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西戲劇院桂劇團創作演出的歷史劇《七步吟》,確實是好戲。這個題材,大家都耳熟能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劇作家寫出新的歷史哲學意味來了。藝術表現歷史一種是求「真」,就是真實地再現歷史;另一種是站在今天去表現昨天,在「真」的基礎上求「善」,體現今天的價值取向。這就更高一級了。
我覺得像《七步吟》這個戲,與《曹操與楊修》在哲學意味上的追求一脈相承,屬於更高層次的創作。它不僅有了真,有了善,它站在更高層面上,為了明天站在今天去表現昨天,去追求美,注入了一種自覺的歷史哲學意識。它看到了人類在21世紀要呼喚通過鬥爭贏得和諧,呼喚「和而不同」,不是一團和氣,而是通過必要的鬥爭,最後化幹戈為玉帛,實現天下大同。他寫曹丕與曹植被甄宓以生命為代價喚醒了人性的復甦,化解恩怨,合作共事。在這裡,甄宓形象的塑造至關緊要,她寄託著全劇的美學理想,標示著全劇在真與善的基礎上追求美的價值取向。這其實何止是化解了兄弟恩怨,而是昭示政治家與文藝家在和平環境下應有的一種各司其職、互補共進的和諧關係。政治家對文藝家要更理解、更包容,文藝家要自覺地幫政而不要亂政。這樣的戲,在真和善的基礎上求了美,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層次,實際上是帶有寓言意味的。歷史與現實在此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溝通,給予觀眾和歷史題材文藝創作以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