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好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深入挖掘課程德育內涵,推動教師承擔起「課程思政」主體責任,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1月25日,學校組織開展了成都大學第二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第二批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項目負責人共33人參加比賽。
本次比賽設說課、課堂教學展示、評委點評三個環節,分文科組、理工科組、藝體組三個小組同時進行。每組產生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
比賽現場氣氛活潑熱烈、精彩紛呈。各參賽教師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特色,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在20分鐘的說課、授課時間內,既講解專業知識,又啟迪學生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潛移默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經過激烈角逐,法學院廖峻、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陳聯梅、音樂與舞蹈學院曾勤分別獲得文科組、理工組和藝體組一等獎;師範學院羅捷、師範學院易勇、基礎醫學院朱江、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漆文勝、體育學院羅曉珊、影視與動畫學院向朝楚分別獲得文科組、理工組和藝體組二等獎;馬克思主義學院吳立立、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萬春林、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張程、機械工程學院趙悅、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姚遠、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李際梅、影視與動畫學院李茂華、美術與設計學院張蔚、音樂與舞蹈學院賀佳玥分別獲得文科組、理工組和藝體組三等獎。
獲獎教師教學展示
文科組一等獎:法學院廖峻
廖峻老師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解讀中國法制史料,圍繞經典問題、重大問題,貫通歷史與當下,挖掘中國法制歷史發展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在立足中國實際、理解中國特色、傳承中國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擷取、理解中國法制史上運用法律定分止爭、治國理政的精髓,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義和歷史必然性,進而養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理科組一等獎: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陳聯梅
陳聯梅老師以酸鹼滴定法的應用為切入點,講述了食品醋酸、鹼、有機物中氮含量的測定原理。滴定誤差要控制在0.1%,培養學生養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在學習混合鹼含量的測定時,引入我國化工奠基人侯德榜先生「制鹼救國」的艱辛歷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信。學習克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時,根據實驗原理自己來設計實驗裝置,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結合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希望食品安全專業的同學提高專業責任感,樹立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的職業目標。
藝體組一等獎:音樂與舞蹈學院曾勤
曾勤老師在欣賞交響詩一課中,選用中、西方愛國題材的作品,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啟發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一種本能和責任。交響詩體裁源於西方,但在課程中,適時加入中國交響詩作品,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傳承中國音樂作品,弘揚民族精神,更是打消學生「西方音樂至上」的觀念。現場的管樂演奏,以及作業取材於學生生活,是為提升學生的創作興趣,引導他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文科組二等獎:師範學院羅捷
羅捷老師教學設計為主題式教學「童謠裡的家鄉」,通過「辨鄉音」「品鄉韻」「抒鄉情」的教學環節,一步步引導學生把握民間童謠的特徵,認識其強大的再生功能和文化價值,再到搜集家鄉童謠、改編童謠,將理論學習和能力培養相結合,帶領學生在童謠中回望童年、親近家鄉,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文科組二等獎:師範學院易勇
易勇老師在《西方文化》課程緒論章節的講授中,圍繞文化概念的界定,從身邊的鮮活的文化差異現象入手,強調「差異不等於差距」,引導學生從文化的不同層級開始思考文化現象。通過師生有效互動,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感受東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意識,同時從異文化的角度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非凡意義。
理科組二等獎:基礎醫學院朱江
朱江老師講述《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豐富的愛國主義歷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及民族自豪感;講述微生物的傳染事件,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風;例舉大量獻身醫學的素材,培養學生敬業、仁愛精神;引用反面案例,希望同學們遵守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恪守道德規範。
理科組二等獎: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漆文勝
