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如何開展「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內涵發展,擦亮本科品牌!

2021-01-10 中國校園在線

2019年底,復旦大學致力於培養未來數學家的「數學英才試驗班」(試點)啟動選拔,吸引了近200名熱愛數學的同學報名。與此同時,一個高挑戰、高難度的本科生學術資助項目「卿雲計劃」向2018級本科生開放申請。

繼續以《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為指引,如何在人才培養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如何抓住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反饋整改的契機補短板、揚優勢、促發展?如何更好地激發本科生在學習和研究上的最大潛能?

圍繞這些問題,2019年,復旦大學聚焦內涵發展,不斷擦亮本科品牌,持續推出新動作,呈現嶄新氣象。

領航課程思政改革

三全育人我當先

「三全育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表示。

今年1月1日,副校長徐雷在校園開放日主題講座上介紹復旦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

原汁原味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始終用學生的語言講述中國道路、中國故事、中國精神……2019年秋季學期,廣受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出了第三季。2018年10月起,復旦大學就在中國大學生慕課平臺上開設了國內首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絡慕課。截至目前,選課人數達2.9萬人,網絡評分為4.9分(滿分5分)。在已經結束的第二季課程中,學生參與互動發帖總數達4.3萬次。

「課程直面當代大學生投身偉大時代的成長需求、認識和把握現實問題與發展規律的問題需求、不斷追求政治進步的理論需求,力求提供對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的系統解讀。」課程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冉表示。

構築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以及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建設,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2019年,復旦大學厚積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經驗,課程育人的氛圍在復旦大學愈發濃厚。

2019年,在復旦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下,《復旦大學課程思政攻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發布,學校在專業思政、醫學整體思政、課程思政、教材建設、育人隊伍、理論研究等六個方面開展全面攻堅,開創了課程育人工作的新局面,課程思政建設進入領航2.0階段。2019年9月,復旦大學獲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整體領航校」稱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如何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下著力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2019年10月,學校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三全育人我當先」課程思政公開課觀摩交流

從心動到行動,全校黨員教師深入了參與課程思政的交流研討。2019年10月,在復旦大學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三全育人我當先」課程思政公開課觀摩交流活動中,教師們就「怎麼做」給出了答案。

在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看來,發揚「卓越為公」的專業特色,以學科建設為支撐,立足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建設本土教材體系至關重要。「要強化專業課程的時代感與實踐性。」在探索新工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方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翌表示,「要將科研優勢轉化為專業思政優勢和課程育人優勢,為國家先進位造業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培養支撐。」

目前,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已做到兩個「全覆蓋」。據本科生院副院長兼教務處副處長徐珂介紹,「一方面,示範課程覆蓋所有院系專業,在建課程近300門。另一方面,示範專業試點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從信息學院與化學系開始向理工科專業逐步推進。」此外,學校醫學教育正在建設「1+2+9+50」 (1門示範課、2門導論、9門核心課、50門人文醫學課程)的人文醫學課程體系,以「課程建設-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三位一體整體推進醫學課程思政。

門門有思政,人人講育人。打通課堂、書院、科研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海外遊學、網絡育人的六度育人空間,育人與育才統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復旦人一直在努力。

夯實2+X本科培養體系

讓選擇更多、教學更活

2019年是復旦大學推行2+X本科培養體系改革的第二年。歷史學類、社會科學試驗班、經濟學類、數學類、自然科學試驗班、技術科學試驗班、工科試驗班相關專業和部分工科專業在2019年9月加入了試點實施「2+X」本科培養體系的行列。

「2+X本科培養體系就是要為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渠道。」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教務處處長蔣最敏強調,「這一基於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在學分制下提供專業進階、跨學科發展、創新創業等多種發展路徑的做法,更好地為學生創造了專兼結合、互相貫通的多元發展空間。」

「目前,2+X本科培養體系在18個院系48個專業實施,惠及新生過半,預計2020年將基本覆蓋全校,實現《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本科生院副院長兼教務處副處長吳曉暉說。

