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12-06 澎湃新聞

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05-22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將5G技術前沿融於理論課堂,使抗疫實踐成為教學案例,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課《電磁場與電磁波》「活」了起來。

作為一門理工類本科生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在原理解析透徹的基礎上,如何把立德樹人化於實際授課中,如何引導學生將前沿理論知識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是任課教師他得安和江雪著力探尋的目標。

「在此次疫情期間,5G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5G技術根植於電磁波理論,和授課內容高度契合,我們就想著如何把5G技術與應用引進到課堂中來。」他得安表示。

於是,本學期網絡課堂多了一個新話題——用「5」之地。「5G技術在本次疫情中最直觀的應用要屬5G結合遠程會診,把大城市的醫療資源向中小城市輸送、提供幫助,其次還有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視頻直播等。」以此為切入點,任課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相關視頻與專業講解,無論是公共醫療區域的網絡保障,還是針對患者病情的確診治療,5G技術都「大施拳腳」。 「我們希望能拉近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新科技的實際應用。」

基於視頻,同學們紛紛踴躍發言討論,網絡課堂氛圍濃烈。「感受到5G的功能和作用很強大,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希望以後5G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更加廣泛,普及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2017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劉冰清提出展望。

「我感受到,針對當前我們遇到的很多瓶頸問題,如果能將不同領域的技術交叉結合、綜合運用、發揮創新,可能就會找到突破口。」 看罷視頻,符俊虎同學受到啟發。

「我們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的時候,經常會有從理論到實際的困惑。」同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鬱鈞瑾說,「通過老師們的融合講解,我理解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理論技術與現實應用的連接點,我們學成後也需要用知識和技術來回饋社會。」

然而,這已不是該門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次嘗試。

向學生推薦人文修養類書籍,在課件的開頭和結尾附上名言警句引導學生……,15年前首開這一課程時,他得安就是一位「不拘一格」的授課者。他常有意識地將「育人」思想融匯於課堂講授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學生珍惜青春韶光,多去圖書館學習各類知識來充實自己、武裝自己。「希望通過這門課,不僅僅教給學生電磁場基本理論和方法技能,還能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所引導。」

目前,《電磁場與電磁波》是復旦大學思政示範課程,也是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從去年起,該門課程在夯實專業講解基礎上,進一步加入思政元素。通過介紹國內超聲波方面的科學家,如王威琪院士,電磁波方面的科學家,如金亞秋院士等,他們遠渡重洋赴美訪問/留學,學成後毅然歸國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通過「華為5G通信技術走向全球化大舞臺」、「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的統籌發展——上海磁懸浮列車」等內容的講授,傳遞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相關閱讀

破解在線課程學習難題!復旦混合式教學先行者來支招

探索「雲課堂」!復旦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老師使出「十八般武藝」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科研攻關課程教學兩不誤,新冠前沿成果走進醫學生課堂

跨時區、全外語的「雲」課程怎樣上?兩位復旦外教來支招

在線教學「籤收」十五天, 來看看復旦師生的「買家秀」吧!

當復旦這門「硬核」物理課來到線上

「醫學是一個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復旦同學迎接來自武漢前線的特殊一課!

提升網課互動體驗!來看復旦人氣教師熊浩是怎麼做的!

把板書搬到線上!為了上好在線課程,這位復旦教授很用心!