漆文勝老師以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過程為主線,從教師、學生與大師之間的對話展開,將同學們帶入另一個充滿辯證、遐想和激情的發現之旅,從遵循化學史情境的內在線索出發,用思辨、探索、研究和發展的過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充分展示教學智慧的「理性之優」。用科學「真」的內容、「美」的光輝有效實現高中與大學的教學銜接,也為專業課打好基礎。
藝體組二等獎:體育學院羅曉珊
羅曉珊老師圍繞「價值觀引導」「個人品格塑造」「「思維方式建立」展開思政教學,通過執行性引導,讓學生「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引發情感共鳴,帶領學生在裁判角色體驗中意識到一名裁判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通過價值性引導,啟發思考與反思,激勵學習內動力,促進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藝體組二等獎:影視與動畫學院向朝楚
向朝楚老師秉持應在立場的教學中適當為學生樹立崇拜英雄的意識的理念,在數字圖像基礎課程中,將範例設置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濃厚英雄色彩的圖像與視頻;並依據課程的內容,穿插一些中俄的愛國紀念短篇。將愛國思想貫穿於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偶像觀。
文科組三等獎:馬克思主義學院吳立立
吳立立老師的課程由幾幅圖片開始,從展示的三張圖片聯繫到一個歷史事件,再從這一個歷史事件聯繫到多個歷史事件,由此引出馬克思主義的聯繫觀。通過對聯繫觀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在日常生活和看待事物時自覺分析事物的聯繫,樹立整體觀、全局觀和開放觀。
文科組三等獎: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萬春林
萬春林老師在創意思維導圖的原理及應用章節中,通過選取思政題材的案例向學生講解思維導圖的基本原理與畫法,同時結合時事背景,以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設計鄉土文創體驗為主題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產生創意方案,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樹立社會責任感、人文情懷與文化自信,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文科組三等獎: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張程
張程老師在講古代漢語《鄭伯克段於鄢》這篇文章時,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作者為何直呼鄭莊公為「鄭伯」,也不稱呼段為「弟段」,又為何用描述國家之戰的「克」字來敘述這場兄弟之戰?指出這表明作者對此次事件的批判態度,引導學生要有「入則孝出則悌」的倫理觀念,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春秋筆法」和「宗法制」。
理科組三等獎:機械工程學院趙悅
趙悅老師重點講授基爾霍夫定律,課前在超星平臺發布「基爾霍夫事跡」,由於基爾霍夫是在大學剛畢業就發表論文提出這兩個定律,在課上和學生展開討論:你通過基爾霍夫事跡,猜測一下基爾霍夫如何度過大學?他在學習中有一種什麼精神?你準備怎麼度過你的大學生活?把科學家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傳達給學生,讓他們以之為榜樣,在大學確立目標,努力學習,不荒廢時光。
理科組三等獎: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姚遠
姚遠老師在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部分,以國產GIS軟體的研發歷程為例,號召同學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而不懈奮鬥。在講述GIS和網絡的關係時,引用以成都大學校友為主創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裡的卡通人物分別作為GIS和網絡的「形象大使」,引導學生增強愛校情懷。
理科組三等獎: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李際梅
李際梅老師選取四川宜賓李莊古鎮作為實踐基地,這裡不僅聚集了古蹟名勝,還有中國古建築研究開拓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舊居。通過帶領學生考察李莊古鎮,深入了解梁林夫婦對古建築研究的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專業責任心。在寫生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傳統建築的精巧及本專業前人的精神與素養,激發學生對建築學專業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其建立專業責任感。
藝體組三等獎:影視與動畫學院李茂華
李茂華老師選取了中國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為教學內容,通過作品細讀,引導學生理解這幅繪畫作品的高超技巧與藝術價值,激發學生愛祖國,愛祖國的藝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挖掘千裡江山圖作者王希孟年僅18歲這一點,去激發學生珍惜年少時光,努力建功立業。
藝體組三等獎:美術與設計學院張蔚
張蔚老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蜀錦藝術的技藝特點、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從非遺傳承人身上真切感受「工匠精神」,並結合傳承現狀認識傳承工作的必要性,樹立設計學科的社會責任感;理解織繡類藝術的創作特點、造型法則,從而能夠運用設計的語言和藝術形式,將故鄉親情、社會進步、巴蜀文化、中國氣派加以描繪。
藝體組三等獎:音樂與舞蹈學院賀佳玥
賀佳玥老師課堂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藝術興趣出發,結合音樂、視頻、舞蹈表演的專業知識講授,通過傳統舞蹈作品的動作分析傳遞傳統文化審美內涵。用聯合國舞蹈紀念郵票導入課程教學,深挖動作的審美內涵及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傳統文化在藝術作品中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價值,樹立文化自信。
| 做有溫度的新媒體平臺 |
來源:成都大學新聞網
編輯:吳湘 郭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