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2020-09-03 李子寒泉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這是一個相當無聊的論證,就像小李的爸爸不可能是小王的爸爸一樣,先將「爸爸」這個範疇定義為「小李的爸爸」,然後再拿著這個範疇去論證「小李的爸爸」不是「小王的爸爸」,然後再得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

小王沒有爸爸。

一切定義不同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就像孫宏偉的「夏」不是許宏的「夏」、歐立德的「內亞屬性」不是汪榮祖的「內亞屬性」一樣,吳國盛口中的「科學」也不是我們理解的「科學」。既然對於科學的定義都完全不同,那麼無論是對其觀點的讚揚還是批判,其實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吳國盛自己本人也說了:

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定義問題,而不是歷史經驗問題;是一個觀念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

吳國盛談的是科學的定義、觀念和哲學,而不是歷史經驗、事實問題和歷史問題。其實他只是在用老本行哲學的酒瓶子來裝歷史這瓶新酒,他要做的不是歷史考證,因為他也沒功力做這個;他要做的其實就是以論帶史的歷史哲學,但是就像宮崎市定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反思一樣:

但是,對於這種不論史實而理論先行的態度,我無法贊同。不管到哪裡,歷史都是以史實為基礎的,理論這樣的東西必須置於史實之後。歷史學最重要的是現場感,歷史學的研究必須在這種現場感之上逐漸推進。

歷史哲學,可能具備哲學上的意義,但對於歷史研究,太過空泛。

因此,要回答本問題,不能僅僅從吳國盛的一句「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就泛泛而談,以一句話而概括一個人所有的觀點,是危險的。

談論吳國盛的「科學」,我認為採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從他自己的文本入手,是一個比較保險的做法。知乎電子書其實就有吳國盛的一本書,叫《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電子書

這本書篇幅不大,不到二十萬字,談的主要也是我最關心的問題「吳國盛認為什麼是科學」,因此,很適合作為研究的文本。

坦白來說,這本書質量不高,行文拖沓且重複,邏輯時常陷入混亂;以論帶史太過明顯,或者說得直白一點,吳國盛缺乏最基本的歷史素養。

其實我認為,這本書在一開始的自序這一章,就已經可以全書終了,他在自序中說:

除了回到西方的歷史語境中,追溯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歷史由來,本書也希望為重新評估中國古代的科學開闢一個新的思路。

開宗明義就已經直截了當的表示「回到西方的歷史語境中,追溯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歷史由來」,也就是說他所談論的「科學」,屬於西方歷史語境中的科學。那麼,其實根本就不需要「重新評估中國古代的科學」了,因為東方歷史語境中絕對產生不了和西方歷史語境一致的科學,也就可以直接下本題目所說的結論「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者說得更詳細一些「中國古代 沒有西方歷史語境中的科學」。這其實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結論,一群鴨子自然生不出小雞,這還需要什麼證明嗎?他的這本書,是一本毫無意義玩弄文字遊戲或者說概念遊戲的書。

在第一章「現代中國人的科學概念及其由來」中,他說得更加直白:

要真正理解「科學」,我們需要進入西方的語境,因為「科學」本來就來自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東西

為什麼這麼說?第六章「傳統中國的科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我認為,無論在近代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還是在西方理性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都無科學。

就像他在自序中的那句話一樣,這句結論也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廢話。既然吳國盛已經限定了在「近代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西方理性科學的意義上」來談論科學,那中國怎麼可能在古代就產生近代數理實驗科學意義上的科學和西方理性科學意義上的科學?

拉斐爾名畫《雅典學院》

一方面談近代和西方,一方面又說中國古代無科學,實在是廢話中的廢話。這就跟說我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發明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一樣。

所以,吳國盛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這個論斷在他自己的理論體系中,是沒邏輯自洽的,因為他將科學定義為:「科學」本來就來自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東西。這種西方所特有的東西,我們中國怎麼可能有?

吳國盛的這種論調,其實並不是如他自己所說的什麼值得驕傲的學術發現,也起不到所謂的:

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在今天顯得格外緊迫。近十年來,我在各種場合無數次發表以此為題的講演,聽眾既有政府高級官員、院士科學家、IT 精英,也有普通學生、學者、民眾。他們對這個話題的深切關注讓我感覺到這是我們民族今天不能不認真反省的問題。我希望這些初步的思考能夠喚起更多人的認同,凝聚更多人的共識

這是一種有很深歷史淵源的腔調,跟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部說不得的紀錄片。這個紀錄片認為,黃土、長城、海岸線等等從出生就帶著原罪。環境決定論是其主要的強調:

環境越困難,刺激文明生長的積極力量就越強烈,這是西方史學界一個著名觀點。

對於黃土孕育的中國農業文明,它說:

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對於節氣這樣的大的時間座標,中國人也習慣於把百年興衰,只看作是歷史長河的短暫的一瞬間。盛衰的交替,猶如冬去春來。 多麼重大的社會變動和人間災難,也似乎是過眼煙雲。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具有深刻的歷史感。但同時,也都不象中國人那樣奉行著一種獨特的,聽天由命的生命哲學

