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訊李彩豔報導: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心。師者,傳的是道,授的是業,解的是惑,給的是情。孔目湖畔,馬鞍山下,新竹蓋舊竹。華東交通大學理學院教授、數學系主任劉二根老師30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工作,將美國教育中的「七顆」習慣樹「巧用」到教學與科研中,用心耕耘,「樹」上結出的果實纍纍、「桃李」也芬芳滿園。
今年49歲的「二根」老師,依然每天堅持騎自行車去上課。平常穿著樸素,他的課堂如一道簡單卻營養的「菜餚」,認真仔細的態度是不變的「主菜」,和藹暖人的笑容是獨特的「調味料」,十分受學生「青睞」。他是「良師」亦是「摯友」,孜孜不倦地講解習題,語重心長地敦敦教誨,仿佛「玩笑」間專業知識和人生道理的「養料」已「根植」於學生心田。「摸摸口袋都是有身份證的人了,還不知道好好學習」 「一切不以學知識為目的的學習都不算是學習」,劉老師的這些經典語錄被學生銘記在心。他的教學猶如「七棵習慣樹」,從「樹根」開始,從下往上將七個習慣像一棵小樹一樣培育成參天大樹,在獲得「累累碩果」的同時,為相關學科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將「習慣樹」的種子播撒校園。
「二根」老師的教學方式也許「司空見慣」,也許理工科的學習方法「習以為常」,也許大學學習「白駒過隙」,但「匆匆那年」在二根老師所帶的學生心中卻是那樣「彌足珍貴」。只因為普通中沉澱著執著,平凡中浸潤著卓越,「堅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二根」的「好習慣」隊伍。
習慣一:「根植」課前準備(「根植」「泥土地」,釋放正能量)
作為教授《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高等代數》等六門學科的一名老教師,雖然對教學內容已經「倒背如流」,但「二根」老師從不滿足—實實在在地「紮根」「泥土地」中—而是多方搜集新資料,認真地再做一次「功課」。黑髮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一兩天恪盡職守並不難,難的是一以貫之、持之以恆,30年來,「二根」老師從未打破「每課必備,每課必新」的備課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課程內容安排合理,具有獨特的教學方法,學生們紛紛為其「點讚」。「劉老師講課熟練生動有趣,重點突出,『巧解細說』令同學們很容易接受,講課的內容比課本上的更好理解,大大地增加了我們學習『高數』的熱情!」他的學生在評教中如是評價道。理工科的課堂難免枯燥難懂,「二根」老師細心用心的準備、精益求精的態度,讓課程內容化「困難」為「神奇」,無論學生基礎多差,也能「帶勁」地學習。
習慣二:「倒追」困難學生
認真批改每一本作業,糾正每一個錯誤並指出今後應注意的地方,這又是一個好習慣。「二根」老師總是不忘在學生「掙扎」於難題的邊緣拉起他們的小手,點燃求知的「火把」。課後進行答疑輔導,即使工作再忙也一定有求必應,耐心地進行輔導,這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網上評教中,學生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我真得很敬佩老師您,課上的好那是沒話說的,又能夠認真地解答我們學生的疑問,我真得很喜歡上您的課。」「二根」老師也因此在學校「日新網」學生論壇中被評為華東交通大學「最牛教師」之一,2013年被學生評為華東交通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教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要把學生一個一個「馱過」「理科困惑」的河流。
習慣三:「爬坡」精品課程
在用幾個好習慣夯實基礎了之後,他開始尋找新的突破。上課不再只是簡單的進行,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開始忘我地構建精品課程。成功的道路中總是困難重重,但不服輸的性格讓其迎難而上,從不打「退堂鼓」。功夫不負有心人,劉老師的「習慣樹」上結出了累累碩果,令人嘖嘖稱讚。「二根」老師主持的「高等數學」、「經濟應用數學系列課程」獲江西省優質課程並同時獲校級精品課程,負責申報的「工程數學系列課程」獲江西省優質課程,主持的「高等數學」2013年獲江西省精品資源課程,主持的「微積分」2014年獲江西省精品資源課程,主持的「矩陣理論及其應用」獲江西省研究生優質課程,主持的「數學模型」獲校級精品課程,主持的「高等數學」獲校級第二批重點建設課程。
習慣四:「嚴打」考試閱卷
數學系承擔了全校學生的大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教學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作為系主任,「二根」老師於精心施教中嚴把考試關,提出新點子,實行「教考分離、集中閱卷」。閱卷過程採用封閉試卷、流水作業,體現了公平、公正,得到了教學評估專家及學校教務處等部門的一致「好評」。認識上克己奉公並不難,難的是堅持原則。在他的帶領下,抵制了各種不良之風。廉潔從教,自上任時起,無私奉獻,為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把脈抓藥」。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裡,他仍然讓大家相信:精神無敵。「高等數學要不掛科很容易,要真的學好卻很難。理工科的學生最好多掌握些數學知識,把基礎打好,這樣對自己學習專業知識都很有好處。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夠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高數。」這是「二根」老師的口頭禪。
習慣五:「突圍」教材編著