社會科學試驗班2019級新生王浩宇第一學期選了11門課。「學校給了我們很多空間和機會,感覺很充實。」王浩宇對社會學和政治學都很感興趣,「多元選擇可以幫助我開闊思維、提升眼界、打好基礎,畢竟做學問底盤要大。」立志於要在專業上有所精進的他非常認可這一新模式。

「新的培養方案呈現了更多更靈活的發展選擇,能更好地激發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自然科學試驗班2019級新生張葉昊說。

在多元發展的路徑上,復旦大學又有了些新的突破和嘗試。

2018年起,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聯合數學科學學院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老師們共同開設了跨學科學程——「數理邏輯」。數理邏輯是當代哲學、數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的共同基礎。今天,對人類與未來任何嚴肅而深入的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數理邏輯問題以及它的方法與成果。

據介紹,復旦大學本科學程是圍繞特定主題設立的一組課程,旨在為本科學生提供適應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趨勢、滿足國家與社會重大需求的多種學習機會,為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提供新路徑。

以興趣為支撐是選修「數理邏輯」學程的學生的共同點。

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在「數理邏輯」學程的課堂上

選修學程課程的同學有來自哲學學院、數學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甚至還有來自法學院的。在法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律之看來,無論是思維方式、上課模式還是布置作業的形式,『數理邏輯』學程都是一個法學生完全沒有感受過的。「學程項目讓我體驗到了另一種大學生活。」她說。

數學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周子翔早在高中就因郝兆寬教授的「集合論」受到啟蒙,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入學後,他不僅找到了心儀的課程,還發現了這個跨學科學程,「這些課程我都有興趣,一旦感興趣,就會很用功。」學程的課程對周子翔學習數學也很有幫助,「將證明完全置於理論的框架下,是一件很優美的事情。」

「這可能是復旦歷史上第一個跨學科交叉學程。」郝兆寬說,「(我)在復旦講數理邏輯快20年了,發現很多極具才華的學生對它非常感興趣。這是交叉學科,所以放在跨學科學程裡,對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系統訓練。」

以學程項目為新起點,創新交叉人才培養在復旦持續推進。2019學年,學校開設學程55個,增設輔修學士學位3個,還新開設了「工科試驗班」。2019年9月,試驗班首屆錄取的49名學生已踏入了復旦校園。

「工科試驗班」是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微電子學院在前期「卓越工程師計劃」和「博專計劃」的基礎上聯合開設的。試驗班開展本科大類招生,探索「本碩博」一體化和長學制培養。學生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分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和「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第三年又可以根據學生興趣選擇 「智能信息處理」「智能系統設計」「智能晶片設計」與「類腦智能」四個培養方向。「工科試驗班」的新生姚志毅在填志願時就被多學科交叉、特色鮮明的融合培養方案所吸引。「達到一定要求還可以免試直研,擁有產學研融合培養、出國交流、參與榮譽課程等特色培養計劃等機會。」姚志毅說,「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2019級工科試驗班新生李成在報到現場

另一位「工科試驗班」新生李成從小喜歡機器人,喜歡人工智慧,入學後,她愛上了「程序設計」「數學分析」等基礎課程對思維的訓練。「這些都是實現人工智慧的基礎,很奇妙,也很有挑戰。」

「新工科之新,新在對現有工程教育的持續改進。新工科教育,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對現有工程教育方式進行變革,是以為新產業、新行業甚至是未知行業人才培養而準備的教育。」在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胡波看來,復旦的新工科更顯著地引入跨學科培養的理念,以形成全新的科學工程師培養模式為目標,更強調通識和學科交叉,是對「工程實踐」的新探索。「綜合性大學很可能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一種新模式。」他說。

近年來,新工科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在復旦大學持續深化,學校分別與華為等科技創新企業開展戰略合作,8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獲批。

以引領未來科學研究、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為目標,復旦大學正在加快布局建立新工科專業結構,探索培養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能解決複雜實際工程問題的科學工程師。