因為黃土,所以聽天由命。

黃土高原

對於長城,它說:

長城就把這個寧靜的,熟透了的農耕文明緊緊地包裹起來。久而久之,它就變得再也不會像秦皇漢武那樣去主動出擊了。
毫無疑問,戚繼光是明代最有天才的軍事家。不過,他留給我們的遺憾也是 巨大的:為什麼島國的倭寇可以渡過海洋來大中國,而中國人只能守在海邊,竟然連想也沒想過去那個島國看看這倭寇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們當時的歐洲已經擁有火器裝備的海軍四處侵略,而中國還只知道修築萬裡長城?並且竟然把長城修到了海邊呢

萬裡長城

對於四大發明,它說:

四大發明在它們的家鄉卻是命運不濟。最早點燃了那徵服星空的火焰的中國人,沒能成為最早飛向宇宙的人。火箭和花炮幾百年一貫制,至今還只發揮著驅鬼闢邪和熱鬧喜慶的功能。紙和印刷技術這種不可估量的通訊傳播手段,在史集浩瀚,藏書成風的中國,一千年也沒能釀成知識爆炸,到頭來還是西方反過來向我們輸入了鉛印技術。儘管沈括早在公元十一世紀就在「夢溪筆談」裡描述了羅盤針和磁偏角現象,可中國從來沒能成為海上強國,倒是西方列強依靠羅盤針的指引逼到了我們的家門口。

而這種論調,是吳國盛的跟腳所在,因為你曾落後挨打,所以你必一無所有;因為這塊土地,決定了中國人保守、落後和沒有科學精神,因此他在第二章「西方科學淵源:希臘理性科學」中談論中國時,說到:

中華文明本質上是農耕文明。在這片相對封閉、適合農耕的土地上,我們的先人發展出了成熟而又穩定的農耕文明。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獨特的。誠然,人類進化的一般歷史都是從舊石器時代走進新石器時代,而新石器時代的根本特徵就是定居和糧食生產,也就是所謂農耕文明,但不同的民族進入農耕文明的時間和程度是不一樣的。中華農耕文明特別典型、特別成熟,以至壓抑了其他文明類型的發育。比如,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沒有發達的海洋文化,這是農耕文化有意抑制的結果。比如,中國的萬裡長城,表達的是典型農耕社會的防禦思想。比如中國傳統社會人分四等,「士農工商」,手工業者和商人地位低於農民,也反映了農耕主導的思想

因為黃土和黃河,所以中國沒有科學。

九曲黃河

那為什麼希臘會有科學呢?他解釋說:

希臘半島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主要產出是葡萄和橄欖,以及葡萄酒和橄欖油。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需要與近東地區進行貿易。愛琴海又極為適合航海。海面上島嶼星羅棋布,在目力所及的範圍內總能看到一兩個,因此,即使在航海技術水平很低的遠古時期,人們也可以克服對大海的恐懼往來其上。此外,希臘人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後代,有遊牧民族的文化基因

海邊的希臘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環境越困難,刺激文明生長的積極力量就越強烈」。

幾十年過去了,這種論調居然還能掀起軒然大波,我只能說,有些歷史不能忘記。不然當有些人拿著歷史上已經很不值一曬的觀點來繼續招搖撞騙時,再生出一種:哇,好厲害,的感覺。就很值得悲哀了。

例如網絡上的一些中西對比高贊貼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論調,基本就是照抄那部紀錄片,如若不信,請看紀錄片中的一段解說詞:

當王陽明在那裡靜坐格竹子的時候,達·文西一面解剖屍體,一面畫著《蒙娜麗莎》,麥哲倫完成了他最早的環球航行,哥白尼也在準備發表《天體運行論》。 後來,當顧炎武醉心於訂正古字音的時候,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哈維出版了論血液循環的巨著,而牛頓創立了微積分。 西方人研究星辰、人體、槓桿和化學物質,中國人則研究書本、文字和故紙堆。

是不是很熟悉?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

某殤論也好。吳國盛也好,需要回到歷史研究的原教旨主義,也就是現在姚念慈、辛德勇等一些人身體力行的實證史學,注重歷史感,注重對於歷史文本的分析,回歸歷史研究的傳統,就像姚念慈所說:

