人才培養的目標看,自然科學課程最終會塑造專業人的思維、習性和精神品質,這些精神性的特質既體現專業性特徵,也常常關聯著學生的未來職業方向。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可以將某個具體的專業領域的職業群體所應具有的精神融入課程始終,比如「航天人」「水利人」「氣象人」等職業精神完全可以經由教育者的講授融於具體專業課程學習之中。

    (作者:高國希 葉方興,分別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多門類、多角度、多功能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在所有學科門類中,藝術學在培養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上,憑藉其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具有養成個體與群體正確政治意識、道德觀、人格品質的獨特教化功能。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探索實施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複雜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造性轉化。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故而,思政教育在教育界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特別是已逐步由原有的「思政課程」走向了「課程思政」,提倡以課程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協同[2]。「課程思政」目的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其方式是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方位育人局面[3]。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每年的「黨建晚會暨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成果匯演」上,學生們以舞臺呈現方式匯報思政教育成果。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所謂課程思政,通俗地說,就是在堅持上好思政課程的前提下,把思政理論掰開揉碎,融入所有的專業課程,讓所有老師都變成思政教師,所有課程都承載思政內容,最終使學生對思政理論形成系統認知,達成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效果。」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關於「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以期為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亦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立足我國本土教育實踐來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的中國話語,是對課程育人價值的中國化詮釋。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識教育的價值取向,使通識教育真正成為育人的重要載體。從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與廣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是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這種育人效果需要全部課程同時發力、同向發力方能達成。
  • 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在全校推進「思政基因工程」,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推動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4)實踐平臺協同建設,以勞動實踐教育為鋪墊,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全面融合的一體化路徑。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不要讓學生成為只會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喚醒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對國家的認同、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成長的自信。而點燃這個火把的打火機,正是實踐教育[13]!
  • 英語系教師團隊榮獲「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全國大獎
    2020年12月20日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辦公室及《中國外語》編輯部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決賽在北京落下帷幕,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段繼芳、郭玉鑫、宋鑫、李靜、張琦組成的教學團隊在總決賽中從來自全國各高校20強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一等獎,晉級全國十強。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分享,來自農學院劉鳳霞老師的課堂,追蹤劉老師《遺傳學A》課程的思政育人探索之路。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 【雙戰雙贏】《物理化學A(1)》課程思政示範課展示——學科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
    近日,理學院周建國老師結合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項目,面向2019級應用化學專業進行了《物理化學A(1)》課程的課程思政公開課展示。理學院古金霞教授等同行專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以及環境工程等專業學生現場進行了觀摩。公開課上,周建國以《物理化學A(1)》課程中「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例,分享了自己在學科基礎課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利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我們期待這些講座,能引發教師深入思考,幫助老師們拓寬思路,有所借鑑,讓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落地生根,教育教學實踐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劉更謙說。名師大匯集 分享量身課「問題導向,各個擊破,是我參加這次系列培訓最大的感受。」王寶珠老師說。
  • 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指引學生成長
    牡丹江師範學院法學院全體教師在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的領導下,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全面加強法學各門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推動思想政治課程的顯性思政教育功能與專業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合力。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王永生重點從思政課如何宣傳黨的理論綱領,如何講好黨的故事,專業課如何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如何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出發,對三位老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 關於如何加強《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
    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這其中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物理學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的重要問題。分析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基本現狀,主要問題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學物理課堂教學學時少,任務重。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概念性的辨析  「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這組概念實際上涉及「德育與思政教育」「學科與課程」等相關上位概念組,對上位概念組進行辨析可能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要旨。  1.「德育」與「思政教育」的區別  「德育」這一概念及其實踐實際上起源要遠遠早於「思政教育」。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強化頂層設計: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河南理工大學積極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項目化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建立由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學院、基層教學單位、教師四級縱向聯動機制,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形成了學校辦好、教務處管好、教師教好、學生學好的「四好」課程思政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