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2021-01-16 清華大學新聞網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

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座伊始,劉曉力引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為什麼2016年成為了「人工智慧恐慌年」?人工智慧恐慌年究竟恐慌的是什麼?經歷了60餘年的發展,今日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強勢來襲和《機器姬》等一系列科幻電影的問世,人們對於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恐慌情緒日漸增加。但是,她認為,今天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很好的感知能力,還是「無心的機器」。機器還不能理解符號的意義、沒有意識和意識經驗、缺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自主性,而且沒有自我覺知。科學家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十幾年前開始關注機器意識的相關研究,機器意識研究的工作假說有哪些?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究竟有何異同?「人類不過是一臺情感機器」嗎?在今天人機互動的新智能時代,反思這些哲學爭論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曉力從四個維度展開了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爭論的哲學思考。

首先,她從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兩方面入手,分析關於人類意識的哲學爭論。人類意識研究的哲學爭論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心-身」(Mind - Body)二元論問題。心靈或意識是否是物理世界的存在?我們的物質大腦和身體如何會產生非物質的意識與自我意識?通常,人們會藉助三條原則解釋這些哲學問題:一是常識心理學原則;二是心理-物理因果作用原則;三是物理世界「因果閉合原則」。堅持這三條原則,就會引發出各種爭論。意識和意識經驗是物理的嗎?對於意識現象的說明能夠還原為對物理事物的說明嗎?一批哲學家聲稱,即使物理主義在本體論上是正確的,它在認知上仍然存在著一種「解釋鴻溝」。正因為有這樣的鴻溝存在,就不能以物理學的客觀角度去真正認識意識這種主觀體驗的真正奧秘。

其次,劉曉力從認知科學研究綱領變遷的角度,通過分析兩代認知科學研究核心的變化探討人的意識研究中爭論焦點之所在。第一代主要圍繞著以「計算-表徵」為核心的計算主義,其最大困境在於,抽象的符號計算如何來表徵外部世界,計算機如何具有意向性並學會理解意義,計算主義綱領將心智分割成主觀心理狀態與計算操作兩個完全割裂的領域,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意識難題。而第二代則走向了涉身認知和延展認知的觀念。為了消除「解釋鴻溝」,生成認知進路在對計算主義評判反思的基礎上,就將「心-身」二元轉換為物質的身體和主動積極與環境互動的活生生的有機體的「身-身」二元,認為就可以消除所謂解釋的鴻溝。

進而,劉曉力闡述了人類意識與自我意識的進化。她首先提出自然界為什麼會進化出像人類這種具有意識的動物,卻沒有進化出機器?為什麼大多數動物無法像人類這樣擁有意識和自我意識?她重點介紹了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後,提出人的自我意識演化分為五個方面:涉身的自我、跨時間具有同一性的自我、社會的自我、能動的自我和統一的自我。

最後,劉曉力分析了當前的機器意識與機器自我研究的工作假說。為什麼在機器人可以滿足人類多重要求的當下,我們仍然說其沒有意識。原因在於:機器並不能能動地與真實世界產生意義關聯、機器沒有主觀的意識和意識體驗、機器沒有自主性與自我覺知的能力、機器並不能理解符號背後的意義,而只能重複地做大量的搜素、識別和過濾等簡單工作,而且機器沒有同情共感的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等。而以上這些都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價值所在。不過當下,仍有一些科學家和人工智慧專家嘗試建立機器意識系統進行深入研究。

到場學生與劉曉力教授交流互動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第三講,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吳彤教授主持並點評。

講座現場

劉曉力,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分別在科學技術哲學和邏輯學專業擔任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邏輯學、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徐靜

