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外國語學院在黨總支的高度重視和統一領導下,堅持立德樹人,以「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從「理想信念高度、教學改革力度、課程建設深度」三個維度深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思政教育、外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高素質外語人才。
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關注學生實際,關心學生需求,關愛學生成長,實現外語課堂思政教育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二是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抓手」,通過增強課程教學的使命性、時事性、內涵性和互動性,深化教學內容、形式和方式,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三是堅持「三全育人」,探索將課程資源、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推動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中,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大思政體系。本學期學院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各教研團隊或課程團隊集體發力,在每一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上下功夫、篤實行、求突破,實現思政課程全覆蓋。同時,學院組織起草策劃《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推出了「求真 求善 求美|「雲」間遍開思政花」和「在線教學·師說」系列報導,深入挖掘和拓展課程思政價值及其成效,讓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一、知識求真:
腳踏實地,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外語教育堅持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切實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為確保線上教學標準不降低、人才培養成效不打折,全體教師和教研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上投入雙倍甚至三倍於往年的時間,針對課程教學特點、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信息技術條件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探索總結教學改革實踐。例如楊肖老師踐行的「啟以求博、導以至智、踐以達能」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王虹慧老師提煉的「Globa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Analytical reading, Extended reading」四位一體閱讀法等。教育教學、立德樹人,是一個慢變量、長周期、良心活,唯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目的。
在線教學系列報導截圖
《學術英語》作為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目標主要在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學術素養。一方面是形成獨立思考和批判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強調學術規範,引導學生分辨學術不端和學術不當行為,減少由於不熟悉學術規範而引起的研究不當,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嚴格避免屬於違反誠信的學術抄襲,培養學生未來參與國際學術競爭的能力。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觀在國際化教育環境下學生學業發展中的集中體現。
《第二外語法語》引導學生在求學中不僅須從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處入手,向標準語言的使用者水平靠攏,更通過「《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追憶瞻仰先生之風」、「公益行動,到!」等案例,引導學生在求學本身上下功夫,向學識淵博、中西貫通的前輩,向在法語學習之路上的同伴學習,共赴一場求真、求善、求美的知識之旅。陳修文老師感慨道,「在求真之旅上,學生亦吾師。時刻感受到學生們為知識而發問、而非為分數而發憤的動力。」
陳修文老師在線指導
二、人文求善:
家國情懷,踐行新時代使命擔當
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學會一門語言不僅僅是掌握一種交流工具,更為重要的是突破自己的文化局限,從而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全球的眼光,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財經口譯》課程通過視譯練習、交傳練習和模擬會議等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語言基本功和口譯技巧的基礎上,強調引導學生了解關注思考國家大政方針,客觀全面地審視重大社會事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認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陳佳妮老師強調,在中國「走出去」的戰略下,外部世界對中國發展的認同和質疑聲並存,必須引導學生提高政治意識,翻譯時做到不卑不亢,對每個用詞仔細斟酌,從而維護國家政治立場,以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尊嚴,做合格的文化傳播者。
陳佳妮老師在線教學
《大學英語》(校「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在基本語言技能訓練中融入正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和思辨能力的訓練,通過基於主題的小組研究項目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在綜合鍛鍊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全球意識和共情能力,了解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培養學生為中國問題汲取世界經驗,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思路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張潔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選題時,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中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員,如何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當中發揮大國的擔當與責任。班級裡的各小組結合自身興趣,從慈善機構公信力、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在線醫院的必要性、疫情期間流浪動物和寵物的保護,線上教學有效性等不同視角切入,開展研究性閱讀、討論與寫作,在整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習、思辨和共情能力。
張潔老師在線指導
三、精神求美:
美美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美育人,向美而生。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是塑造靈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在新時代、新文科、大外語的背景下,外語教學要積極識變、迎變、求變,肩負起服務國家戰略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歷史使命,尤其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英語》堅持「課程思政」元素「全鏈條」式嵌入,成為貫穿本課程的一條重要軸線,旨在實現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三大層面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熟悉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以及演變成為世界英語的歷史大背景以及各種語言表徵,認識到英語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這兩種張力的博弈下不斷發展和演化,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多種語言「美美與共」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去積極思考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漢語與生俱來的優點,尤其是對5000年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對人類語言的貢獻,激發對漢語、漢字的熱愛和深情。郭鴻傑老師採用了集視頻、圖片、文字為一體的多模態教學手段,此外還通過引經據典,中西互鑑,提高課堂的內涵和深度,從而激發對漢字、中華文明的熱愛和深情。
郭鴻傑老師在線教學
《「一帶一路」沿線文明比較研究》(校「課程思政」示範項目)聚焦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遠古文明和當代新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時代的發展,對沿線國家最具代表性歷史文明的宏大敘事進行介紹和研討,同時張達球老師適時引入「抗疫與自由——中國與義大利疫情防控對比」「孔子學院十五年——傳播中華文化、增進文明互鑑」「『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等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熱點問題及中外合作項目的進展進行案例分析,這不僅使學生了解中國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也讓學生了解中西文明互鑑,及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交流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對世界和地區產生的影響,從而深刻領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
張達球老師在線教學
你也許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來源 | 外國語學院
原標題:《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