立足拔尖人才培養

榮譽項目再升級

2019年6月,復旦大學第一批12名本科榮譽證書獲得者順利畢業。他們中有3人留校深造,其餘均去往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海外著名高校深造。

學校從2016年開始實施「本科榮譽項目」,對標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形成高度開放、高度挑戰、動態管理的復旦人才培養特色。「具有志向、興趣、知識、能力、勇氣是復旦大學拔尖人才培養重視的五個要素,」本科生院榮譽項目負責人陳力奮老師說。榮譽項目的榮譽課程匯聚基礎紮實、成績優異的學生單獨授課,進一步激發學生追求卓越、挑戰自我。榮譽項目的學術研究實踐更是以世界水平為標杆,為學生提供優秀導師指導、優良研究條件和國際交流平臺,幫助學生儘早投入前沿的學術探索。

目前,復旦大學本科榮譽項目試點院系已經從7個擴展到14個。經濟學院、核科學與技術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大數據學院等院系在2019年相繼加入試點,制定並出臺了各自「本科榮譽項目」實施方案。

據經濟學院院長張軍介紹,打造「經濟學基礎理論紮實、熟悉經濟學理論前沿、具有跨專業知識融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經濟學拔尖人才是經濟學院實施「本科榮譽項目」的目標。經濟學院的「本科榮譽項目」將以數理經濟方向課程為依託,逐步完善導師制度、助教制度、班主任日常管理等多重培養架構。

經濟學院2019級新生林子淮正在為明年參加「本科榮譽項目」做準備。早早立志從事經濟學研究的他期望能從「榮譽項目」的學習中收穫更多樣化的問題視角,拓展經濟學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為今後的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自榮譽項目試點以來,學校每年開設榮譽課程及加深型研討課程180餘門。2019學年,8名院士、4名文科資深教授、59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79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參與其中。

在試點院系,參與本科榮譽項目人才培養的教師越來越多,或開設榮譽課程,或擔任「政、望道、曦源、登輝」等本科生學術實踐活動項目的導師。

選修高挑戰度的榮譽課程、參與高挑戰度的學術研究實踐是本科榮譽項目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榮譽課程的深度、難度和廣度明顯區別於普通課程,教學內容量大面廣,增設深度思考和開放研討等環節,結合國內外研究前沿進行啟發式教學,文科榮譽課程還強調原典閱讀和深度研討,為拔尖人才成長提供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儲備。」本科生院實驗與實踐教學辦公室的張力群老師介紹說。

在率先試點「本科榮譽項目」的物理學系,榮譽學生培養框架日臻成熟,在普通大班集中授課基礎之上增設討論班、答疑課等小班化教學,為拔尖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

物理學系教授周磊的答疑課

在物理學系教授周磊的榮譽課程「電動力學」課上,學生們紛紛站上講臺,角色從聆聽者轉變為匯報者、傳授者,將小組課題項目與同學們分享。學生開展自主研究的背後,是團隊所有成員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紮根原理、嚴謹推導,輔之以計算機編程技術完成數據分析,通力合作的結果。

「這樣的經歷使我開始明白科研工作是怎麼進行的,對未來的科學研究是很有好處的。」正在物理學系繼續攻讀理論物理方向的研究生、2019屆物理學系榮譽證書的獲得者劉鴻輝說。初嘗科研滋味的他認為,本科階段修讀榮譽課程的經歷和積累非常重要。

「在討論中,周老師會針對我們的情況適當加深難度,提出新問題。」2017級物理學系本科生覃柏霖也對課題研究感觸頗深,「從中受到的啟發很大。」

「今年,我們還將繼續開展本科榮譽項目試點工作,深入推進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爭取將試點單位增加到20個院系。」蔣最敏介紹說。

