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2020-12-03 清華大學新聞網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並從三個視角深入剖析了其轉變發生的原因。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吳國盛首先從求真的科學和求力的科學兩個概念出發,闡述了兩個概念的內涵、特點及其背後的哲學精神。他認為,希臘科學是「求真」的、非功利、內在演繹的科學。希臘科學追求真理,不講實用,目標在於培養自由的靈魂,是非功利的。希臘人斬斷了科學與經驗的聯繫,強調知識本身就具有它的價值,並通過證明、演繹、推理等內在演繹的方式構建知識。他明確闡明現代科學的實質是「求力」的科學,它以技術化和數學化為基本特徵,講求應用。所謂技術化,即現代科學本質上導向技術。所謂數學化,意味著實現數學化才可能進入科學行列。吳國盛認為中國人對現代科學的技術化、數學化其實有充分的理解,但對古希臘科學精神缺少認識,闡明這一科學精神的歷史變化,對深化人文與科學的理解有重要意義。

進而,吳國盛從自由、人、自然三個關鍵概念出發,深入剖析了從古典過來的求真科學向求力科學的轉變歷程。

首先,自由概念的變化,促使古典科學向現代科學的轉化。古希臘科學精神中,自由是理性的自由、知識論的自由,獲得知識本身就是最高的目標,就是最高的理想。而現代科學強調的「力量(power)」概念來源於西方文明的另一源頭:希伯來文明,即基督教文明。正是中世紀晚期「兩希」文明的融合,構成了席捲全球的現代文明。

其次,人的概念的變化,是向科學求力轉向的又一關鍵。希臘精神中人是仰望者,人只能嚮往、追隨、接近智慧,「止於至善」。而基督教文明賦予人類以萬物靈長的地位,基督教文明釋放了人類的欲望。促使人的概念變化的另一因素是唯名論。

再次,自然概念的變化,是求真向求力轉化的關鍵之一。希臘精神中,自然是內在性的世界,自然高於人工,人要遵循自然,最高的學問就是「靜觀」,而藝術也必須模仿自然。在基督教哲學那裡自然的地位有所下降,自然是被創造出來的,雖然是神創造的,但自然依然具有理性。在以上背景之下,實驗科學應運而生。實驗科學不是尋求理解的科學,而是尋求幹預的科學;不求真,而求力。如今實驗科學無疑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但是實驗科學也導致了負面的結果,它培養了人對自然的無情之心,它使得人的生活世界被高度實驗室化,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極度緊張。這正是現代世界處於極度分裂中,一方面科技越來越發達,另一方面拯救人類的呼聲卻越來越高的原因。

講座現場。

在互動環節中,現場同學就歷史進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哲學的地位和自由性、哲學學科的地位變化等問題與吳國盛教授進行了交流。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第十二講,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鮑鷗主持並點評。

人物連結:

吳國盛,1964年9月生於湖北廣濟。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七、八屆副理事長。曾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97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科學思想史、現象學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科學傳播。主要著作有《什麼是科學》《技術哲學講演錄》《反思科學講演錄》等。曾獲得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博士論文《技術與形上學》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著作《科學的歷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著作《時間的觀念》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徐靜

相關焦點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 姚期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中國科協新聞網訊 11月30日,2012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著名計算機專家、計算機界最負盛名的獎項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應邀為與會青年學子作大會報告,他的報告題目是《科學家與科學之路》。在報告中,他與廣大青年學子分享了自己對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精神的認識。他認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 曹曉風教授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曹曉風教授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高等植物的表觀遺傳調控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14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28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舉行。報告中,曹曉風首先深入淺出地概述了高等植物表觀遺傳學的概念和研究現狀,然後簡要介紹了轉座子元件的類別及其在人類疾病與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並重點闡述了近幾年實驗室在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表達和轉座子沉默方面取得的進展。  曹曉風指出擬南芥中表觀遺傳修飾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RNA調控等。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馬志明院士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李詩睿  高春燕 攝影 宗琪琪)9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志明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數學」為主題,在主樓小禮堂為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帶來開學第一課。這也是「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今年迎來的首場講座。
  •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發表時間:2013-01-14   來源  求真、求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真諦  科學精神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一開場,吳國盛教授就澄清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一些常見誤解,並指出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時期它是正確的,後面又被修正,後面的理論使前面的理論變得局部正確,有條件的正確,而不是絕對正確。
  • 疑罪從無: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
    這其中,疑罪從無規定的從無到有、從「紙面上的法」到「實踐中的法」的轉變無疑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治建設成就的一個重要縮影。筆者數年前曾呼籲樹立程序意識,刑事訴訟在求真的同時也要求善,不縱也不枉。而一個國家能否在經過證據調查後不能形成有罪確信時宣告被告人無罪無疑是衡量其是否達到善治要求的重要指標。可以說,疑罪從無在我國從入法到落地生根的整個過程正是我國刑事訴訟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的轉變過程。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而書中的博物學部分,既讓人們了解到西方的另一個科學傳統,又可以打造廣義的「科學」指稱,重建科學譜系。 當然,「除了回到西方的歷史語境中,追溯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歷史由來,本書也希望為重新評估中國古代的科學開闢一個新的思路。」吳國盛表示。 就像20多年前他寫作出版的《科學的歷程》一樣,這本《什麼是科學》可讀性也非常強,受到讀者喜愛,上市一個月就準備加印。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但要回答究竟什麼是科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也僅獨屬於它的誕生地希臘。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並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認可,則是近幾百年才有的事情。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2月16日下午,吳國盛做客寧波圖書館新館「天一講堂」,主講了《科學精神的起源》。國人對科學有三大誤解什麼是科學?講座一開始,吳國盛首先梳理了國人對科學的三大誤解。「一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一說科學就想到科技,一說科技就想到技術,科學沒了。二是對科學抱有過分功利主義的態度,把科學當成一種工具。」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認為,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技術是,但科學不是。那麼在歷史上,科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吳國盛詳述了科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希臘城邦文明被視為科學的誕生地。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科學在希臘城邦文明中誕生。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在希臘化地區茁壯成長。託勒密埃及的首都亞歷山大城,成了古代世界的科學中心。
  •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阿憶(左)和吳國盛(右)對談。2016年10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帶著自己的新書《什麼是科學?》做客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和主持人阿憶對談。吳國盛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何為科學,在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常見誤區是什麼,以及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想知道清華大學為什麼要建立科學博物館嗎?科學博物館裡有些什麼呢?快看看吳國盛老師的回答吧!「一流」籌備宗旨Q:2018年4月24日,清華大學正式決定成立科學博物館(籌),當時決定籌建科學博物館的初衷是什麼呢?
  • 謝曉亮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述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
    謝曉亮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述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12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35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清華大學舉行。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從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到單分子基因組學」的學術報告,他回顧並展望了他在單分子基因組學上的基礎研究和生物醫學應用的探索之路。報告會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主持。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報告主要闡述了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自組裝與解組裝以及機理,尤其介紹了目前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紫外、可見光誘發的自組裝與解組裝的分子設計,以及目前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等,使參會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受益匪淺。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