院士寫萬字導言,強大授課陣容在線教你走向數學應用的第一步

這一次,他在前線為復旦同學講解傳染病學

文 字

楊澤璇

封面製圖

鄭佳欣

編 輯

汪曉芸

原標題:《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這位姑娘35門課滿績,掌握4門外語,直博復旦……
    平均成績91.4,績點3.85/4.035門課程滿績(4.0)連續三年專業第一入學第一學年,便靠實力獲得國家獎學金掌握英語、梵語、巴利語、日語等4門外語參加各類比賽20餘場,榮獲省級及以上獎勵16項作為學校首批專項志願者,為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子女授課古箏、圍棋、籃球、寫作、攝影……樣樣精通
  • 復旦社會工作系師生助力抗疫:他們在後方串起社會資源之線
    「社工在(抗疫)裡面就像一條線,它會把很多方面串到一起,系統就會有更多連接,然後整個機制會更加完善。」2013級社工系碩士研究生、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醫務社工馬凱旋認為,復旦社會工作系師生們的參與實現了「學界和實務界之間的交流互助」。收集「一抽屜」的資料2015年7月,馬凱旋從復旦社工系碩士研究生畢業。
  • 復旦大學課程思政「開學第一課」自然科學優秀案例集錦
    生物技術產業與大學生生涯發展系三創課程,「開學第一課」針對疫情現狀,向學生介紹了我國生物製藥領域研發和生產在本次抗疫中的貢獻,尤其是復旦的「生物人」在疫情爆發時如何通過自身所學專業知識應對疫情的挑戰並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除了眾所周知的張文宏教授和張永振教授外,多位老師分別在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和治療性藥物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基於Matlab的均勻平面電磁波的仿真
    0 引言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涵蓋的內容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階段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該門課程比較抽象,包含了大量的數學公式推導,很多概念難以理解。
  • 復旦教授周磊:問題由老師解決,學生就失去了研究樂趣
    他認為這是因為沒有把課程最核心、最有趣、最有用的東西展現出來。周磊致力於納米光學方面的相關研究,對電動力學在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這些前沿領域的出現證明了電動力學並不是一門過時的基礎學科,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今年大家都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產生、蔓延,一個新的病原體就這樣來到了人世間。無論你在哪一個行業,你都會受到影響。除了新冠,還有大量的其他的傳染病事實上一直在,只不過你不注意而已。」令人恐懼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未知。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
  • 從0—3歲嬰幼兒管理到新冠病毒預防,這51門精品課程,你也可以聽聽!
    >為更好地發揮「閔工學堂」在職工職業能力提升上的平臺優勢,展現「領軍人才」在服務社會進步中的時代引領作用,12月2日下午,閔行區總工會與區領軍人才聯誼會合作,共同發起並舉辦「閔行領軍人才推出了科學技術、法律知識、文化素養等9大類293門課程菜單,打造了一批精品課程。據了解,47名閔行區領軍人才將在「閔工學堂」開設51門課程,具體課題目錄詳見下表,有你感興趣的嗎?
  • 怎樣學好初中物理這門課程?
    今天和大家聊聊怎樣學好初中物理這門課程,首先物理這門課,屬於自然科學課程,和生活聯繫比較緊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每天走路就是依靠摩擦力來完成的,如果沒有摩擦力那我們將吃不了飯,走不了路,可見摩擦力對我們有多重要,再比如:我們坐火車的時候,如果站臺上有火車駛過時,我們儘量不要靠近火車
  •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看這些大牌教授,如何把育人融入專業課程,從...
    目前,復旦課程思政已實現「三個全覆蓋」:在建示範課程412門,課程思政覆蓋所有院系專業課程;已建專業思政試點18個,專業思政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向理工科專業快速推進;「課程體系-跨學科隊伍-學術研究-實踐基地-案例庫建設」五位一體的醫學課程思政體系覆蓋所有醫學生教育。
  • 復旦管院教授李若山:用會計學解讀熱點的UP主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李若山教授在B站開通了「山哥話財務」視頻節目,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解生活中遇到的會計和財務問題,其中談論「現實版《人民的民義》」一期,最高播放量超過50萬次。「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學教育已經不再被局限於傳統課堂。」最近,李若山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介紹,這一系列視頻起源於疫情期間復旦管理學院與B站的合作,當時同時在線上授課的有5-6位老師,李若山是其中之一。