學為中心、建用結合

打造「金課」讓課堂提質升級

不用坐在教室中,免受移動終端的限制,隨時隨地享受優質課程……混合式課程採用線上授課與實體課堂相結合,課程安排張弛有度,在線課堂授知識、重基礎,線下環節進一步拔尖拔高,重難點逐個突破,提升學生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這在復旦大學早已不是新鮮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鄭詠灩開設的「論文寫作」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是我採用混合式授課的第四年」,鄭詠灩介紹說,「相比傳統的純線下課程,這個模式對學生來說『高投入、高效能,挑戰也更大』。」同時,混合式教學也對授課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習理論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課程設計,備課需更注重個性化、實效化。」鄭詠灩要基於網絡論壇上的學生反饋不斷調整授課內容,精之又精,「把課程水分都擠掉」。

線上學習也絕非「無人監督」,根據教師設計和布置的每周學習任務和要求,完成線上學習和作業。在學習過程中,平臺上還配套設計針對核心知識點的小測試小練習,幫助學生實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

學期結束終有時,而線上視頻課程不會落幕,便於學生複習重溫。「等到下學期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一定還會再一次看這些視頻,針對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英語系2016級本科生周翹楚說。根據後臺學習數據統計,每年到畢業論文季,課程在線學習訪問量總會有顯著增加。

「以學為中心」一直是復旦大學進行課程建設的核心理念。徐雷表示,「堅持『建用結合』原則,加強對全校在線課程建設的統籌規劃、激勵支持與規範管理,以在線課程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打造教育部要求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金課』,正是學校優化課程質量、提升課程教學含金量的重要抓手。」

目前,復旦大學有70餘門通識核心和學科特色在線課程上線推廣,近100萬人次學習者受益;有近50門跨校學分在線課程,全國1000餘所高校300餘萬人次修讀;還有53門560餘門次混合式教改課程進入本科生課表,2萬餘人次校內選讀。

2019年9月,《上海高校優質混合式在線課程示範案例集》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2019年,學校支持院系自主建設在線課程43門,設立學科特色在線課程建設項目7門,推進通識核心在線課程建設10門;增設校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精品課程項目並認定首批課程7門;培育4門課程入選上海高校優質混合式示範案例;推薦18門課程申報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線上一流課程)……此外,復旦大學還研製並推廣高等教育在線課程質量標準(FD-QM標準),科學提升在線課程設計的有效性,完成100餘門全國各高校在線課程評審。基於該標準,2019年受上海市教委委託,策劃並組織完成上海高校優質混合式在線課程示範案例評選工作。

除了上述的在線課程和混合式課程,2019年,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實驗教學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金課」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選定人物角色,戴上VR眼鏡,讓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完成實驗操作,這個聽上去有些新奇的概念正在復旦校園裡醞釀和嘗試。核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楊洋團隊開創性地將虛擬仿真技術融於實驗教學,使原本高危難控的場景成為可能。「置身」於高科技感實驗室中,學生可在虛擬空間內獲得沉浸式交互體驗,每一操作步驟實施的背後,均可獲得經物理數據精確模擬的即時反饋。若學生因失誤操作而導致了不可見、潛在的身體影響,也將在視圖界面中以「生命值」的減少而生動展現。

「這就帶給學生試錯的機會,在核科學領域,真實環境中是不允許犯錯的,我們可以通過虛擬仿真將錯誤操作的後果真實展現,使學生更切身認識到風險性操作所帶來的危險隱患。」楊洋介紹道。

核科學與技術系的虛擬核技術實驗室,

一名學生正在調節實驗參數

更值得一提的是,從課程構想、算法設計,到平臺搭建、建模渲染,項目均為楊洋團隊一手研發打造,實驗數據經過謹慎推敲驗算,以保障科學準確性。未來,該課程資源還有望輸送至中西部地區,打破時空界限,實現跨學校、跨地域教學,為縮小國家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築基添力。

除了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實驗教學之外,學校還在探索將虛擬仿真課程應用於電子信息、環境科學、航空航天、藝術教育、醫學教育等眾多學科和專業領域。