在使用優秀教材的基礎上,「二根」老師積極編寫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主編出版了《線性代數》、《線性代數學習指導書》、《線性代數習題精選》、《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等8部教材。對待需要撰寫或修改的材料,劉二根老師力求深入淺出,字斟句酌,連一個外文字母、一個標點符號都保證準確無誤。其中主編的教材也是屢屢獲獎:《線性代數》、《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獲江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微積分》獲江西省優秀教材二等獎,主編的《線性代數》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持之以恆,努力攻克每道難關,劉老師的堅守為自己的「教材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那一本本出版的優秀教材正是夢想「飛翔」的軌跡。
習慣六:「結伴」青年數學團
近3年「二根」老師指導了4名青年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他們既嚴格要求又細心指導,與青年教師一起填寫一份詳細的指導計劃。對參與輔導的課程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全程隨堂聽課,而自己一旦有空就去聽青年教師主講的課程,並與他們探討如何處理教學內容。多年的付出、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日漸提高,好評如潮。在培養青年教師過程中,劉老師作為「領頭羊」,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此外,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秉承「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積極引進博士及選派骨幹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夢想有一日終究開花結果,負責申報的「大學數學團隊」獲江西省教學團隊。
習慣七:「高格」聞香自來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繁重的教學工作沒有阻擋住「二根」老師追求知識的腳步,他懷著千裡「科研夢」,仍在路上。「活到老,學到老」是他不變的信仰。為此,他積極投身於科學研究,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力求達到高水平。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西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項,在研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通過學科建設,使華東交通大學的數學學科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數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臺,有助於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及留住現有人才,穩定師資隊伍。卓越貢獻的星光下他依舊不矜不伐,「我不做大事,只是做好教學上的每一件小事。」劉二根老師說。
在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落實中,回歸教學本位,光大交大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是每位交大人最初的夢想。深化本科教學改革,重在抓「三大工程」育師風學風,即,大力推行學分制改革、積極參加教育專業認證和全面迎接審核評估。華東交通大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張堅這樣認為。
「好習慣養成好習慣,好方法教會好學生,好教風促進好學風,好老師培養好人才。這些老師們具備了『以生為本』的情懷,『以學為樂』的境界,『以身作則』的姿態,將學生當作『種子』一樣辛勤耕耘,像愛子女一樣關心學生成長。」華東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萬明說。
據了解,近年來,華東交通大學不斷加大對本科教學的投入,引進「高知」人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舉辦優秀教師講課比賽、評比「我最喜愛的老師」等,取得顯著效果。結出了江西首個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全省思政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全省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獲得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碩果。近日,該院劉喜富博士獲數學天元基金資助;劉志榮博士獲理論物理專款資助;清華大學聶文杰博士獲得了國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華東交大附小教師何敏也在全省班主任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華東交大師生在全國三維數位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一等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環球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