相關焦點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據此,意識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前提與基礎,如生物的反應形式、意識的物質器官、客觀的外在事物,但顯然,作為機器屬性的人工智慧不是生物,也就沒有生物的反應形式,更沒有作為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也就缺乏了相應基礎,那麼在此意義上人工智慧是不具有意識的。另外,人類意識的獨特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語言。
  • 講座回顧 | 李熙: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
    403舉辦了題為 「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講座。在本次講座中,李熙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由「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一個推理過程,讓我們一起思考什麼才是自我意識。講座的開頭,李熙老師以「什麼是哲學」作為引入,闡述了他心中認為的好的哲學——把哲學變成不是哲學的工作。隨後,他提出了「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他的一個推理過程:從「我是誰」→「什麼是『我』」→「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推理,主要源於李熙老師對「自我意識」這一詞的詞條搜索。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因此,他從笛卡爾的哲學理論認為人類大腦中沒有計算的空間、思維活動是主觀思維的東西即自我,因此以語義為前提的這些思維活動是非計算性的;同時運用查默斯創立的意識和無意識物質的「自然主義二元論」,論證意識現象只有在大腦中出現一些非計算性的物理過程時才會出現。也就是說,非計算性質是從物理性質中產生的。所以,作者認為沒有創造性的機器(人),因為機器意識是人類意識衍生而成。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平臺的宗旨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其他學科相關資源,在人民大學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新路。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朱信凱、哲學院教授劉曉力、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分别致辭。
  • 刨根問底求解人類意識的科學作用,意識科學研究能為人類帶來什麼
    其實意識就在我們的大腦中,萬物生命都有自己的意識,甚至是宇宙也擁有自己的意識,只不過現在的我們可能無法理解。過去,意識通常是一個哲學問題,在過去人類只是知道自己擁有意識,但是卻無法研究,但是現在,人類找到了自己的或者說其他生物的意識。溯本求源,現代科學不僅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意識的源頭,還可以讀取它,改變它,未來的人類甚至可以將意識單獨拿出來,與其他技術結合。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難問題」,是人類終極「腦計劃」試圖觸及的人性的最根本方面。 關鍵詞:哲學;研究;體驗;需要;認知科學;觀察;感受;方法論;辯護;揭示 作者簡介:     有意識的心是人類現象世界的基礎,是人類存在的核心。然而,無論是從一般的理智興趣還是從科學的興趣來看,意識的根本性質至今尚是一個未被徹底解開的謎題。
  • 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人工智慧的技術炒作太多了,有時應該回到其哲學根源。而在圍繞AI的所有哲學爭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強弱AI的爭論。  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贊成這樣的想法,即在實現某種形式的強大或通用AI的領域,我們實現了一兩個突破。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調和的挑戰。許多挑戰都可以通過上世紀奧匈帝國數學家開創的晦澀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的領先領域之一來解釋。
  • 機器智能將是人類意識進化的巔峰?
    一方面,我們喜歡猜想人類的進化演變將引領至何方,思考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將會如何;另一方面,我們幻想著遇到宇宙中比我們進化程度更高的外星人。最近,這兩種想法開始融合。同樣,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也是十分完善並經過加密,以至於我們無法從整個宇宙噪音中辨識出來。從這個角度看來,很可能是我們能力不足,所以才自認為宇宙中還沒出現比我們進化程度更高的物種(譯者註:人工智慧≠機器智能,人工智慧強調設計理念來源於人,尊重人的感情;而機器智能是機器自身具備智能,不再需要人類設計,不問出處)。
  • 理解意識:人類是自我維持且渴望自身存續的「野獸機器」
    笛卡爾認為,人類之外的動物不過是沒有任何內在世界的「野獸機器」。在他看來,生理調節的基本過程與精神或意識幾乎沒有關係。而在蘇塞克斯大學認知與計算神經科學教授、《意識神經科學》(牛津大學出版社)主編Anil K Seth看來,我們對意識自我的體驗可能取決於以穩定自身混亂的生理與動物性的血液和內臟為目的的預測感知。
  • 人工意識
    我們製造的機器可以像我們一樣走路或說話...但是他們能像我們一樣思考嗎?
  • 機器會有意識嗎?西部世界會成真嗎?
    假如機器超越了人類,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到那時人類該何去何從?但是,機器人漸漸失去了控制,它們擁有了自主意識,開始屠殺人類…… 這是最近熱映的美國科幻巨片《西部世界》的場景。這部影片根據1973年的同名科幻電影改編。電影表達了一個主題:創造者創造出了毀滅自己的怪物。
  • 「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吳朝暉在題為《人工智慧、腦機智能及意識》的報告中,介紹了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腦機混合智能的科研進展,並對人類意識和人工意識的異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從實然狀態走向應然狀態的歷史過程作出了科學的歷史解讀。因此,超前反映和理想情結是其理論訴求的應有之義,未來意識和希望意識則是其理論視域的必然表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從現實的活動出發去實踐地考察歷史,科學揭示歷史的內在矛盾、內部本質和內在必然性,把握人類歷史的過去形態、現在狀況和未來進程,通過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以發現未來的新世界,把在人的實踐生存方式中生成的希望意識通過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使之不斷地現實化。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根植於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分析,基於20世紀初的阿瑟·愛丁頓和伯特蘭·羅素的研究,戈夫認為意識不僅僅限於生物實體,而是所有物理物質(從亞原子粒子到人腦)的基本特徵。在《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中,他邁出了邁向人類意識理論新道路的第一步。本篇文章是菲利普·戈夫給出的他挑選的五部科幻電影,從一個比較輕鬆的角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以及圍繞人工智慧和意識的重大哲學問題。
  • 粒子機器人,能否敲開機器意識覺醒之門?
    從奠定了「機器人三定律」的阿西莫夫小說,到與人類纏鬥不休的《終結者》系列,亦或是充滿哲學浪漫色彩的《愛死亡機器人》,關於機器的善惡二元論,為科幻世界貢獻了無數經典,也成了智能科技領域中最接地氣、人人都能討論兩句的主題之一。機器人真的會擁有自主意識嗎?又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人工智慧能否產生意識?模擬人類的心靈是AI的終極目標
    意識在人工智慧問題的爭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工智慧方法(AIS)是信息領域公司承擔的分布式工程項目,人工智慧長期以來的目的是在真實的世界裡模擬人類的心靈,讓世界充滿人工意識和人工智慧。然而項目也推斷大腦的實時模型是無法實現的,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證明這一推論是錯誤的,機器暫時無法模擬人腦。人工意識,又稱機器意識(MC)或人工意識,是人工智慧和認知機器人相關的集合。人工意識這一概念的目的是,確定那些可以被合成的東西,是可以在工程物體中看到的意識。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法律知識  政治知識  | 科技知識  經濟知識  |  公基複習 | 行測題庫  考試題庫【導讀】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這一原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具體來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唯物論開篇我們就學習過了物質與意識各自的定義,我們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