得益於近兩年來本科實驗空間的改善及軟硬體的投入,學校在2019年立項建設17個校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涵蓋物理、化學、生物、電子信息、微電子、核技術、環境、航空航天、經濟管理、藝術教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藥學和護理等眾多專業。這些項目中有11個獲市教委認定為市級項目,數量居滬上高校首位,還有3個被推薦參加國家級項目評選。

「未來,我們將著力持續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項目交融,通過構建沉浸式交互體驗,拓展教學內容廣度與深度。」陳力奮表示。

融通第一、第二課堂

復旦行知深化教學

2019年底在光華樓志和堂舉行的「復旦行知·服務學習」課程體系教學成果展上,你能既能看到來自福建屏南縣前洋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看到定格植物生命力的標本藝術畫,也能看到復旦師生與殘障群體共同創作的陶藝作品。

「復旦行知·服務學習」課程體系建設的籌備始於2016年秋天。三年過去了,服務學習課程共開課15門次,2019年被納入學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我們的服務學習課程貫徹『三全育人』要求,紮根中國大地,貼近社會現實,把價值引領、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有機統一起來,增強學生『四個自信』,提高責任擔當意識,鍛鍊社會服務本領。」徐雷表示,服務學習課程進一步拓展了復旦課程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復旦學子就是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要力行,知行合一,做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幹家。」

2018年暑假,復旦大學書院教育實踐基地在屏南前洋古村揭牌。藝術教育中心教授張勇及其團隊在前洋開設了第一門服務學習課程「古村落保護與開發」。課程通過旅遊學和藝術學的交叉,系統闡述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價值意義、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實地考察中國農村面臨的各種問題,思考中國鄉村如何振興,脫貧攻堅,圍繞當地生態環境、山水格局建立有效機制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修復,收集整理村莊文獻資料,提出對古村保護與開發的可行性方案,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張勇在介紹課程時說,「前洋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教學點。鼓勵同學們走出『象牙塔』,促進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同時,真正參與並為『鄉村振興』盡一份綿薄之力。」

張勇在福建屏南縣前洋村開設的服務學習型課程「油畫風景寫生」

在張勇的牽線搭橋下,除了「古村落保護與開發」之外,「油畫風景寫生」「植物標本的藝術創作」「醫療救治與人文關懷」等服務學習課程相繼走進屏南前洋村。

在北區藝術教育中心的陶藝實驗室裡,穿著咖啡色帆布圍裙的同學正託腮盯著自己的作品。

「老師,我捏的作品燒完還會是這個顏色嗎?」

「不一定,所以你快拍照吧!」

學生在實驗室裡各自完成自己的作品,有問題就直接向授課教師包春雷詢問。他們將在課堂和平時的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技巧積累下來,周末再傳授給其他人,以服務的形式再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服務社會。

自2017年秋季學期至今,包春雷始終如一地堅持為學生開設「藝術與創造力」這門「藝術」與「德育」交融的服務學習課程。這門「超級火爆」的課程內容除陶藝欣賞及手工成型、拉胚成型,裝飾等基本的陶藝技法外,還包含選課學生根據個人偏好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進入社區,選擇不同的服務項目合作點,分別為青少年和心智障礙者普及陶藝知識及技法,提供志願服務。

在服務學習型課程「藝術與創造力」的課堂上,學生正在學習陶藝技法

「雖說我們是小老師,他們是學員,但實際上我們對陶藝也是略懂一些皮毛,所以我們之間更像是互相學習。」日本留學生鈴木秀子每周五騎車20分鐘,來到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陽光睦鄰中心為智力障礙者傳授陶藝技巧。她回憶到,陽光中心的孩子從第一次製作泥條開始,就不斷帶給自己驚喜,「同樣第一次做,他們比我們當時做的好多了。」

除了讓被服務對象能夠了解陶藝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製作技巧,包春雷還鼓勵同學舉辦陶藝展,為殘障群體發聲,以期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們總是需要一些感動的點,讓我們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服務對象那渴望的眼神和快樂的笑容就是我堅持這門課的意義所在。」正如包春雷經常與同學們分享的那樣,在這門課程中,泥與火的交融創造了賞心悅目的陶藝,德與藝的同行也將譜寫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一開始本想退掉的,但沒想到這門課後來居然成了我每個禮拜最期待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2017級本科生徐楓亭這樣評價道。他提到的這門課正是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師戴開宇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計算思維與信息素養」。