實證史學研究不僅是個人識見的積累,也是前輩們開闢的一條可靠的路徑。正是有了大量的實證成果,歷史的敘述才有堅實的基礎,而不至於流於空泛。

無論是某殤論,還是吳國盛,其最大的敗筆就是:玩弄概念,變果為因,流於空泛。

相關焦點

  • 四大發明為什麼不算科學,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如果更為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還會舉出各種反例:「我們不是有張衡的地動儀嗎?不是有祖衝之的圓周率嗎?不是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麼?……」是的,還可以舉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但是,這些都跟科學無關。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科學?答案是只有古代希臘有科學。希臘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科學。
  • 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於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來源:「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TUEF」公眾號編者按:偉大之大學必有偉大之博物館,在科學日益發達的現代,科學博物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清華大學將誕生第一座綜合類科學博物館,這也是中國大學的第一座。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自宣布籌備之初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適逢清華大學109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接受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訪,揭開了科學博物館的神秘面紗。吳老師學識淵博,是著名科學史家,也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華雲講壇」登壇講授《瘟疫之年:重新認識牛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2016年,他受聘於清華大學,開始組織創建科學史系,主攻西方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以及科學傳播學與科學博物館學等學術方向。近日,吳國盛的新著《科學的故事·起源篇》,經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藉此機會,新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從科學史這一話題生發開來,探討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1990年前後,吳國盛翻譯出版了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柯林伍德的《自然的觀念》,之後又陸續出版了《自然本體化之誤》《希臘空間概念》《時間的觀念》等著作,《科學的歷程》也創作於這一時期。2016年,他受聘於清華大學,開始組織創建科學史系,主攻西方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以及科學傳播學與科學博物館學等學術方向。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當他們問「科學是什麼」的時候,他們不是去尋找「指稱」,而是想去建立科學之為科學的標準。這的確就是西方的科學哲學家想做的事情,但這個標準始終沒有立起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查爾默斯沒有達到他的目的。 一群人就是想打擊形形色色的偽科學,因而希望有一個科學之為科學的標準,可以用來判定何者是科學,何者不是科學。我的這本書不是寫給這群人看的。 還有一群人想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尋找中國人在現代的文化認同,他們必然會遭遇到為何中國現代科學始終發展不起來、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現代科學為什麼會有負面後果等問題,我的書就是寫給這些人看的。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知識本身沒有獨立的地位,傾向於把讀書作為達成更高尚目的的手段,即學以致用、學而優則仕,因此缺乏超功利的精神。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 吳國盛理性為自己立法一種超功利的,也就是說斬斷它的經驗來源的科學,如何構建起來呢?這是我們要講的希臘科學的第二個特點。希臘科學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內在性的學問。什麼叫內在性學問呢?形式邏輯為什麼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具有「鐵的必然性」,讓每個只要讀懂了這個意思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認事情就是如此、必須如此呢?這個鐵的必然性,源於它是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內在包含著這個東西。我們的任何經驗之事、歸納之事都是有限度的,都是相對的、可錯的。比如我問,外面天氣怎麼樣?現在天氣不怎麼樣,可是也許風颳過來以後天氣還不錯。
  •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什麼很多人卻說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
    筆者-小文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四大發明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研發出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之前。其它西方國家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那麼,為什麼總有人說科學起源於西方國家,而不是歷史悠久,發明享譽世界的中國呢?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回答,其一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有沒有經過實踐去證明,其二則是古代的發明有沒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解釋。
  •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阿憶(左)和吳國盛(右)對談。2016年10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帶著自己的新書《什麼是科學?》做客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和主持人阿憶對談。吳國盛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何為科學,在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常見誤區是什麼,以及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物名片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科技史、科技哲學和科學傳播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技術哲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追思自然》等。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而愛因斯坦卻在友人去世的慰問信中勸人看淡生死,認為時間只是一個錯覺。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發明,愛因斯坦為何全盤否定了?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聲名鵲起的科學家,曾在1953年的時候公開聲稱我們中國沒有科學,何出此言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1953年有一個論題:「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科學」,當時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科學家,是很有話語權的,於是人們就問愛因斯坦他的答案是什麼。
  • 貢獻幾乎為零,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科學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中國古代以詭辯、自圓其說代替研究技術背後的規律,科學問題並沒有被嚴肅對待。即便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只是技術而非科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呢?我主要是想介紹一下我理解的科學,應該說和吳國盛教授那本書裡面寫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我開頭從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遠遠比西方發達,但是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個所謂「李約瑟難題」開始。
  • 愛因斯坦憑什麼說中國沒有科學?
    ,而在他看來,中國的賢者並沒有走上這兩步,所以用不著奇怪的。說白了,這則言論的大概內容是「中國近代以及近代以前不存在科學」,並且還提出了「不存在科學的原因」,但愛因斯坦為何會提出這樣的觀點。的確,但科學和科技之間是有區別的,就例如研發的核彈!核彈就是我們用到的科技,研發過程所用到的核裂變等理論方程才是科學,那麼四大發明在看來,都是古人創造的一些發明,其中沒有什麼理論存在,就如同中國人無意間發明了煙花用來慶祝,西方研究形成煙花的原理製造出了炮彈!
  • 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史中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科學?
    當然,假如人們的目光停留在古代,很早就實現大一統的中華文明,確實曾經數千年領先於世界,且至今仍以四大發明著稱於世。然而,問題來了: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技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近代科學卻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 我國的四大發明不算科學?是時候聊聊人類的科學起源史了
    「科學」與「科技」,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科學的故事》作者吳國盛看來,兩者的含義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科技是一門技術,強調應用性。而科學則是一門學問,其發展並不來自於「致用」。所以在吳國盛看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只能算是技術,而不是科學。