  • 復旦大學評選十佳青年志願服務先進集體、抗疫優秀團支部
    在復旦大學,每年有200餘項志願活動開展,平均5000餘人次參與其中;僅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就有35個以院係為單位構成的戰「疫」青年志願者服務隊、300餘個團支部奮鬥在戰「疫」志願服務一線……復旦大學的志願文化已成為復旦一張靚麗名片,助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
  • 這是23門全世界最好的計算機科學課程
    乾明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這個時代,不缺免費課程。全世界範圍內,有大概1000所大學發布了超過13000門免費公開課了,而且數量每年都會增長。到底選哪門課去上?成了擺在大多數初學者面前的一個棘手難題。但現在,這個難題得到了緩解,有一個榜單可以參考。
  • 齊心投入 積極探索 復旦大學「在線教學」十五天
    「這是兒子送的生日禮物,本來是給我唱歌用的,現在用來上網課了,使學生聽課更清晰」。「幹細胞與發育」為本學期首次開設的4個學分的榮譽課程, 由於幹細胞生物學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科研進展及核心知識更新很快,同時也沒有非常系統的教科書,這給這次網上上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原本計劃由六位老師授課,為了更好地布局這門新課程,同時考慮到學生對線上課程的適應度,林鑫華一力承擔了90%的教學內容。
  • 復旦大學「抄襲門」事件始末
    「自揭家醜」  復旦大學「抄襲門」事件始末  2007年12月24日,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在校園網上掛出「2007年第1號」通告,向全校師生通報對三起學術剽竊事件的調查審議結論與處理建議,引發強烈反響,復旦被認為有勇氣「自揭家醜」。
  • 復旦大學如何開展「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內涵發展,擦亮本科品牌!
    在多元發展的路徑上,復旦大學又有了些新的突破和嘗試。2018年起,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聯合數學科學學院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老師們共同開設了跨學科學程——「數理邏輯」。數理邏輯是當代哲學、數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的共同基礎。今天,對人類與未來任何嚴肅而深入的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數理邏輯問題以及它的方法與成果。
  • 科研攻關課程教學兩不誤,新冠前沿成果走進醫學生課堂
    在3月23日正式上線開課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的在線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在「雲端」獲取最新的學科前沿訊息。值得一提的是,基礎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正是在進行新冠課題攻關的百忙之中完成課程錄屏及相關教學準備。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向榮:「黑死病」與義大利和英國的抗疫
    儘管薄迦丘認為這是一種自私行為,但卻是疫病期間普遍發生的現象。直到15世紀晚期,一份德意志手稿上還寫道:「聰明的大夫有三條使我們遠離瘟疫的黃金規則:迅速離開,走得遠遠的,不要急於回來。」 二是認為疫病是上帝的懲罰,於是從義大利開始,歐洲很多地方興起了「鞭笞運動」。信徒們自發地組織遊行,鞭打自己,以示懺悔,祈求上帝寬恕。教皇也參加過阿維尼翁的幾次遊行。
  • 大學最難學的5門課程,尤其是最後一門,學霸都害怕!
    有些專業的學生每天課程排得滿滿的,課程理解難度大,課下還有不少作業。有些課程即使上課認真聽講,課下再努力學習,也很難搞懂,非常的難熬,真正能學懂的沒有幾個。今天就來說一下,大學生公認最難學的5門課程。一、藥理學藥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藥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 經驗分享~如何學好環境工程這門課程?
    但是「環保知識特攻隊」帳戶已經經營了半個月有餘,如果中途放棄實有不甘心,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能潛心挖掘好的題材,繼續開啟自己的環保之旅,讓自己能堅持做好一件事,也期待有新的收穫。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的學習心得,如果能和大家能有一絲的共鳴和啟發,也算是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了。了解宏觀架構。
  • 被浙大這門寶藏課程「種草」了!帶你走進神「蜜」新世界~
    最近,胡教授主講了十多年的本科生通識課《蜜蜂、生態與人類》成了「爆款網課」,課程討論刷屏、點讚數過萬,甚至還有幾位堅持同步學習的學生家長都被培養成了忠實課迷。其實,自從胡老師將它從小班的新生研討課改為面向全校的通識課,選課爆滿、多次擴容早已成了這門課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