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交大:疫情當「教材」 讓課程思政更鮮活

2021-01-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甘甜 通訊員 黃曉鶴 張欣苑)先繪製旗面、再繪製五角星、然後填充顏色,這堂製圖課,同學們格外專注,在線跟著老師一步步地認真完成作品。這堂特別的「雲端」製圖課,華東交通大學理學院劉志紅老師全程直播講授如何用AutoCAD(一種繪圖軟體)繪製五星紅旗,並在五星紅旗的下方寫出「我愛中國」四個大字。

一時間,師生的愛國激情油然而生,直播間被鮮花及「老師辛苦了」等表情字樣刷屏。「身為中國人,身為一名教師,我很自豪!」劉志紅將此次直播課分享到朋友圈,收穫點讚不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華東交通大學協同推進「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育」,充分運用全民抗疫這本活教材,著力推動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使「雲端」課程思政更加鮮活、愈發動人。

在該校外國語學院在線《應用翻譯》課堂上,教授唐斌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將專業翻譯和疫情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師生共同搜集抗疫雙語素材,並組織編輯抗疫課程思政雙語教材,讓全校學生在學習疫情雙語表達的同時,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據了解,此本抗疫雙語教材還作為外國語學院學生線上「雲晨讀」的規定誦讀材料。

通過網絡配音軟體,用英語為視頻配音,為武漢和祖國加油鼓勁;在「I花椒」教學平臺將課堂教學與生態環保理念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疫情的同時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為了上好開學第一課,該校大學外語教研室教師們精心準備,通過雙語講授新冠病毒和個人防護知識,多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讓科學防控入腦入心。

此外,由該校教授孟冬梅、唐斌領銜的《中外鐵路文化之旅》課程團隊積極開展線上慕課教學,不僅著眼於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更注重將愛國主義、民族復興和擔當精神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使命擔當。

「在劉志紅老師的直播課上,我學會了利用軟體畫一面中國國旗,內心無比激動。我深切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良苦,也堅信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終將戰勝疫情!」學生劉俊傑說。

相關焦點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課程思政理念逐漸成為共識,課程思政建設經驗逐漸得到積累,一部分學校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例如,華東師範大學[1]、北京聯合大學[2]等。然而,熱鬧場面的背後,也需要冷靜思考。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1)課程思政全覆蓋的建設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基因式的建設路徑尚未形成,結果是教師疲於應付,學生受益甚少。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所謂課程思政,通俗地說,就是在堅持上好思政課程的前提下,把思政理論掰開揉碎,融入所有的專業課程,讓所有老師都變成思政教師,所有課程都承載思政內容,最終使學生對思政理論形成系統認知,達成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效果。」
  • 華東交通大學:師生共同上好戰「疫」思政大課
    面對疫情,華東交通大學始終將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壓緊壓實校院兩級黨委責任,推動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形成了強信心、暖人心、築同心,全員齊抗疫、全力促發展的工作格局和濃厚氛圍。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華中師大:思政之「鹽」化於課程之「水」
    這就像我國的戰疫,只有千千萬萬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居家民眾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戰勝疫情……」這是專業課「分子生物學」上的一幕。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李睿在網絡課堂上,結合我國的抗疫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疑難知識點。不少學生通過彈幕留言:「這樣的確比較容易理解!」「在海外疫情日益嚴重之際,應當強調國際合作!」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造性轉化。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具體來說,是將高校所有課程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在網際網路手段載體運用上,復旦大學探索推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積極運用網際網路等新的手段載體,「線上」「線下」翻轉課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活力。在線教學運行兩個學期以來,進行小班上課,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與教師一起成為課程參與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 華東交大「二根」老師的「七棵」習慣樹
    他的教學猶如「七棵習慣樹」,從「樹根」開始,從下往上將七個習慣像一棵小樹一樣培育成參天大樹,在獲得「累累碩果」的同時,為相關學科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將「習慣樹」的種子播撒校園。「二根」老師的教學方式也許「司空見慣」,也許理工科的學習方法「習以為常」,也許大學學習「白駒過隙」,但「匆匆那年」在二根老師所帶的學生心中卻是那樣「彌足珍貴」。
  •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 浙理打造不一樣的「思政雲課堂」
    浙江在線杭州3月4日訊(通訊員 柴田 記者 吳俏婧)上周三是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綜合英語4》的開課日,給學生們上課的鄭紅霞老師如今身在疫情最嚴重地區——武漢,但牽掛著學生課業的鄭老師情緒飽滿、充滿激情地為學生進行了45分鐘的QQ群電話直播課程。
  • 上海交大師生堅信:終能撥開雲霧見青天,在最美好的季節裡重逢
    人民網上海3月9日電(葛俊俊)為將高校思政課教學優勢轉化為防疫鬥爭的強大力量,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人民網聯合舉辦了「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上海交通大學師生「雲端」相聚,準點收看了這場思政課。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意見》和《綱要》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召開防疫期間打造在線教學課程思政金課經驗交流會
    3月27日下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利用「騰訊會議」平臺召開了防疫期間打造在線教學課程思政金課經驗交流會。院黨總支書記吳雲平、院長謝振安、黨總支副書記姚嗣宏、業務副院長方勝出席會議。謝振安主持會議。
  • 課程思政在行動|潤「物」無聲,堅定「信」念
    此前已推送了化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紫金礦業學院、外國語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的30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本期將繼續推送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的10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以期給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更多啟迪
  • 堅持「八個統一」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定性
    講政治是思政課的首要要求,政治性是課程的根本屬性,政治認同是思政學科的首要核心素養,對思政課教師的第一要求是政治要強,「在馬言馬、在馬信馬」。可見,思政課是一門旗幟鮮明的政治課,這是該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但思政課絕不等同於宣傳工作,講政治也不是空洞的說教,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更不是簡單的灌輸。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從概念上仔細區分「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尋找它們的分野邊界與契合結點,不僅是深化立德樹人工作,提升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水平的需要,也是促進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應然之舉。「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兩者有相通的基礎,也有銜接貫連的可能和必要。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故而,思政教育在教育界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特別是已逐步由原有的「思政課程」走向了「課程思政」,提倡以課程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協同[2]。「課程思政」目的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其方式是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方位育人局面[3]。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張時倩2020年6月1日,中國教育部正式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 「三位一體」的全面育人目標;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