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2020-12-01 澎湃新聞

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2020-05-23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外國語學院在黨總支的高度重視和統一領導下,堅持立德樹人,以「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從「理想信念高度、教學改革力度、課程建設深度」三個維度深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思政教育、外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高素質外語人才。

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關注學生實際,關心學生需求,關愛學生成長,實現外語課堂思政教育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二是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抓手」,通過增強課程教學的使命性、時事性、內涵性和互動性,深化教學內容、形式和方式,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三是堅持「三全育人」,探索將課程資源、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推動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中,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大思政體系。本學期學院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各教研團隊或課程團隊集體發力,在每一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上下功夫、篤實行、求突破,實現思政課程全覆蓋。同時,學院組織起草策劃《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推出了「求真 求善 求美|「雲」間遍開思政花」和「在線教學·師說」系列報導,深入挖掘和拓展課程思政價值及其成效,讓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一、知識求真:

腳踏實地,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外語教育堅持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切實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為確保線上教學標準不降低、人才培養成效不打折,全體教師和教研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上投入雙倍甚至三倍於往年的時間,針對課程教學特點、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信息技術條件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探索總結教學改革實踐。例如楊肖老師踐行的「啟以求博、導以至智、踐以達能」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王虹慧老師提煉的「Globa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Analytical reading, Extended reading」四位一體閱讀法等。教育教學、立德樹人,是一個慢變量、長周期、良心活,唯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目的。

在線教學系列報導截圖

《學術英語》作為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目標主要在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學術素養。一方面是形成獨立思考和批判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強調學術規範,引導學生分辨學術不端和學術不當行為,減少由於不熟悉學術規範而引起的研究不當,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嚴格避免屬於違反誠信的學術抄襲,培養學生未來參與國際學術競爭的能力。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觀在國際化教育環境下學生學業發展中的集中體現。

《第二外語法語》引導學生在求學中不僅須從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處入手,向標準語言的使用者水平靠攏,更通過「《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追憶瞻仰先生之風」、「公益行動,到!」等案例,引導學生在求學本身上下功夫,向學識淵博、中西貫通的前輩,向在法語學習之路上的同伴學習,共赴一場求真、求善、求美的知識之旅。陳修文老師感慨道,「在求真之旅上,學生亦吾師。時刻感受到學生們為知識而發問、而非為分數而發憤的動力。」

陳修文老師在線指導

二、人文求善:

家國情懷,踐行新時代使命擔當

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學會一門語言不僅僅是掌握一種交流工具,更為重要的是突破自己的文化局限,從而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全球的眼光,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財經口譯》課程通過視譯練習、交傳練習和模擬會議等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語言基本功和口譯技巧的基礎上,強調引導學生了解關注思考國家大政方針,客觀全面地審視重大社會事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認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陳佳妮老師強調,在中國「走出去」的戰略下,外部世界對中國發展的認同和質疑聲並存,必須引導學生提高政治意識,翻譯時做到不卑不亢,對每個用詞仔細斟酌,從而維護國家政治立場,以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尊嚴,做合格的文化傳播者。

陳佳妮老師在線教學

《大學英語》(校「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在基本語言技能訓練中融入正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和思辨能力的訓練,通過基於主題的小組研究項目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在綜合鍛鍊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全球意識和共情能力,了解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培養學生為中國問題汲取世界經驗,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思路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張潔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選題時,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中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員,如何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當中發揮大國的擔當與責任。班級裡的各小組結合自身興趣,從慈善機構公信力、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在線醫院的必要性、疫情期間流浪動物和寵物的保護,線上教學有效性等不同視角切入,開展研究性閱讀、討論與寫作,在整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習、思辨和共情能力。

張潔老師在線指導

三、精神求美:

美美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美育人,向美而生。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是塑造靈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在新時代、新文科、大外語的背景下,外語教學要積極識變、迎變、求變,肩負起服務國家戰略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歷史使命,尤其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英語》堅持「課程思政」元素「全鏈條」式嵌入,成為貫穿本課程的一條重要軸線,旨在實現知識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三大層面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熟悉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以及演變成為世界英語的歷史大背景以及各種語言表徵,認識到英語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這兩種張力的博弈下不斷發展和演化,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多種語言「美美與共」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去積極思考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漢語與生俱來的優點,尤其是對5000年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對人類語言的貢獻,激發對漢語、漢字的熱愛和深情。郭鴻傑老師採用了集視頻、圖片、文字為一體的多模態教學手段,此外還通過引經據典,中西互鑑,提高課堂的內涵和深度,從而激發對漢字、中華文明的熱愛和深情。

郭鴻傑老師在線教學

《「一帶一路」沿線文明比較研究》(校「課程思政」示範項目)聚焦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遠古文明和當代新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時代的發展,對沿線國家最具代表性歷史文明的宏大敘事進行介紹和研討,同時張達球老師適時引入「抗疫與自由——中國與義大利疫情防控對比」「孔子學院十五年——傳播中華文化、增進文明互鑑」「『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等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熱點問題及中外合作項目的進展進行案例分析,這不僅使學生了解中國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也讓學生了解中西文明互鑑,及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交流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對世界和地區產生的影響,從而深刻領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