服務學習型課程《計算思維與信息素養》授課教師戴開宇正在與學生進行討論

課堂內容以計算機知識科普為主,廣博但不晦澀,還能拓寬眼界,非本專業的學生完全能夠理解。不同於傳統課程的是,這門課還強調要為社會服務。徐楓亭每周都去復旦附小給二年級學生科普計算機知識,「小朋友都很積極,簡單的二進位和兒童編程學得很快。」

除了通過授課和遊戲的形式為小學生普及計算思維方式與信息常識外,服務項目還包括關興教育學校計算思維引導教育,為培訓中心裡因網癮而輟學的孩子們講解計算機與程序設計的基礎知識,以及同濟復興公園虛擬實境項目、同濟植物立方系統開發服務項目、面向城市規劃調研的信息實時共享平臺等項目。

2018年春,戴開宇開設了復旦第一門理工科類服務學習類通識教育課程「計算思維與信息素養」。課程由課堂學習和社區服務兩部分組成,採用混合式教學,學習活動包括了線上線下兩部分,旨在讓學生掌握計算思維和信息素養的核心知識,培養相關能力,並應用所學服務社區,從實踐中知行合一地學習,反思提高,促進全面發展。戴開宇表示,服務課程應當在教學設計和授課中研究和踐行「通專結合」和「新工科」等理念,在計算機專業類課程中強調全人教育和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專業技能。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工作學系教師洪瀏深度參與了服務學習課程的建設。「希望所有復旦人都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幫助他人,教育的目的應當是讓個體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他說。

推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與融合,正是復旦大學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方面,學校持續探索第一課堂學習向書院延伸,2019年,由書院導師承擔閱讀指導的「經典研習」「讀書小組」等共計72個,參與師生人數800餘人。

2019年8月,學生在西安參加通識遊學課程「探尋中華文明之源」

另一方面,一批深受學生喜愛的「通識遊學課程」也在嘗試打破傳統課堂的「圍牆」。通識教育中心於2017年推出了「復旦通識·中國故事」系列通識遊學課程,旨在通過這一新型的通識課程模式,探尋華夏文明,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不同學校的學生、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學科的視角的交流交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在現代意義上真正實現「知行合一」。目前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書院」「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等主題的遊學課程。

