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大:思政之「鹽」化於課程之「水」

2021-01-09 大眾網

  ■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經驗篇

  「DNA的複製過程可謂是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需要不同類型的酶來完成催化工作。一旦有任何一個酶『掉鏈子』,整個工程就可能前功盡棄。這就像我國的戰疫,只有千千萬萬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居家民眾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戰勝疫情……」這是專業課「分子生物學」上的一幕。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李睿在網絡課堂上,結合我國的抗疫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疑難知識點。不少學生通過彈幕留言:「這樣的確比較容易理解!」「在海外疫情日益嚴重之際,應當強調國際合作!」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相互隔絕的問題,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華中師大通過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教育元素、師範特點、信息化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制度設計「乘數效應」

  前不久,一堂「讀馬列 學原著」網絡直播公開課舉行,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云為師生導讀馬列經典。活動無學分、不考核、不強制,卻人數爆滿。全程網絡直播中,有3萬多名網友同時在線互動,瀏覽總人次高達400萬。

  為推動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講課,帶頭聯繫專業學科教師。在校黨委的帶動下,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負責人紛紛走上講臺,動員廣大教師發揮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作用。

  與此同時,學校立足五大學科課程門類的教學實際,進一步制定建設目標、內容,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社會科學類課程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工程技術類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創造能力……

  在此基礎上,各學院充分利用考核「指揮棒」,根據專業特點制定課程質量評價標準,將課程建設內容、成效等情況納入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體系,既考出壓力又考出動力,讓專業課教師心甘情願挑起「思政擔」。

  「如今,制度設計的『乘數效應』正在不斷凸顯,一大批特色教學案例湧現,如『比較文學』課程教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多媒體通信』課程引導學生培養工匠精神。『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達成共識、深入人心。」校長郝芳華說。

  教學方式「如鹽化水」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不是在專業課程中剝出幾節課講授思政內容。兩者的關係應當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要避免將德育內容生硬楔入專業課程的傾向……」在華中師大第五屆教學節「大思政」教書育人論壇上,華中師大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與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展開交流,共同探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之路。

  學校一方面結合教書育人論壇、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幫助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思政本質;一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啟動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致力於建設一批特色專業課程,培養一批協同育人教學團隊,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改革經驗。

  文學院教師徐敏等人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共同研究修訂教學大綱、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提煉中文課程育人元素,將改革成功經驗深入推廣,使該院全部課程已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實際上,文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是該校教學方式變化的縮影。目前,16門課程作為首批課程思政示範課堂建設項目率先立項,12名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專業核心課程為支撐、人文通識課為補充的「桂子山課程思政」同心圓日漸成熟成型。

  教育效果「化學反應」

  煮餃子也能成為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張樂研的一份作業,包含煮餃子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裝置等內容。

  原來,任課教師佘能芳考慮到不少學生缺乏勞動意識,因此結合課程學習內容,要求每個學生為父母烹飪一道菜餚,記錄烹飪過程、效果和反饋,以有機化學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作業。

  為確保課程思政更多貼近學生思想,一大批像佘能芳這樣的教師主動開展教學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模式,學生在互動探索、啟發思索中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在「大思政」教育體系的良田沃土上,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發生了「化學反應」。疫情期間,華中師大將思政課改革創新優勢轉化為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莘莘學子也在戰疫一線展現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教育學院學生牽頭成立由1349名志願者組成的愛心助學團,為全國3000餘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提供線上「一對一」免費輔導;心理學院學生加入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面向社會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和諮詢服務,築起了一道齊心抗疫的心理防線……

  「下一步,學校將在五育並舉的基礎上統領課程思政目標,深入構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相通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不斷強化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育人實效。」趙凌雲說。

  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梁偉 毛軍剛

相關焦點

  • 【教師風採】給數學課裡加點鹽——西工大教師潘璐璐的課程思政探索
    怎麼讓數學課有「思政」味兒?數學與思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要怎樣結合在一起呢?2018年,當接到「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的比賽通知時,潘璐璐同樣一頭霧水,她坦誠地說:「其實每個老師都在做育人的工作,但是對於課程思政,當時真是一點概念都沒有」。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所謂課程思政,通俗地說,就是在堅持上好思政課程的前提下,把思政理論掰開揉碎,融入所有的專業課程,讓所有老師都變成思政教師,所有課程都承載思政內容,最終使學生對思政理論形成系統認知,達成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效果。」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在南京舉行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鄭永安表示,南航思想政治工作基礎紮實,優勢突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希望通過此次論壇與兄弟高校共同研討,協力破解「課程思政」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關鍵難題,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的課程思政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航空航天人才。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秉持『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好的課程思政應該像鹽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等理念,在顯性與隱性教育上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在拿捏好『火候、口味』的基礎上,用『中央廚房』烹調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05-22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不僅應納入高校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而且應成為廣大教師和幹部職工責無旁貸的崗位責任,特別是要使之成為與學生密切聯繫的專業課教師的神聖職責。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分享,來自農學院劉鳳霞老師的課堂,追蹤劉老師《遺傳學A》課程的思政育人探索之路。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本文從深刻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出發,系統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困境、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繫,以及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內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總體目標,提出了基於核心素養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並討論了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專業思政全過程和課程思政各環節。
  • 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基礎化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教學終級目標是共同的,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基礎化學課堂作為高職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新時代的基礎化學課程不僅要傳授化學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快來看,蘭大教師如何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思政含金量?
    馮淵源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課程名稱:新聞評論輿論導向之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之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洪建平基礎醫學院講師課程名稱:系統解剖學《人體解剖學》不是一門冰冷的專業課,而是一門有溫度的生命大課。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關於「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以期為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進行的重要載體,課程之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尋找的「附著點」,因此,「課程思政」就是以課程作為重要渠道,以隱性的方式進行的一種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和原則與各門具體課程有機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對於「課程思政」的價值,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在引導學生塑造獨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價值。
  • 河南理工大學:「三板斧」如何把課程思政「植入」數學方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徐春浩 仝衛衛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學數信學院《高等數學》教研團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精心研討、凝聚合力設計了《高等數學》整體教學環節,從「大學篇、高數篇、學習篇」等「三板斧」
  • 釐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從概念上仔細區分「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尋找它們的分野邊界與契合結點,不僅是深化立德樹人工作,提升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水平的需要,也是促進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應然之舉。「學科德育」這一概念更適用於基礎教育,而「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更適用於高等教育,兩者有相通的基礎,也有銜接貫連的可能和必要。
  • 於歆傑: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電路原理」課程建設的...
    編者按: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蘇南京召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交流研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落實情況,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於歆傑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 上財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
    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12月30日,上海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舉行,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的80餘名教師出席會議。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王永生重點從思政課如何宣傳黨的理論綱領,如何講好黨的故事,專業課如何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如何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出發,對三位老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王永生指出,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關係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學校將繼續在思政課上下功夫,抓好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會上,劉筱毅介紹了學校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教務處處長米潔介紹了學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思路和舉措。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課程思政」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類型的課程教育教學中,著眼於培養學生思政素養,全面構建「大思政」格局,進一步優化學校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使其他課程始終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將思政工作貫穿於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