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經驗篇
「DNA的複製過程可謂是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需要不同類型的酶來完成催化工作。一旦有任何一個酶『掉鏈子』,整個工程就可能前功盡棄。這就像我國的戰疫,只有千千萬萬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居家民眾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戰勝疫情……」這是專業課「分子生物學」上的一幕。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李睿在網絡課堂上,結合我國的抗疫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疑難知識點。不少學生通過彈幕留言:「這樣的確比較容易理解!」「在海外疫情日益嚴重之際,應當強調國際合作!」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相互隔絕的問題,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華中師大通過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教育元素、師範特點、信息化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制度設計「乘數效應」
前不久,一堂「讀馬列 學原著」網絡直播公開課舉行,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云為師生導讀馬列經典。活動無學分、不考核、不強制,卻人數爆滿。全程網絡直播中,有3萬多名網友同時在線互動,瀏覽總人次高達400萬。
為推動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講課,帶頭聯繫專業學科教師。在校黨委的帶動下,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負責人紛紛走上講臺,動員廣大教師發揮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作用。
與此同時,學校立足五大學科課程門類的教學實際,進一步制定建設目標、內容,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社會科學類課程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工程技術類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創造能力……
在此基礎上,各學院充分利用考核「指揮棒」,根據專業特點制定課程質量評價標準,將課程建設內容、成效等情況納入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體系,既考出壓力又考出動力,讓專業課教師心甘情願挑起「思政擔」。
「如今,制度設計的『乘數效應』正在不斷凸顯,一大批特色教學案例湧現,如『比較文學』課程教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多媒體通信』課程引導學生培養工匠精神。『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達成共識、深入人心。」校長郝芳華說。
教學方式「如鹽化水」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不是在專業課程中剝出幾節課講授思政內容。兩者的關係應當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要避免將德育內容生硬楔入專業課程的傾向……」在華中師大第五屆教學節「大思政」教書育人論壇上,華中師大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與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展開交流,共同探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之路。
學校一方面結合教書育人論壇、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幫助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思政本質;一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啟動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致力於建設一批特色專業課程,培養一批協同育人教學團隊,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改革經驗。
文學院教師徐敏等人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共同研究修訂教學大綱、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提煉中文課程育人元素,將改革成功經驗深入推廣,使該院全部課程已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實際上,文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是該校教學方式變化的縮影。目前,16門課程作為首批課程思政示範課堂建設項目率先立項,12名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專業核心課程為支撐、人文通識課為補充的「桂子山課程思政」同心圓日漸成熟成型。
教育效果「化學反應」
煮餃子也能成為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張樂研的一份作業,包含煮餃子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裝置等內容。
原來,任課教師佘能芳考慮到不少學生缺乏勞動意識,因此結合課程學習內容,要求每個學生為父母烹飪一道菜餚,記錄烹飪過程、效果和反饋,以有機化學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作業。
為確保課程思政更多貼近學生思想,一大批像佘能芳這樣的教師主動開展教學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模式,學生在互動探索、啟發思索中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在「大思政」教育體系的良田沃土上,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發生了「化學反應」。疫情期間,華中師大將思政課改革創新優勢轉化為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莘莘學子也在戰疫一線展現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教育學院學生牽頭成立由1349名志願者組成的愛心助學團,為全國3000餘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提供線上「一對一」免費輔導;心理學院學生加入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面向社會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和諮詢服務,築起了一道齊心抗疫的心理防線……
「下一步,學校將在五育並舉的基礎上統領課程思政目標,深入構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相通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不斷強化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育人實效。」趙凌雲說。
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梁偉 毛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