來源:復旦大學 文 字 盧曉璐、邊欣月、楊澤璇 封面製圖 張亦弛 編 輯 丁辰琦、王琪

相關焦點

  • 新鄉醫學院生命科學本科專業:地方院校的「一流」逐夢路
    七朵金花同上「一流」學府陳夢仟、慄毅喆和她們同宿舍的另外5位「姐妹」全部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其中考取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人、考取「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人,而慄毅喆則被中國科學院錄取。
  • 喜訊:大連海事大學103門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近日,遼寧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的通知」(遼教辦〔2021〕5號),我校103門課程成功入選,獲批數量位列全省第三位。這是繼獲批18門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後,學校在課程建設成果方面實現的又一次突破,也是一流本科建設成效的充分顯現。
  • 天津大學45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
    本站訊(通訊員 成雷鳴)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號)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天津大學共有45門課程獲得認定,其中,新認定課程37門,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8門。從類型看,五類一流課程均有入選,從數量看,新認定課程數居全國高校第八、天津市高校第一。
  • 國內本科教育質量,100強大學排名,清華第一!浙大第五
    最近,「雙一流」大學的教育排名、「雙一流」建設高中的「本科教育品質百優排行榜」正式發表,這個排行榜直接展示了中國100所本科教育質量最強的大學。前十名是A++類高中,10-30名是A+類高中,31-50名是A類高中,51-100名是A類高中。
  • 中國海洋大學調研團隊赴南方三所高校就本科教育教學開展調研
    校長助理廖民生帶隊赴南方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三所高校,就本科教育教學開展調研工作。調研主要以推動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整改為目的,調研主題涵蓋了「實現一流大學目標本科教育教學採取的措施」「保證教學質量配套的人事制度和績效分配運行效果」「發揮院系辦學主體作用的措施」「多校區辦學對本科人才培養的影響」「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大類招生與大類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培養」等內容。
  • 二本大學本科畢業,成功考上復旦研究生,何必糾結哪裡讀的本科呢
    在目前的職場上存在著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出身「,也就是本科畢業的學校,雖然這並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但是過分注重本科教育的學校,實際上是不符合用人規律的。正是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許多二本、三本的畢業生都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出身。
  • 優秀:西南交通大學50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全國第17!
    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西南交通大學50門課程入選,入選總數位列全國第17位。西南交通大學入選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包含線上一流課程26門(全國並列第16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門(全國並列第14位),線下一流課程10門(全國並列第23位),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5門(全國並列第23位),社會實踐一流課程2門(全國並列第5位)。
  • 山東大學70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山東大學70門課程在列,被認定課程總數居全國高校第六位。通知稱,根據《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精神和有關通知要求,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高等學校申報推薦,並經專家評議與公示,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含1559門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
  • 江蘇大學18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近年來,學校將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作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來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大力推動本科課程的內涵性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通過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優化課程教學目標、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完善過程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與建設,學校培育了一批高水平課程,逐步構建起國家、省、校、院四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體系,為建成本科教學質量名校,創建高水平大學提供了重要支撐。
  • 陳駿: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 培養「六有學生」
    時至今日,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接近普及化程度,大學為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了血液,為中國特色社會建設事業不斷向前拓進提供了最大的智力支撐和精神源泉。三是本科質量。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緊密關注內涵的提升。
  • 各高校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總數及其排名:清華遙遙領先,西交大第三
    雖然在這個國家級本科課程中,北京大學也有102門之多,但是這和清華大學比起來,差了比一整個浙江大學還多的數量,這個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可以看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學科設置以及對本科上教育的重視程度上的區別來。
  • 華師16個專業入選一流本科!
    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2020年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我校推薦申報的16個本科專業全部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總數在廣東省屬高校中排名第一。我校在去年獲得19個國家級一流、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優秀成績的基礎上,今年再創佳績,獲批的一流專業建設點總數增至44個,涵蓋了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佔全校本科專業總數的51.76%。
  •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公布,主要有這些特點……
    問: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有哪些重要意義、遴選流程和主要成效?答: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教育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行動。
  • 廣東海洋大學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廣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科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等4個專業獲批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8719蘭州大學8020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節選)從榜單中可以看出,北京大學(664分)領先於其他高校。本科教育是基礎,排行榜相對穩定榜單分析中提到: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一流本科教育」三個「一流」概念中,本科教育是重要基礎。與其他大學排行榜相比,「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中的大學排名相對穩定,兩年左右才會有很小變動。
  • 浙工大42個專業入選「雙萬計劃」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首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等1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金融學等27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該校近三分之二專業入選省級及以上一流專業建設點,領跑省屬高校。
  • 《口腔外科學》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育部近期公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我院口腔外科楊馳、張志願教授領銜、張善勇、陳敏潔、鄭凌豔等骨幹教師參與的《口腔外科學》,在九院、口腔醫學院分管領導和相關人員共同努力下,入選「線下一流課程」,是我院唯一入選的專業課程。
  • 中國海洋大學26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號),中國海洋大學共26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物理海洋學》等線下一流課程10門,《食品工廠設計》等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門,《德語語言學》等線上一流課程12門,《魚糜及其製品工業生產全流程仿真
  •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本科生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最重要基礎。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本為本」,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 南開大學31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日前,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了來自639所本科院校的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金課」,南開大學此次共有31門課程入選,其中新認定課程22門,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課程9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