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座伊始,劉曉力引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為什麼2016年成為了「人工智慧恐慌年」?人工智慧恐慌年究竟恐慌的是什麼?經歷了60餘年的發展,今日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強勢來襲和《機器姬》等一系列科幻電影的問世,人們對於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恐慌情緒日漸增加。但是,她認為,今天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很好的感知能力,還是「無心的機器」。機器還不能理解符號的意義、沒有意識和意識經驗、缺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自主性,而且沒有自我覺知。科學家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十幾年前開始關注機器意識的相關研究,機器意識研究的工作假說有哪些?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究竟有何異同?「人類不過是一臺情感機器」嗎?在今天人機互動的新智能時代,反思這些哲學爭論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曉力從四個維度展開了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爭論的哲學思考。
首先,她從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兩方面入手,分析關於人類意識的哲學爭論。人類意識研究的哲學爭論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心-身」(Mind - Body)二元論問題。心靈或意識是否是物理世界的存在?我們的物質大腦和身體如何會產生非物質的意識與自我意識?通常,人們會藉助三條原則解釋這些哲學問題:一是常識心理學原則;二是心理-物理因果作用原則;三是物理世界「因果閉合原則」。堅持這三條原則,就會引發出各種爭論。意識和意識經驗是物理的嗎?對於意識現象的說明能夠還原為對物理事物的說明嗎?一批哲學家聲稱,即使物理主義在本體論上是正確的,它在認知上仍然存在著一種「解釋鴻溝」。正因為有這樣的鴻溝存在,就不能以物理學的客觀角度去真正認識意識這種主觀體驗的真正奧秘。
其次,劉曉力從認知科學研究綱領變遷的角度,通過分析兩代認知科學研究核心的變化探討人的意識研究中爭論焦點之所在。第一代主要圍繞著以「計算-表徵」為核心的計算主義,其最大困境在於,抽象的符號計算如何來表徵外部世界,計算機如何具有意向性並學會理解意義,計算主義綱領將心智分割成主觀心理狀態與計算操作兩個完全割裂的領域,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意識難題。而第二代則走向了涉身認知和延展認知的觀念。為了消除「解釋鴻溝」,生成認知進路在對計算主義評判反思的基礎上,就將「心-身」二元轉換為物質的身體和主動積極與環境互動的活生生的有機體的「身-身」二元,認為就可以消除所謂解釋的鴻溝。
進而,劉曉力闡述了人類意識與自我意識的進化。她首先提出自然界為什麼會進化出像人類這種具有意識的動物,卻沒有進化出機器?為什麼大多數動物無法像人類這樣擁有意識和自我意識?她重點介紹了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後,提出人的自我意識演化分為五個方面:涉身的自我、跨時間具有同一性的自我、社會的自我、能動的自我和統一的自我。
最後,劉曉力分析了當前的機器意識與機器自我研究的工作假說。為什麼在機器人可以滿足人類多重要求的當下,我們仍然說其沒有意識。原因在於:機器並不能能動地與真實世界產生意義關聯、機器沒有主觀的意識和意識體驗、機器沒有自主性與自我覺知的能力、機器並不能理解符號背後的意義,而只能重複地做大量的搜素、識別和過濾等簡單工作,而且機器沒有同情共感的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等。而以上這些都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價值所在。不過當下,仍有一些科學家和人工智慧專家嘗試建立機器意識系統進行深入研究。
到場學生與劉曉力教授交流互動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第三講,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吳彤教授主持並點評。
講座現場
劉曉力,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分別在科學技術哲學和邏輯學專業擔任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邏輯學、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