張達球老師在線教學

你也許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來源 | 外國語學院

原標題:《求真求善求美,上財外語「雲課堂」課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求真 求善 求美 求新
    「真、善、美」是人間最高境界,「真」是第一位,是最重要的,也是現代人所熱切追求的,例如,做事情追求真誠合作;買東西追求貨真價實;穿衣裳追求真絲棉布;吃東西追求綠色食品;旅遊休閒追求田園風光等等。總之,社會越發達,人們就越追尋返樸歸真。所以,本人以為,要提升武義城市形象和品位,要實現「生態立縣」「旅遊富縣」戰略,首先要做足「真」字文章。        求善。
  • 姚期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他認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姚期智說,科學精神就是求真。一切科學研究和科學創作,核心價值就是求真,具體來講,就是不做假,不能無中生有,不可誇大渲染,更不能把別人的工作據為己有。   姚期智強調,在從事科學的時候,求善是科學精神另一方面的體現。
  • 求真求善求美,修好「立德」這門終身大課
    中青在線上海6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周凱)今天上午,復旦大學2017屆本(專)科生畢業典禮在正大體育館舉行,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寄語畢業生,在未來不斷地求真求善求美  最後,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以「求真求善求美,修好『立德』這門終身大課」作為給畢業生的畢業贈言。
  • 上財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充分肯定了上財外國語學院成立全校首個二級學院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舉措,並從外語課程思政改革領航課程建設、外語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與育人能力等方面對中心建設提出要求,期待中心在「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樹立標杆,貢獻上財外國語學院建設方案。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致辭表示,新時代新形勢新使命,中心的成立正當其時。
  • 《七步吟》:求真求善求美
    藝術表現歷史一種是求「真」,就是真實地再現歷史;另一種是站在今天去表現昨天,在「真」的基礎上求「善」,體現今天的價值取向。這就更高一級了。   我覺得像《七步吟》這個戲,與《曹操與楊修》在哲學意味上的追求一脈相承,屬於更高層次的創作。它不僅有了真,有了善,它站在更高層面上,為了明天站在今天去表現昨天,去追求美,注入了一種自覺的歷史哲學意識。
  • 求真求善求美,明基雷射電視新品匠心呈現
    姚惠芬憑著求真、求善與求美的工匠精神,將她的刺繡技藝不斷提升至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正應了莊子在《天地》中所言的,能有所藝者,技也。 其中非常重要的設計競賽——有設計屆奧斯卡獎美譽之稱的iF設計獎,BenQ就拿下147項之多,近五年獲獎數為全亞洲Top 25。
  • 疑罪從無: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
    筆者數年前曾呼籲樹立程序意識,刑事訴訟在求真的同時也要求善,不縱也不枉。而一個國家能否在經過證據調查後不能形成有罪確信時宣告被告人無罪無疑是衡量其是否達到善治要求的重要指標。可以說,疑罪從無在我國從入法到落地生根的整個過程正是我國刑事訴訟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的轉變過程。  一、從無到有:疑罪從無的曲折入法  疑罪從無的入法在我國經歷了一番曲折。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多門類、多角度、多功能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在所有學科門類中,藝術學在培養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上,憑藉其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具有養成個體與群體正確政治意識、道德觀、人格品質的獨特教化功能。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張時倩2020年6月1日,中國教育部正式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 「三位一體」的全面育人目標;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 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大連理工大學發揮外語特色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以文化人 2018-06-14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能否讓思政理論生動一點,讓思政課堂活躍一點,讓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不再「感冒」而是「感動」「感悟」?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校長王兆青認為,此舉猶如影視生產中的化妝與後期,把思政理論變得可愛可親,從而順利建構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與黨建工作、課程思政與學生工作、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四大體系。在影視製作學院任教《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電視紀錄片創作與實踐》《劇本寫作》課程的馮文是名80後,不久前,由她策劃、編導並撰寫劇本的地方飲食文化紀錄短視頻《千祥羊肉》登上了「學習強國」。
  • 踐行「八個相統一」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做到「二求」。一是「求真」。就是要求每一個教師結合自己的專業,協力完成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教學範式的轉變,即全方位挖掘各類學科與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形成由「點」到「面」多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局面。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努力做到理論闡釋通俗化、生動化、具體化和生活化。
  • 華東交大:疫情當「教材」 讓課程思政更鮮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華東交通大學協同推進「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育」,充分運用全民抗疫這本活教材,著力推動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使「雲端」課程思政更加鮮活、愈發動人。在該校外國語學院在線《應用翻譯》課堂上,教授唐斌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將專業翻譯和疫情知識緊密結合起來。
  • 求真·向善·尚美|首屆東陽市「信仰公開課」微課大賽等你來戰
    :分為「紅領巾學院」隊課、「中學生團校」團課兩大類,「紅領巾學院」隊課又細分為思政必修課、思政選修課。   4.評比方式:主辦方將組織專家對各校報送的微課作品進行評審,設立一、二、三等獎,市級評選基礎上將推選出優秀課程參加金華級、省級比賽。
  • 成都大學第二屆「課程思政」大賽,一起走進獲獎課堂!
    為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好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深入挖掘課程德育內涵,推動教師承擔起「課程思政」主體責任,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1月25日,學校組織開展了成都大學第二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
  •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發表時間:2013-01-14   來源  求真、求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真諦  科學精神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課程中,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努力發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堅持有機融合和春風化雨的原則,在系統、科學地進行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理論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的教育方式
  • 英語系教師團隊榮獲「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全國大獎
    2020年12月20日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辦公室及《中國外語》編輯部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決賽在北京落下帷幕,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段繼芳、郭玉鑫、宋鑫、李靜、張琦組成的教學團隊在總決賽中從來自全國各高校20強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一等獎,晉級全國十強。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組建於2019年的教師發展中心課程思政工作室提出,從思想上突破,自方法上借鑑,「課程思政,教師先行」的工作理念,在2020年初籌劃了一場線上線下的教學改革思想盛宴……課程思政,教師先行近日,伴隨著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正光教授回答完最後一個關於疫情這一思政元素如何與外語教學自然融入的問題後,本學期由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課程思政系列雲端培訓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